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和全身炎性反应指数对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和全身炎性反应指数(SIRI)单独及联合ESR、CRP对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髋、膝关节翻修术的139例患者,64例纳入PJI组,75例纳入假体无菌性松动组。收集两组患者ESR、CRP、SII以及SIRI的临床资料信息,绘制各项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各指标的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其诊断效能。两组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PJI组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JI组ESR、CRP、SII、SIRI指标高于无菌性松动组[53.50(35.50,78.50) mm/h比16.00(7.00,32.00) mm/h, Z=-7.012, P<0.05;24.91(9.48,54.75) mg/L比2.00(0.80,7.80) mg/L, Z=-7.007, P<0.05;681.13(446.94,1 142.05)比374.98(255.61,586.70), Z=-4.931, P<0.05;0.95(0.64,1.78)比0.59(0.44,1.00), Z=-3.822, P<0.05]。ESR、CRP、SII、SIRI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0.845、0.743、0.688。ESR、CRP、SII、SIR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2.00 mm/h、14.26 mg/L、444.34、0.60,灵敏度分别为78.12%、70.31%、76.56%、79.69%,特异度分别为76.00%、88.00%、62.67%、54.67%。ESR+CRP+SII+SIRI的AUC为0.875,灵敏度为84.37%,特异度为78.67%。 结论:SII、SIRI联合ESR、CRP可以提高对PJI的诊断价值,但SII、SIRI单独诊断PJI的价值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个体化钛合金下肢骨肿瘤假体的设计制作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个体化设计及制作3D打印下肢假体,探讨其重建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并评估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6例于我院就诊并治疗的下肢恶性骨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8.67±1.11)岁(范围:6~11岁)。6例均为原发性骨肿瘤,Enneking分期均为ⅡB,其中左胫骨肿瘤3例,右胫骨肿瘤2例,右股骨肿瘤1例。结合术前影像学数据个体化设计3D打印假体,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对假体的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估。于肿瘤切除后,将3D打印假体进行安装固定以重建下肢大段骨缺损。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评估。使用国际骨骼肌肉肿瘤保肢功能评分系统(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对肢体的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并详细记录肿瘤学结果和假体并发症。结果: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例行左胫骨肿瘤切除手术,2例行右胫骨肿瘤切除手术,1例行右股骨肿瘤切除手术,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长度(18.19±3.74)cm,平均手术时间(165.83±54.17)min,平均术中出血(233.33±133.33)ml。有限元分析数据显示:假体整体应力低于相应材料的最大力学强度;3D打印假体与切除缺损匹配良好,符合预期效果。术后平均随访(16.83±7.17)个月。至末次随访,6例均存活且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各次随访中所有假体稳定,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假体断裂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可见假体断端与骨整合良好。末次随访时6例下肢功能MSTS评分83.67%±9.11%。结论:个体化设计3D打印假体重建下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可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对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TJA)假体周围感染(PJ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8月至2019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进行人工髋、膝关节翻修术的175例患者资料。其中59例被诊断为PJI(PJI组)(膝31例,髋28例),男33例,女26例;年龄(67.4±11.7)岁;体重指数(BMI)为(26.1±3.6)kg/m 2。116例被诊断为无菌性松动(AL)(AL组)(膝19例,髋97例),男67例,女49例;年龄(70.3±8.9)岁;BMI为(25.0±3.6)kg/m 2。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每个指标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依据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诊断价值。 结果:PJI组和AL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关节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AL组比较,PJI组CRP、ESR、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P、ESR、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0.850、0.848、0.664。根据约登指数,CRP、ESR、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06 mg/L、17.60 mm/h、3.73 g/L、685.00 ng/mL,敏感度分别为79.2%、85.4%、81.3%、64.6%,特异性分别为85.7%、76.2%、79.8%、61.9%。 结论:纤维蛋白原对PJ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准确性与CRP和ESR相近,但D-二聚体的诊断价值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下内侧活动型单髁关节置换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 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 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 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 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 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的原因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的原因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及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手术的33例患者资料,男25例、女8例,年龄(45±13.1)岁(范围19~64岁)。