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云南宾川盆地旧石器遗址调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8/10
2022年9-10月,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遗址33处,采集石制品417件.遗址主要分布于桑园河和炼洞河三级和四级阶地前缘.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等,原料以石英正长斑岩为主.更新刃缘石片是石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石器组合中,以刃缘具有层叠状修疤且刃角较陡的基纳型刮削器为特色,其修理特征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和西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基纳修理技术相似.本次调查虽未发现石制品的原生地层,但通过与周边已测年的天华洞遗址的石器技术进行比较,初步判断宾川盆地调查发现的旧石器遗址的地质年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早中期,确切年代有待今后进一步开展考古发掘和测年工作.宾川盆地发现的具有基纳修理技术的石制品,对于认识该类遗存在中国境内的出现和发展模式,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日本旧石器晚期石器技术起源的新考古学与人类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对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开端的探讨主要通过两种模式展开,即列岛内旧石器时代中期演化模式和大陆旧石器时代晚期扩散或迁徙模式,然而,最近来自日本和周边国家的考古学证据正对这种简单的模式提出挑战.本文批判性地回顾了包括可能存在的早中期在内的日本旧石器时代已有年代序列,并尝试展示有关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开端的另一种模式.本文列举了一些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发现,并建议进一步开展地质考古研究,以了解其可信度以及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EUP)之间的文化关系.目前,日本EUP的开端以距今约3.9-3.7万年前古本州岛具有台形石器和锯齿刃器的石片工业为特征.尽管台形石器仅流行于日本EUP阶段,并且可能源自岛内更早的石器传统,但这一石器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同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石器组合的相似之处.石叶技术最早出现于古本州岛中部,比最早的石片技术晚了约1000年.虽然石叶技术可能起源于前一时期的长石片技术,但突然性的同时出现也可能意味着这一技术由朝鲜半岛扩散而来.本文认为,由于区域适应策略的不同,源自朝鲜半岛的石叶技术进入到古本州岛东北部,包括本州西部的日本海沿岸地区,而不是石片技术长期盛行的西南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许昌人遗址研究的新收获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2005-2017年发掘,揭露面积500余平方米,2007、2014年在9号探方出土包括2颗“许昌人”头骨在内的5个古人类个体,大量的石制品和21种哺乳动物化石.头骨具有东亚古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的镶嵌特征,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石制品研究显示,石核类型多样,且以小型双锥形盘状石核为特色;小型工具类型分异明显、加工精细,显示出不同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的工具技术,而与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工具技术上的特点较为一致.此外,遗址出土7件软锤工具,以动物长骨或鹿角为原料,用以修理石质工具.软锤工具的发现,对于认识中国旧石器时代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遗址形成过程的分析,“许昌人”生活时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部灰绿色滨湖相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弱的沉积环境,中部综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以及上部浅棕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相对冷湿、水动力仍然较强的沉积环境.尽管存在水动力强弱上的相对变化,但水动力总体上并不大,以低能量水流为主,文化遗物属于原地埋藏.今后将开展人类艺术行为能力、古人用软锤和压制法制作石器的技术、动物埋藏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庆丰都瓦啄嘴遗址的小哺乳动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瓦啄嘴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官田沟村2组,地貌特征为长江右岸二级阶地.地理坐标30°01′56.7″N,107°51′51.7''E,海拔167 m,为距今约70-80 ka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遗址与附近发现的井水湾遗址等紧密相连,反映三峡地区二级阶地曾分布有密集古人类活动遗迹.遗址出土有7科10属11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分别为Soriculus nigrescens,Chodsigoa smithii,Anourosorex squamipes,Crocidura suaveolens,Rhinolophus pearsoni,Hipposideros armiger,Rattus norvegicus,Rattus flavipectus,Trogopterus xanthipes,Rhizomys pruinosus,Nesolagus sinensis.小哺乳动物生境和活动规律反映,古人类经济生产所涉及资源域广泛,对垂直高差显著的山地环境有很强适应能力.遗址小环境为峡谷区低海拔热带季风气候.但在遗址周围山地,则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立体植被带.遗址小哺乳动物群中食虫目种类和最小个体数较多.