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4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毒分离鉴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义乌市中心医院2023年7月确诊的4例猴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血液及生化分析,并取疱疹液及病变皮肤组织使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全基因测序鉴定。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35岁,发病前21 d内均有男男性行为。其中,1例患者患有艾滋病,1例患者患有梅毒。4例患者均出现会阴部皮损伴瘙痒,3例入院时查体发现有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测中,病例4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异常,为4.57×10 9/L,病例1降钙素原升高,为0.25 ng/mL。3例患者细胞因子异常,其中病例2和3白细胞介素10(IL-10)升高,分别为7.11和9.42 ng/L,病例3 IL-6为66 ng/L,病例2 IL-4为3.24 ng/L。病例2心肌酶谱异常,乳酸脱氢酶为313 U/L,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在病变皮损组织及疱疹液中成功分离到猴痘病毒,全基因测序鉴定均为Ⅱb进化分支B.1.3亚型,对Vero细胞具有典型的病变效应。 结论:4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男男性行为中密切接触可能在猴痘传播中起关键作用。病毒株均为Ⅱb进化分支B.1.3谱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天津市猴痘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天津市猴痘疫情的流行特征与病例临床表现,为猴痘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病例人口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发病就诊经过与临床特征等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天津市累计报告病例44例。病例均为男性,年龄中位数为37岁,其中34.09%为已婚状态,36.36%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史。44例病例均通过同性性接触传播,平均潜伏期为8 d,无其他可疑暴露史。一半以上病例在确诊前有≥2次的就诊经历,首诊医院类型是诊断延时的影响因素( P=0.049)。在全病程中,病例身体均出现不同部位皮疹,其中生殖器皮疹比例最高为56.82%;多数病例出现发热、皮疹部位瘙痒疼痛。无HIV感染组病例生殖器皮疹与发热的比例明显高于有HIV感染组[ P=0.010(生殖器皮疹), P=0.038(发热)]。 结论:天津市猴痘疫情在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传播,健康宣传教育应重点在MSM中进行,同时考虑到该人群中部分也与异性发生性接触,健康宣教也应兼顾其他人群;加强医疗机构培训,提高其识别、诊断猴痘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北京市203例猴痘确诊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描述北京市猴痘确诊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北京市2023年5月31日至9月6日医疗机构报告的主动就诊及密接排查发现的203例猴痘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三间分布、发病就诊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203例猴痘确诊病例年龄范围17~56岁,男性占99.51%(202/203),以无业/待业人员为主(50例,24.63%),自由职业者有14例(6.90%),学生6例(2.96%)。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183例(90.15%)。具有明确暴露时间的有86例,潜伏期均值为8.85 d。病例发现方式以主动就诊为主,占95.07%(193/203)。有症状的有201例,主要症状为皮疹(97.54%)、发热(67.98%)及淋巴结肿大(33.00%);出疹部位涉及全身多个不同部位,无明显时间顺序。有明确的就诊记录病例198例,发病到首次就诊时间间隔为0~38 d,中位数为4 d,首诊检出率为52.53%(104/198);HIV感染者占44.33%。结论:北京市猴痘疫情主要在MSM人群中流行,通过男男性接触方式传播,平均潜伏期8.85 d。症状以发热、皮疹为主,多为轻症患者,首诊诊断率较低。性伴多不固定,导致疫情风险人群判定较难,疫情防控存在一定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流行地区猴痘暴发的思考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罕见疾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国家。截至2022年5月25日,19个非流行国家及地区报道了219例确诊猴痘病例。本次猴痘疫情不同寻常地发生于非流行地区,且出现较高人际传播性。其暴发原因可能与天花疫苗接种停止后群体猴痘免疫水平降低相关,加之特定人群中行为模式相关的传播可能是本次疫情出现人际传播的原因。目前猴痘全球流行可能性极低,但我国仍有输入风险;建立监测体系,及时识别可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是防控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杭州市38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杭州市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1日至8月17日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住院的38例确诊猴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皮损特点分为全身皮损组( n=24)与单一部位皮损组( n=14),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38例患者平均年龄(29.6±6.1)岁,均为男性且有男男性行为史,均有皮肤黏膜病变,21例(55.3%,21/38)合并HIV感染,14例(36.8%,14/38)合并梅毒,23例继发细菌感染(60.5%,23/38)。皮损病灶标本CT值为23.41±5.14,咽拭子标本CT值为34.59±5.59,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453, P<0.01)。全身皮损组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单一皮损组( t=3.545, P<0.01),且两组淋巴细胞高于正常值上限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7)。 结论:男男性接触传播可能是我国MPX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全身皮损组相较单一区域皮损组免疫应答可能更强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3年江苏省苏中地区男男性行为者猴痘知识知晓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2023年江苏省苏中地区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猴痘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该人群猴痘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江苏省疾控中心设计的猴痘调查表,对苏中地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ting,VCT)门诊和社会组织MSM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猴痘知识知晓率的因素.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对猴痘关注程度的差异.