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近海春、夏季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2015年4月和7月浙江近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夏两个季节浙江近岸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同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蟹类群落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春、夏季共捕获蟹类28种,隶属于11科19属,调查海域蟹类主要以暖水性种类占优势;春季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夏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和双斑蟳;两个季节蟹类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244.38和585.60 kg/km2,中北部海域资源密度高于南部海域;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蟹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蟹类群落的影响可得:春、夏季浙江近岸蟹类群落分别处于严重干扰和中等干扰状态;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对应分析的9个环境因子中,水深为影响研究海域春夏两季蟹类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盐度(表层和底层)为影响蟹类分布的次要环境因子,其他环境因子也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蟹类群落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厦门海域蟹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2016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17年2月(冬)在厦门海域(24°21′ ~24°39′N,117°54′ ~ 118°30′E)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有蟹类32种,隶属12科18属.种数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调查海域四季中出现的优势种有7种:变态蟳(Charybdis variegata)、东方蟳(C. orientali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 hastatoides)、强壮菱蟹(Parthenope validus)、日本蟳(C. japonica)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其中日本蟳是四季共有的优势种.多样性指数(H′)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生物量呈现出时空分布差异,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九龙江口(位于厦门海域西部)的蟹类生物量明显低于厦门岛其他海域,水深大于10 m水域的生物量小于水深小于等于10 m水域的生物量,这与九龙江径流、水深、水温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与30年前相比,厦门海域蟹类的种数减少了约45%,优势种发生明显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麂列岛东侧海域春秋季虾蟹类生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根据2017年11月和2018年5月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东侧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定点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虾蟹类数据,对调查海域的虾蟹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1)共鉴定出调查海域的虾蟹类30种,其中虾类16种,隶属于1目6科12属,蟹类14种,隶属于1目5科6属;(2)秋季虾蟹类物种数高于春季,且春秋季物种数在整个调查海域大致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3)春季优势种依次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日本鼓虾(Alpheus juponicu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秋季优势种均为蟹类,依次为三疣梭子蟹、双斑蟳和日本蟳;(4)虾蟹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是春季大于秋季,丰富度指数(D)则是秋季远高于春季;(5)根据聚类分析(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可将虾蟹类划分为3个群落;(6)丰度/生物量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ABC曲线)显示,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蟹类群落处于稳定未受干扰的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象山港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选取象山港黑鲷个体为研究对象,以18S rDNA为靶标,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黑鲷饵料生物组成特征,分析不同龄组黑鲷的食性异同.通过序列比对,共在黑鲷胃含物中鉴定出41个属中的62种饵料生物,分属9个门,其中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绿藻门(Chlorophyta)和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黑鲷饵料生物的优势组成门类.从饵料生物相对丰度和出现频率上分析,石莼(Ulva lactuca)、熊本牡蛎(Crossostrea sikomea)、胸刺水蚤(Centropages ham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和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是黑鲷的优势饵料物种,所占饵料生物总相对丰度的比重达60.90%.相似性分析检验(ANOSIM)结果显示:1至4龄黑鲷个体的饵料生物组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传统食性分析方法相比,高通量测序法在黑鲷饵料生物检测灵敏性上显现了较为明显的优势,保障黑鲷等重要物种的种群稳定对于该海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3种无脊椎动物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熊本牡蛎C.sikamea的捕食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捕食是影响牡蛎种群建立和牡蛎礁发育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测定了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对 4组规格(W1:壳高 10-20mm;W2:壳高20-30mm;W3:壳高30-40mm;W4:壳高>40mm)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熊本牡蛎(C.sikamea)的捕食偏好性和捕食效率.