而中华苏门答腊兔(N.sinensis)的发现,则为三峡峡谷晚更新世早期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石器技术多样性研究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关于中国石器技术发展轨迹和特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在更新世大部分时间内,中国石器技术以第1模式为主.本文结合近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中更新世早期至距今约4万年的中国石器技术面貌进行了简要总结.这段时间内的中国石器技术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自晚更新世以来,多种石器技术体系并存,其中包括以手斧、手镐和薄刃斧等大型工具为特色的阿舍利技术体系、以盘状石核和各类小型工具为特征的小型石片石器技术体系、以勒瓦娄哇石核和尖状器为特点的莫斯特技术体系、以及以基纳型刮削器为主的莫斯特技术体系,后两者具有明显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特点.多种石器技术体系共存,这一现象反映了技术发展的区域性和该阶段人群构成的多样性,这为探讨古人类环境适应行为以及区域间人群扩散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鹤庆天华洞旧石器遗址石制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天华洞旧石器遗址是金沙江中游地区财丰河流域旧石器地点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本文研究的材料来源于该遗址2010、2013和2016三年度的野外调查和试掘.天华洞遗址试掘位置为洞前缓坡区域,地层堆积可划分为5层,其中2-5层为遗址文化层,属红色亚黏土沉积.遗址文化层沉积结构稳定,年代数据分布在距今9.5-5万年之间.遗址共发现石制品1122件,以玄武岩为主要原料.石制品组合的内涵丰富,剥片技术和工具类型多样,一些特殊类型的石制品标本如预制石核、长石片、似-勒瓦娄哇石片、盘状石核石片、似-基纳型刮削器等代表了天华洞遗址石工业独特的技术文化面貌,也表现出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一些技术特点和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文化现代性与行为超级适应性之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系列课程纪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是康纳德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做系列讲座的内容概要,包括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方法的介绍,及其团队通过对四处重要遗址(群)长期发掘所研究的人类演化重要学术问题的成果:1)Sch(o)ninge遗址及相关问题;2)南非Sibudu遗址和其他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及早期现代人行为;3)T(o)nchesberg,Wallertheim等遗址的发掘与尼安德特人石器技术的多样性;4)Swabian Jura洞穴发掘和艺术、音乐的起源.通过此次系列讲座,他与中国学者分享国外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方法、旧大陆西部不同区域遗址的考古学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并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推进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旧大陆视野下的中国旧石器晚期小型两面器溯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北方地区在旧石器晚期偏晚阶段新出现了一类加工复杂且修理精美的石器类型,可称为“小型两面器”.本文对旧大陆东西方晚更新世考古材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这类“小两面器”在旧大陆西侧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距今约7万年前南非旧石器时代中期的Still Bay文化已经出现,蕴含热处理技术和压制技术并己作为投射尖状器使用.到了距今4万年前,小型两面器技术在欧洲开始兴起,逐渐形制变的多样化.我国地处旧大陆东侧,发现的小两面器无论是时代还是器形均显示与旧大陆西侧密切关联,应当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旧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南淅川坑南遗址调查发现的石制品
编辑人员丨2023/8/5
河南淅川坑南遗址位于丹江口库区,丹江口库区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点地区.2016年对坑南遗址发掘前,在周边调查发现旧石器时代石制品209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石器等.剥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石器毛坯类型多为片状,少量为块状、砾石.石器修理方式以正向为主,其次为反向和复向.初步判断其时代最早能到旧石器时代中期.新发现对于探讨晚更新世南北旧石器过渡地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旧石器时代石球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石球是一种旧石器时代分布极为广泛的石质工具,有关其形制、制作与使用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其形制包括一般打制石球与琢制滚圆的石球.中国发现石球按大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较大者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较小者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及以后时期,本文讨论侧重前者.实验研究显示,石球生产是一项时间成本高昂的活动,如果加上琢制过程,所需要时间远多于手斧生产.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石球的大小与质量存在明显的偏向性,与成年男性手掌大小一致,这支持石球可能是直接握持使用的.投掷使用实验表明,平均质量与大小、形制规整的石球最有利于用手抓握投掷.结合考古材料中石球集中发现的状况与伴生动物化石进一步支持石球很可能是一种狩猎工具.不过采用石球狩猎距离较短,杀伤力有限,且更依赖机会,有较高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