-
2008-2018年中国5岁及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分析2008-2018年我国≤5岁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8-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人群特征、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及病原构成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08-201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岁儿童死亡病例3 646例,男性多于女性(1.82∶1),以≤2岁儿童为主(87.71%)。2010年之后全国≤5岁儿童报告手足口病调整后的死亡率由0.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0.11/10万(APC=-23.20%)。2 523例实验室确诊的死亡病例中,2 323例(92.07%)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呈现增加趋势。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 M=2( P25~ P75:2~4)d,发病至死亡时间间隔 M=3( P25~ P75:2~4)d。0~1岁、EV-A71感染、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长和居住地为农村是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2010年后,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病例中优势病原仍为EV-A71,应加强死亡病例中非EV-A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基因分型;西部省份、农村地区和小年龄组病例应当加强EV 71灭活疫苗接种宣传,提高诊断、救治及时性,降低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云南省曲靖地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2019年)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了解2019年云南省曲靖地区手足口病(HFMD)病原学特征。方法:采集曲靖地区2019年HFMD患儿的粪便样本,从粪便悬液中直接提取病毒RNA,先用MD91/OL68-1引物扩增肠道病毒(EV)VP4区基因并测序,序列在GenBank确定病毒型别,用各型病毒的相关引物扩增病毒VP1区全序并测序,通过肠道病毒在线定型工具(Enterovirus Genotyping Tool Version 0.1)进行病毒型别初步鉴定,之后计算与原型株的核苷酸相似性并进行基因进化树分析定型。结果:470份样本中共检测到62株EV毒株,总阳性检出率为13.19%,其中EV-A组病毒42株(8.94%),EV-B组病毒9株(1.91%),EV-C组病毒11株(2.34%),全为脊灰病毒1型疫苗株(Sabin株),未检测到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EV-D组病毒。检出率较高的病毒依次为柯萨奇病毒A10型(CV-A10,4.47%,21株)、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2.55%,12株)、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疫苗株(2.34%,11株)和CV-A6(1.70%,8株)。结论:2019年云南省曲靖地区儿童HFMD病例的主要病原是CV-A10、CV-A16和CV-A6,未检出EV-A71。与往年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曲靖地区2019年HFMD病原体已经发生改变,今后要加强对CV-A10、CV-A16和CV-A6等病原的实验室监测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手足口病12例甲损害临床与皮肤镜表现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甲损害的临床和皮肤镜表现。方法:分析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例手足口病甲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甲损害的特点。结果:手足口病甲损害临床表现为甲周皮肤干燥(12例)、空鼓区(11例)、甲断裂(11例)、Beau线(4例);皮肤镜表现为甲板色泽改变(12例)、分层(12例)、横行条纹(10例)、纵行条纹(8例),甲母质褐色背景(11例)、毛细血管扩张(7例),甲周脱屑(12例)、红色背景(10例)。结论:手足口病甲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甲周皮肤干燥、空鼓区及甲断裂,皮肤镜表现为甲板色泽改变、分层、横行条纹与纵行条纹,甲母质褐色背景、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甲周皮肤脱屑与红色背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miRNA在肠道病毒A71型与宿主细胞互作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A71,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给婴幼儿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明确EV-A71的致病机制能够为EV-A71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miRNA作为一类非编码RNA,通过靶向结合mRNA控制蛋白表达进而调控宿主细胞的多个生物过程,同时也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互作过程。本文主要从miRNA的生成、EV-A71感染宿主细胞后引起的miRNA表达谱改变、miRNA靶向EV-A71基因组和宿主基因调控EV-A71复制、宿主细胞抗EV-A71的天然免疫应答、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明确miRNA在EV-A71与宿主细胞互作和EV-A71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安徽省2020年柯萨奇病毒A组4型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了解安徽省柯萨奇病毒A组4型(coxsackievirus A4,CV-A4)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变异及分子进化情况,为今后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和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代测序法对2020年5株CV-A4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运用MEGA11.0对5株CV-A4分离株,32株CV-A4代表株和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原型株BrCr基于VP1区构建系统进化树,对分离株以及肠道病毒A组(enterovirus A,EV-A)原型代表株基于P1、P2、P3区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选用DNAStar进行毒株VP1区氨基酸序列比对,使用BioEdit7.2进行氨基酸置换熵分析并作氨基酸位点熵值图,使用SimPlot3.5和RDP4对CV-A4分离株和EV-A原型代表株进行重组分析,使用DnaSP6软件进行分离株和参考代表株的选择压力分析。结果: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属于C2亚型,与中国大陆地区流行的CV-A4毒株属于同一分支,C2亚型分支的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30%~100%,分离株同原型相比,均有6个氨基酸变异位点。选择压力分析表明C2亚型的CV-A4毒株受负选择压力的影响,置换熵分析编码区氨基酸序列有25个易突变位点,占比1.14%,毒株进化主要依赖重组。重组分析表明分离株在P2、P3区域与多种EV-A原型株发生不同区段的重组,与CV-A5原型株重组区段较长,尤其在3A-3C区段,P1是相对保守的区段。结论:安徽省CV-A4在P2、P3区与其他EV-A原型株发生频繁重组事件,应对安徽省CV-A4的分子进化研究继续保持密切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2015—2018年青海省手足口病病原谱变化和流行趋势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了解青海省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患者中肠道病毒流行情况和基因型特征。方法:采集青海省HFMD患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参考NCBI部分毒株序列构建基因进化树。