肿瘤病理学诊断为骨巨细胞瘤17例,骨肉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软骨肉瘤、周围神经鞘瘤、韧带样纤维瘤和骨转移瘤各1例。翻修原因为无菌性松动23例,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断裂、假体脱位各2例,感染3例,肿瘤复发1例。观察患者肿瘤学结果,分析假体翻修原因,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和多伦多保肢评分(Toronto extremity salvage score,TESS)评估功能,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33例随访时间48.0(24.0,107.0)个月。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是无菌性松动(88%,29/33),其次是感染(9%,3/33)和局部复发(3%,1/33)。生存期>1年的32例患者术后1年MSTS评分为(24.28±4.74)分(范围9~30分),与翻修术前(11.78±5.23)分(范围4~21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02, P=0.013)。32例存活患者术后1年TESS为86.67(80.00,91.67)分,术前为56.00(43.17,6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78, P<0.001)。翻修术后12例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机械性问题(15%,5/33)和感染(15%,5/33),其次是局部复发(6%,2/33),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6%(12/33)。 结论: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翻修的主要原因是无菌性松动,翻修手术可获得理想的术后功能,可作为初次置换术后假体失败的首选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的病理学认识及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金属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的并发症为假体松动,翻修中的假体周围组织由于是非肿瘤性病变,学界对其病理组织形态与临床组织不良反应相关性的关注较少。本文对假体周围组织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分析,对感染病例探讨术中冷冻及常规石蜡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分析二者对临床感染诊断的提示意义。对无菌性假体周围组织进行详细的分类描述,包括:滑膜上皮、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磨损颗粒的分级半定量评估。通过各种无菌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血管炎评分系统对假体周围组织进行综合评分,从而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翻修术假体周围组织的评估标准化,为临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翻修术的评价提供相关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下肢骨干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下肢骨干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3D打印个体化金属假体置换重建34例下肢骨干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患者资料,男23例、女11例,年龄(19.1±15.2)岁(范围7~80岁),其中22例患者年龄<18岁。病变位于股骨近端3例、股骨中远端15例、胫骨近端10例、胫骨远端6例;骨肉瘤24例、Ewing肉瘤6例、未分化肉瘤2例、骨纤维肉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随访并记录切口愈合情况、有无假体周围断裂及无菌性松动、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双下肢是否不等长、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评价肿瘤转归,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功能评分评价下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34例患者病变长度(125.5±35.4) mm(范围70~240 mm)、截骨长度(160.2±33.9) mm(范围80~275 mm)。肿瘤均未累及术前设计的截骨面。定制假体均安装牢固,与保留关节面一侧匹配紧密。术后2例出现局部切口脂肪液化、4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清创及抗生素治疗后愈合。1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患者假体-骨界面愈合较差,术后2个月出现严重假体周围感染致假体植入失败,经去除假体、控制感染及使用Ilizarov技术牵拉成骨治疗后感染控制,局部成骨可;其余33例患者假体-骨界面愈合良好。术后7个月,1例患者假体接触面局部骨质有局限吸收,但金属假体及螺钉未松动;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及假体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均存活且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8±5.6)个月(范围7~27个月),无一例发生截骨端肿瘤复发,但5例发生肺转移。16例患者出现双下肢不等长,其中10例长度差<2 cm、3例为2~5 cm 、3例超过5 cm 。除1例因感染而取出假体外,其余33例患者术后MSTS 93评分为(24.9±2.2)分(范围19~28分),评价为优26例、良7例。根据RECIST标准,34例患者中26例完全缓解、5例疾病进展、3例疾病稳定。结论: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是治疗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式之一,该方法安全可靠,早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假体重建累及干骺端的肢体长骨中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假体重建累及干骺端的肢体长骨中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假体设计、制造、重建过程及其疗效。方法:纳入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43例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采用3D打印假体重建累及干骺端的肢体长骨中段肿瘤患者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20.1±15.2)岁(范围4~58岁)。骨肉瘤24例、Ewing肉瘤6例、软骨肉瘤5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2例、软组织肉瘤3例(脂肪肉瘤、滑膜肉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及其他肿瘤3例(造釉细胞瘤、复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复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25例(58%)肿瘤位于股骨中段,14例累及股骨下干骺端、11例同时累及股骨上、下干骺端;11例(26%)肿瘤位于胫骨中段,4例累及胫骨下干骺端、5例累及胫骨上干骺端、2例同时累及胫骨上、下干骺端;7例(16%)肿瘤位于肱骨中段,1例累及肱骨下干骺端、3例累及肱骨上干骺端、3例同时累及肱骨上、下干骺端。