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蟳对2种牡蛎的捕食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牡蛎规格大小显著影响着日本蟳的捕食效率(P<0.05),即日本蟳对W1组近江牡蛎的捕食效率显著高于W2和W4组(P<0.05),W3组的被捕食效率介于中间(P>0.05);日本蟳对W1组熊本牡蛎的捕食效率显著高于W2和W3组(P<0.05),W4组的被捕食效率与其他处理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牡蛎种类(P=0.590)和规格大小(P=0.357)对脉红螺的捕食效率均无显著性影响,不同规格的两种牡蛎均呈现较低的被捕食效率.黄口荔枝螺对2种牡蛎的捕食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917),但牡蛎规格大小显著影响其捕食效率(P=0.035),即对W1组熊本牡蛎捕食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规格组(P<0.05),但其对不同规格近江牡蛎的捕食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种牡蛎的壳厚与其壳高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研究结果表明,3种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对近江牡蛎和熊本牡蛎并未表现出差异性的捕食偏好,但对不同规格牡蛎的捕食效率具有种间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种群聚集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基于2016年4月和10月闽南渔场渔业资源的专项调查数据,运用相对性重要指数、平均拥挤度指数、聚块指数、Cassie指标、Mrisita指数等方法分析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组成及其种群聚集特性,比较不同的季节、类群和种类及其相互间的聚集状态,探究种群聚集驱动因子,旨在发现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种群聚集的特征、内在规律和形成机制.结果 表明,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共17种,其中鱼类6种、虾类3种、蟹类4种、头足类4种;鱼类中六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filis)聚集强度最强,头足类中火枪乌贼(Loligo beka)聚集强度最强;虾类和蟹类中春季以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拥剑梭子蟹(Portunus gladiator)的聚集强度最强,而秋季以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的聚集强度最强;鱼类、虾类、蟹类和头足类中春季分别以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鹰爪虾、三疣梭子蟹(P.trituberculatus)和火枪乌贼的平均拥挤度最高,而秋季分别以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鹰爪虾、拥剑梭子蟹和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的平均拥挤度最高;闽南渔场游泳动物优势种的平均拥挤度呈现出秋季高于春季,虾类、蟹类种群聚集强度大于鱼类、头足类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华蛸繁殖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中华峭(Octopus sinensis)繁殖行为特征,通过肉眼观察及水下摄像对其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中华蛸在繁殖期有运动、捕食、求偶、交配、产卵和护卵行为.中华蛸运动依靠漏斗喷水的反作用力进行游泳和爬行;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捕食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繁殖后期不再进食;中华蛸具明显的求偶行为,雄性间为争夺交配对象会进行对峙搏斗;中华蛸是"距离式"交配,雄性和雌性亲体均可与不同异性多次交配,存在一只雌性与多只雄性同时交配的现象;雄性性腺成熟早于雌性,交配后雌性亲体并不立即产卵,而是继续发育,甚至交配后超过50d才产卵;卵径大小(2.5±0.2)mm×(1.1±0.1)mm,平均产卵量为83988粒;中华蛸雌性护卵行为明显,22.4 ~ 23.5℃水温时,在雌性保护下受精卵经21 ~ 24 d孵出幼体,幼体全部孵出后雌性亲体最长存活34 d.分析认为,中华蛸多次交配行为可以提高生殖成功率,雌性护卵行为有助于提高受精卵孵化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四种常见蟹类对光棘球海胆的捕食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光棘球海胆(Mesocentrotus nudus)是维持海藻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种,同时也是北方重要的经济海胆类.目前对黄渤海地区光棘球海胆的种群生态学研究还不足,对影响其种群数量动态的因素尚不明确.为探明光棘球海胆的捕食者种类及其捕食策略,选择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肉球近方蟹(Hemigrapsus sanguine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4种常见蟹类为研究对象,验证其是否可作为光棘球海胆的潜在捕食者.选用三种不同壳直径的海胆作为实验材料,即小规格12~15 mm、中规格19~22 mm和大规格30~33 mm.分析四种蟹类的捕食策略时使用中、小规格海胆,分析日本蟳的猎物选择时使用三种规格海胆.结果表明,4种蟹类均能捕食小规格海胆,其中,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捕食强度较高;对于中规格海胆,仅有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能捕食.4种蟹类在捕食大、中规格海胆时均会改变捕食策略,表现出相似的捕食行为.日本蟳的捕食选择模式为被动选择,选择性强弱与螯足大小有关,螯足较小的个体更倾向于捕食小规格海胆,而螯足较大的个体对小、中规格海胆的捕食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平背蜞、肉球近方蟹、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均为光棘球海胆的潜在捕食者,并且会根据猎物的情况调整捕食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