结果:采集临床诊断HFMD阳性病例标本1 738份,其中人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型326例,占18.76%、人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CV-A16)型237例,占13.64%、人肠道病毒柯萨奇A6型(CV-A6)型628例,占36.13%,4年间不同基因型别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V-A71, χ2=245.315, P<0.001; CV-A16, χ2=27.680, P<0.001; CV-A6, χ2=702.713, P<0.001),用RD细胞分离后共得到到317株细胞培养物,测序后选取2017年和2018年典型基因型的VP1区核酸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全部基因型VP1区核酸序列间同源性在59%~100%之间,19株EV-A71VP1序列间核苷酸同源性分别在93%~100%之间,20株CV-A16型核酸VP1序列的同源性在92%~100%之间,6株CV-A6型VP1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7%~99%之间。从进化树图上看,青海省流行的EV-A71毒株序列全都在进化树图的C4a分支上;CV-A16型分离到20个毒株序列出现在进化树图上的分为两个基因型别,18株为B1b,2株为1D基因型;CV-A6型分离到5个毒株为D3基因型,1株属于B1型。 结论:青海省2015—2018年HFMD的流行基因型别由EV-A71向CV-A16和CV-A6转变,青海省流行的EV-A71型一直是C4a基因型,CV-A16和CV-A6存在不同的基因型别,不同基因型间核酸序列差异性较大,同一基因间序列变异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2015年至2019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构成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分析大理白族自治州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构成,为制订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决策和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手足口病病例的人口学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链反应检测手足口病患者粪便标本中的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统计学方法采用 χ2检验。 结果:2015年至2019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共报告手足口病30 730例,年均发病率为171.50/10万,2016年至2019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重症病例24例(0.08%)。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者分别为永平县、宾川县和大理市。6月至7月为夏季发病高峰,共报告病例9 168例(29.83%);9月至10月为秋季流行高峰,共报告病例5 988例(19.49%),夏季高峰流行强度高于秋季高峰。30 730例病例中,男17 373例,女13 357例,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20.29/10万,高于女性的75.8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637.467, P<0.01)。幼儿期(1~<3岁)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学龄前期(3~<6岁),分别为4 158.96/10万和1 953.11/10万。从幼儿期开始,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重症病例集中在幼儿期,共报告16例,占重症病例数的66.67%。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20 516例(66.76%)。1 294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感染者792例(61.21%),肠道病毒71型感染者为320例(24.73%),其他肠道病毒感染者182例(14.06%)。 结论:大理白族自治州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年龄和人群特征,应加强部门合作、健康教育,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降低发病率,并提高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救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应用移动流行区间法确定我国南方地区手足口病流行强度阈值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评价我国南方地区2018-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并进行强度比较,为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CDC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收集我国南方地区2012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5岁儿童手足口病周发病率,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计算2018-2019年南方地区各省市强度阈值,评价手足口病流行强度。结果:南方地区2018-2019年第1个流行季中,≤5岁儿童周报告发病率处于极高流行水平的6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为低流行水平;第2个流行季中,有6个省份达到极高流行水平,分别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其余各省份也均达到中或高流行水平;多数省份第1个流行季各阈值高于第2个流行季相应阈值,但重庆和四川等省份不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除海南、重庆和云南外,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70%。结论:对于1个流行季内呈现双峰流行特征的南方地区,可使用MEM模型,通过拆分流行季的方法分别确定不同流行季流行强度阈值。MEM模型建立的流行强度阈值综合了历史数据,识别出的极高流行水平的省份代表此省份较历史发病水平有异常的增高,更需要各地的关注以及及时实施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日均气温对其流行的滞后效应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短期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以及昌平区手足口病的病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模型探索北京市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累计相对危险度与短期滞后效应。结果:2009至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以及昌平区累计确诊手足口病97 210例。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在各区存在差异,西城区的年均发病率最低,为71.83/10万;三区合计年均发病率为146.89/10万,病例集中于每年5~7月,并在10~11月出现小高峰。男女发病比例为1.49∶1,患者年龄为3.08(1.89,4.39)岁,6岁以下患儿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Z=-30.11, P<0.01)。分布滞后模型显示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累计相对危险度曲线呈双峰分布,峰值出现在4 ℃和26 ℃,累计 RR值分别为1.36(95 %CI:1.05~1.76)和1.35(95 %CI:1.10~1.66)。 结论:北京市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在各区存在差异,西城区的年均发病率最低;此外,手足口病发病存在季节性,春夏季发病高于秋冬季;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滞后效应,且高温和低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手足口病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手足口病是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部分重症可导致死亡,严重威胁儿童健康。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等EV是引起我国手足口病持续流行的主要病因。2013年以后,其他EV在手足口病病例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引起重症和死亡病例。本文对2008年以来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