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290份.年龄以26~50岁为主,占比65.04%(839/1 290);文化程度以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为主,占比64.26%(829/1 290).猴痘知识知晓率26.12%,完全知晓率15.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猴痘知晓率较高的相关因素包括地区为泰州市(OR=6.710,95%CI:4.309~10.447),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技校(OR=2.461,95%CI:1.270~4.769)、大学专科(OR=2.515,95%CI:1.311~4.825)、本科及以上(OR=2.253,95%CI:1.184~4.288),对于猴痘疫情及相关情况比较关注(OR=1.684,95%CI:1.188~2.387)(均P<0.05).猴痘症状、预防措施和传播途径正确率分别为30.78%、42.25%和27.75%.1 186人(91.94%)从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关注猴痘的疫情和防治知识.不同地区(x2=65.348,P<0.001)、年龄(x2=19.422,P=0.001)、文化程度(x2=31.447,P<0.001)、婚姻状况(x2x=11.162,P=0.025)、最近一次 HIV 检测结果(x2=37.793,P<0.001)、性取向(x2=39.441,P<0.001)、最近 6 个月是否与同性有过性接触(x2=29.329,P<0.001)、是否与境外人员有过性接触(x2=29.199,P<0.001)的MSM,对猴痘信息关注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苏中地区MSM猴痘知识知晓率较低,猴痘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正确率均偏低,所以后期需要在微信、微博、抖音、百度等新媒体采用投放广告、信息推送等形式开展猴痘症状和传播途径等知识的宣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17例猴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23年7-10月在南宁市某院住院治疗的17例猴痘患者资料,对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7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28岁,其中15例(88.2%)发病前21 d内有男男性行为.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皮疹主要分布于肛门、会阴及生殖器(82.4%),其次为躯干和四肢(52.9%)、头面部(35.3%),足底和手掌较少见,部分患者存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所有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7 d.结论 广西南宁地区猴痘的传播流行以男性性接触人群居多,以发热、皮疹为核心症状,所有患者病情均较轻,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性打搅是指动物在交配期间受到同种其他个体化学信息素、面部表情、声音、攻击等方面干扰的现象.性打搅行为作为非人灵长类繁殖行为生态研究的重要话题,具有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在种内主要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龙口地区,以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WLK-1A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观察并记录目标个体的交配行为,以期探讨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及其性别-年龄组差异.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仅发生在交配期,高峰期为11月;(2)从性打搅的发起者来看,雄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29.1%,雌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14.9%,青少年个体占7.5%,婴幼个体占48.5%;(3)与接触式性打搅相比,雄性(P=0.011)和雌性(P=0.033)的性打搅均以非接触式性打搅为主,青少年个体的非接触式与接触式性打搅之间无显著差异(P=0.334),婴幼猴以接触式性打搅为主(P=0.001);(4)雄性倾向于打搅交配中的雌性(P=0.040),雌性对交配中雄性与雌性间的打搅频次无显著差异(P=0.157),青少年个体的性打搅大多指向其母亲(90%),婴幼猴的性打搅均指向其母亲.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频次、方式和打搅对象等表现出性别-年龄组间差异.基于功能分析,本研究认为,雄性和雌性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均支持性竞争假说,青少年个体的性打搅支持学习假说,婴幼猴的性打搅支持分离焦虑假说和学习假说.本研究结果可望增加对非人灵长类性打搅行为发育及其功能差异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中医药防治猴痘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析中医药防治猴痘的内涵和可行性,为降低猴痘病毒传播造成的公共卫生压力及经济损失,制定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方法]基于猴痘在全球多个非猴痘疫情流行地区暴发,参考国内外有关猴痘的相关报道及研究成果,梳理中医药千年来的防疫经验,据猴痘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分析猴痘在中医中所属范畴.研析古今疫病之相关文献,浅探中医药防治猴痘的方法.[结果]中医学认为,猴痘属中医疫病之疮疹、痘疹范畴.笔者认为猴痘病因病机重点为正气亏虚、卫气不固(本虚),因不良性行为或其他接触条件触感外邪,即感"不正之气",蓄于体内后发.猴痘病机有寒热之分,仍以热邪为主,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当以"透疹祛邪"为基,分期辨证施治,佐以清瘟解毒之法,强调扶正固本之重要性,关注预后,注重情志疗法,悉心防护.[结论]中医药在疫疹的防治中确有优势,可以进一步推进科学研究,发挥好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猴痘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降低公共卫生压力,促进疾病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中山市1例本地猴痘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针对中山市报告的1例本地猴痘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传播链,探讨猴痘病毒的传染期特征.方法 按照《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版)》要求开展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结果 病例于7月1日出现发热;7月2日起先后在手掌、脚底、肛周、生殖器、躯干等部位出现皮疹,伴明显疼痛感;7月12日其咽拭子和皮疹表面涂抹样本检测结果均为猴痘病毒核酸阳性,被诊断报告为猴痘确诊病例.病例于6月23日在B市、6月30日在A市发生男男性行为.6月30日A市的3名性伴分别在7月6日、7月8日出现猴痘相关症状,并均被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病例的同住人无不适,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 病例在6月23日发生暴露,7月1日发病,从暴露到发病间隔9 d.病例发病前1d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病毒致性伴发病.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风险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