假体采用半组配式设计,包含骨干固定组件、半组配式连接组件以及定制式3D打印干骺端固定组件。干骺端固定组件根据不同的截骨水平设计为Ⅰ型(截骨水平位于长骨干骺端-骨干区域)与Ⅱ型(截骨水平位于干骺端-骨端区域),其骨接触面为3D打印金属骨小梁结构。回顾性分析患者肢体功能情况及假体生存情况,通过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评分对肢体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中位截骨长度为16.0(13.0,22.0)cm,截骨水平距关节中位距离为4.5(3.5,6.0)cm。43例患者共安装59个干骺端固定组件,12例采用单Ⅰ型干骺端固定组件联合骨干固定组件重建、6例采用双Ⅰ型干骺端固定组件重建、15例采用单Ⅱ型干骺端固定组件联合骨干固定组件重建,5例采用双Ⅱ型干骺端固定组件重建,5例采用Ⅰ、Ⅱ型干骺端固定组件杂交重建。中位随访时间为26.0(17,37)个月。中位MSTS 93评分为29.0(28.0, 30.0)分。5例(12%)发生假体失败,包括2例无菌性松动(均发生于骨水泥固定的骨干固定组件处,干骺端固定组件未见松动征象)和3例肿瘤局部进展。2年假体生存率为90.3%(95% CI:0.81,0.99)。 结论:应用3D打印假体重建累及干骺端的长骨中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可获得理想的肢体功能与假体生存,假体的半组配式设计可根据不同的截骨水平选择不同的假体组件进行组配,从而为累及干骺端的长骨中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重建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侧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大转子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分型,探讨根据骨折分型采用对应的腹侧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共行1 28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21例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男11例,女10例;年龄(65.81±6.45)岁(范围42~76岁);均为单侧,左侧11例,右侧10例。术前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1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股骨颈骨折2例。术中根据大转子骨折线部位提出新的骨折分型,根据分型采用对应的腹侧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进行固定。观察指标包括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Parker活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假体位置,以及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股骨大转子骨折分型:A型为骨折线自大转子尖至梨状窝水平的横断骨折,共4例;B型为骨折线自大转子尖至大转子基底部小转子水平以上的斜形骨折,再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骨块移位方向不同分为B1和B2型,B1型4例,B2型6例;C型为骨折线自大转子至转子下平面,共7例。21例患者中早期死亡1例,失访2例,余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7±7.6)个月(范围12~45个月)。18例手术时间为(110.0±20.0)min(范围85~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9±115.7)ml(范围250~650 ml)。术前Harris评分为(35.26±5.52)分,术后3个月为(65.7±6.42)分,末次随访时为(87.75±6.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7.23, P<0.001)。术前Parker评分为(2.17±0.98)分,术后3个月为(5.94±1.11)分,末次随访时为(8.01±0.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0.96, P<0.001)。术前VAS评分为(6.22±1.11)分,术后3个月为(2.61±0.92)分,末次随访时为(1.28±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9.71, P<0.001)。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l例;异位骨化1例。1例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发现骨不连、钢丝断裂,患者有跛行但疼痛不明显,拒绝再次手术;余患者大转子骨折处均愈合,愈合时间为(7.6±0.87)个月(范围5~11个月),大转子外侧均未出现滑囊炎等慢性疼痛表现。 结论:提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的分型,根据分型采用相应的腹侧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炎症及血小板相关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慢性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PC/MPV)和血小板压积(PCT)对诊断慢性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髋、膝关节翻修术的441例患者资料。根据病种不同分为慢性PJI组和假体无菌性松动组。慢性PJI组147例(髋86例,膝61例),男64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66(54,72)岁。假体无菌性松动组294例(髋210例,膝84例),男98例,女196例;中位年龄为63(49,7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CRP、ESR、PC、PC/MPV和PCT水平,记录上述指标诊断慢性PJI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及特异度。通过比较各项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及联合诊断试验分析结果来评价5种指标的组合对慢性PJI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除性别、关节翻修部位外,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慢性PJI组患者的CRP、ESR、PC、PC/MPV和PCT水平显著高于假体无菌性松动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P、ESR、PC、PC/MPV和PCT诊断慢性PJ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05 mg/L、38.5 mm/h、288×10 9/L、29.34、0.33%,敏感度分别为83%、71%、44%、44%、33%,特异度分别为85%、86%、84%、84%、90%,AUC分别为0.868、0.822、0.688、0.696、0.659。CRP+ESR+PC+PC/MPV+PCT、CRP+PC+PC/MPV+PCT的AUC分别为0.871、0.882,敏感度分别为80%、84%,特异度分别为86%、84%;与ESR、PC、PC/MPV和PCT单独诊断慢性PJI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清CRP、ESR联合PC、PC/MPV及PCT对慢性PJI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但PC、PC/MPV及PCT单独诊断慢性PJI的价值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