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旧石器晚期石器技术起源的新考古学与人类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对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开端的探讨主要通过两种模式展开,即列岛内旧石器时代中期演化模式和大陆旧石器时代晚期扩散或迁徙模式,然而,最近来自日本和周边国家的考古学证据正对这种简单的模式提出挑战.本文批判性地回顾了包括可能存在的早中期在内的日本旧石器时代已有年代序列,并尝试展示有关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开端的另一种模式.本文列举了一些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发现,并建议进一步开展地质考古研究,以了解其可信度以及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EUP)之间的文化关系.目前,日本EUP的开端以距今约3.9-3.7万年前古本州岛具有台形石器和锯齿刃器的石片工业为特征.尽管台形石器仅流行于日本EUP阶段,并且可能源自岛内更早的石器传统,但这一石器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同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石器组合的相似之处.石叶技术最早出现于古本州岛中部,比最早的石片技术晚了约1000年.虽然石叶技术可能起源于前一时期的长石片技术,但突然性的同时出现也可能意味着这一技术由朝鲜半岛扩散而来.本文认为,由于区域适应策略的不同,源自朝鲜半岛的石叶技术进入到古本州岛东北部,包括本州西部的日本海沿岸地区,而不是石片技术长期盛行的西南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虾类优势种生态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2015年11月,2016年2月、5月、8月的调查资料,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指数等生态指标,对调查海域的优势种虾类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以了解该海域内虾类组成及优势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共调查到虾类16种,隶属8科12属,均属暖温种或暖水种,其中优势种(IRI>500)有7种,隶属于4科5属;虾类相对资源量呈春秋季高,夏冬季低的季节性分布特征.除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外,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时间生态位宽度与空间生态位宽度的乘积)均大于非优势种.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表明其对资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小,说明二者相关性低.通过计算得知,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与生态位宽度对物种重要性排序结果有异: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而IRI值最高的为日本鼓虾.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比,生态位宽度指数不仅能反映物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还能反映物种分布是否均匀,但这两者均不能反映生物量的多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麂列岛东侧海域春秋季虾蟹类生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根据2017年11月和2018年5月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东侧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定点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虾蟹类数据,对调查海域的虾蟹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1)共鉴定出调查海域的虾蟹类30种,其中虾类16种,隶属于1目6科12属,蟹类14种,隶属于1目5科6属;(2)秋季虾蟹类物种数高于春季,且春秋季物种数在整个调查海域大致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3)春季优势种依次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日本鼓虾(Alpheus juponicu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秋季优势种均为蟹类,依次为三疣梭子蟹、双斑蟳和日本蟳;(4)虾蟹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是春季大于秋季,丰富度指数(D)则是秋季远高于春季;(5)根据聚类分析(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可将虾蟹类划分为3个群落;(6)丰度/生物量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ABC曲线)显示,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蟹类群落处于稳定未受干扰的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9种日本当归属植物的果实形态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当归属是伞形科的代表性大属,日本列岛是其重要的分布地和多样性中心之一.该研究对产自日本的9种当归属植物(特有种8种)的果实形态结构和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以明确它们的分类学特征,探讨潜在的种间关系,为进一步的分类修订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资料和依据.结果 表明:(1)体式显微镜观察发现,产自日本的9种当归属植物的果实形状主要为倒卵形和长圆形,表面光滑或少毛,呈不同程度的背腹压扁,背棱大多呈线状突起或狭翅状,侧棱则呈或宽或窄的翅状,油管一般为每个棱槽1条、合生面2~4条.(2)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大多数材料的果实具有疏密不等的平行线形初级蜡质纹饰,次级纹饰呈现鳞状、束状、索状、丘状或不明显,个别可见珊瑚状或网格状基底,一般具有颗粒状附属物.(3)通过分析比较上述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并结合中国当归属系统发育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对日本特有当归属植物的系统位置及其与东亚大陆物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日本特有当归属植物的果实形态特征较丰富,能为种间分类和亲缘关系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虾类优势种时空生态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内虾类种群特征和生存状况,根据2018年1、4、7和10月该海域拖网调查数据,基于相对重要性指数、Shannon指数、Pianka公式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对该海域虾类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该海域共采集鉴定虾类16种,隶属于10科13属,其中葛氏长臂虾、中华管鞭虾、鲜明鼓虾、哈氏仿对虾、日本鼓虾为优势种,隶属于4科4属.优势种时间生态位宽度变化幅度较大,而空间生态位宽度变化幅度较小,时间生态位宽度与适温性呈显著相关.小型虾类日本鼓虾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最高.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二者时间同步性高,季节性竞争剧烈.所有优势种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生态位重叠,说明优势种虾类空间同域性高,区域性竞争整体较强.哈氏仿对虾与葛氏长臂虾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表明二者在该海域对水环境和生物环境的选择以及产卵和洄游习性等相似度高,可能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本研究旨在为海洋生物时空生态位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黄、渤海生态系统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及8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k优势度曲线等方法,研究了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共计捕获鱼类77种,以温水性、底层、洄游性鱼类为主,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冬季主要优势种为黄鮟鱇,夏季以 日本鲭、鳀等中上层鱼类为主.全年共计出现洄游性鱼类46种,季节间物种迁移指数均在100以上,其中秋季物种迁移指数最大.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春季最高、Shan-non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夏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表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冬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水深、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两大生态系统的交错带,鱼类群落表现出高物种多样性、洄游种多以及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浙江省发现文昌鱼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21年8月,在浙江省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文昌鱼.对采集到的2尾成体文昌鱼(编号:ZJ 01♂,ZJ 02♀)进行了形态测量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关系重建,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测定结果,确定为文昌鱼科(Branchiostomatidae)文昌鱼属(Branchiostoma)的日本文昌鱼(B.japonicum).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其为浙江省首次记录种,这将对文昌鱼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