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细胞测序揭示Ly6E分子对乳腺癌4T1细胞移植瘤微环境中DC浸润及功能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利用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技术(scRNA-seq)初步探索乳腺癌4T1细胞表达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E(Ly6E)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Ly6e基因敲除小鼠乳腺癌4T1细胞(Ly6E-KO),观察其和野生型细胞(Ly6E-WT)体外增殖和体内生长能力的差异.流式细胞术分选两类肿瘤组织中的CD45阳性细胞,再进行scRNA-seq分析.对于测序结果,首先利用Seurat软件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谱,根据标记基因进行注释;再利用Cellchat和Monocle2软件分析细胞互作关系和特定免疫细胞的演化轨迹.结果:与Ly6E-WT相比,Ly6E-KO体外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但体内生长能力显著降低(P<0.001).ScRNA-seq分析显示,Ly6E-KO移植瘤浸润DC比例显著高于Ly6E-WT,且DC处于更加活跃的增殖和分裂状态;三种DC亚群(pDC、cDC1和cDC3)与T细胞均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同时发现,Ly6E-KO肿瘤中浸润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效应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升高,提示Ly6E-KO具有更强抗肿瘤能力.最后,本研究对人类乳腺癌队列的scRNA-seq数据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发现.结论:肿瘤细胞Ly6e基因敲除后可通过增加TIME中DC活化及浸润,继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蝙蝠携带呼肠孤病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蝙蝠能携带多种病毒,并且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能进行远距离飞行,非常容易将病毒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蝙蝠作为多种人兽共患病病毒的自然宿主,近10年来研究发现,许多新发传染病病原都与蝙蝠有关。蝙蝠携带的呼肠孤病毒具有独特的分节段双链RNA,易发生病毒间重组,引起致病力改变,是具有潜在危害的蝙蝠源病毒。以往认为人感染该病毒呈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近年发现呼肠孤病毒能导致一些严重的人类疾病。本文就蝙蝠携带的呼肠孤病毒的病毒特点、演化发展及其致病性进行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7N9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3—2020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密码子使用偏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NCBI数据库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使用CodonW、EMBOSS、R、Origin 9.0、SPSS 20.0等软件分析病毒的碱基构成、密码子偏好性参数等。结果:H7N9病毒全基因组AU含量高于GC,且AU多出现在密码子末位。2013—2020年AU含量逐渐升高,而GC含量逐渐降低。病毒有效密码子数在48.71~56.17之间,提示病毒密码子使用偏性总体较弱。有效密码子数绘图和密码子适应指数分析显示病毒密码子使用偏好受自然选择和突变压力双重影响,自然选择因素更为明显。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密码子使用偏好仍处在不断适应人类宿主的演化过程中,第五波疫情及后续毒株与既往毒株相比存在更加适应宿主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为传染病作传——秦瑟与《老鼠、虱子和历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秦瑟是美国20世纪早期著名的细菌学及免疫学家,在斑疹伤寒的病原菌及其疫苗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并以其名字重新命名了流行性斑疹伤寒。他的经典著作《老鼠、虱子和历史》从具体案例入手,以斑疹伤寒和媒介生物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梳理了传染病及其涉及生物的协同演化脉络,更揭示了传染病对人类历史改变的巨大影响。书中摈弃了传统的以人类为主角的写作模式,将人类与微生物置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考察。作者引经据典,分析传染病的病理学特征,以专业的视角对梅毒的起源、雅典瘟疫等历史上的传染病事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呼吁历史学家将传染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之中。《老鼠、虱子和历史》问世后多次再版,后世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疾病史置于更宏大的人类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增强了对于生态、政治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促进了生命科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全球疾病史研究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内涵解析与研究框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半自然、半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已然成为耕地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然而,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更多遵循"分布格局-生态过程-服务水平-人类福祉"单向级联逻辑,较少关注耕地系统中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交互关系.基于以"资源单元、资源系统、使用者、治理系统"为主体的社会-生态系统一般分析框架,构建了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分析框架,提出以"背景诊断-交互分析-机制揭示-治理路径"为脉络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研究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有助于阐明耕地生态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交互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权衡关系及其与人类福祉的相互影响,揭示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以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为抓手的耕地生态系统演化与发展的因果机制、反馈机制,进而丰富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地关系理论,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栅格尺度的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时空耦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人口与产业集聚区,其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研究该区域的人地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网格化治理等现实需求,目前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还缺乏精细栅格尺度研究.使用人类足迹(HF)和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QI)作为人地系统的代理变量,基于Sen+MK趋势检验识别了 2000-2020年1km×1km栅格尺度下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质量时空演化特征,运用四象限图解法量化了两者协调与冲突关系,基于多种回归模型解析了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EQI和HF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显著上升区域前者占比64.2%,后者占比49.2%.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整体呈现协调演化态势,人地协调演化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太行山西麓和宁夏沿黄等地区;人地冲突区域仅占7.7%,主要分布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地区和上游生态脆弱区.在控制了气温、降水、日照、海拔等自然因子后,HF对EQI仍有显著负向影响,整体看HF每增加1%,EQI将下降0.067%.但这种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中下游EQI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20年间整个流域的HF对EQI的负向影响呈现缓慢增加态势.为栅格尺度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头颈部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以及抗癌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均有赖于各种体内与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近几十年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体内外研究模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因检测技术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的进展促进了生物信息学飞速发展和恶性肿瘤概念的转变;体外细胞研究模型从单层的二维培养、原代培养向立体的三维构型发展,从而更好地重现肿瘤组织的细胞间交互作用与功能;体内动物研究模型由传统的致癌物诱导、细胞或组织形成移植瘤逐渐演变为基因编辑的动物模型或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从而可以针对性地研究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的临床研究也从简单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更多地向前瞻性研究转变,Ⅰ期/Ⅱ期/Ⅲ期临床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研究增添了活力.目前恶性肿瘤研究模型存在的主要不足包括模型的单一性、对肿瘤微环境的模拟不足、动物肿瘤模型与人类肿瘤差异性,以及缺乏对个性化医疗的考量.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研发和优化研究模型,并更有效地将不同模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化的整体实验模型系统.本文将系统回顾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并对相关模型进行阐述,为科研工作者进行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研究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高度耦合使得社会生态风险成为系统风险治理的主要对象.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联系生态过程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纽带,是解构社会生态风险的核心变量与化解社会生态风险的关键抓手.本文首先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阐明社会生态风险的内涵与生成机理,提出"客观风险-感知风险-风险行为"的风险演化逻辑.然后,基于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提出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拓展有关社会生态系统风险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最后,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研究应当关注以下议题:1)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传导机制探索;2)社会主体行为的响应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影响机制探讨;3)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多尺度评估模型构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基于人与自然的互馈关系探讨风险形成、演化与治理逻辑,可为明晰生态问题的深层意蕴和化解社会生态风险的路径选择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云南巍山三鹤洞地点的石制品及年代与环境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云南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为史前人类演化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通过对云南巍山云岭横断山脉南延部分发现的三鹤洞地点进行试掘,在地层中发现丰富的动物骨骼,且数量从早到晚有逐渐增多的趋势;AMS 14C测年结果表明,该地点文化层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MIS 3早期以针叶林为主,含有一定量铁杉,林下生长水龙骨科和凤尾蕨等蕨类植物晚期植被仍然以针叶林为主,林下草本植物增多,气候温和湿润;对探沟内出土和地表采集的共15件石制品进行分析,表明该地点为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体系,与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砾石石器传统较为接近.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IS 3阶段气候温和湿润,三鹤洞古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动物性食物是三鹤洞地点古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MIS 2寒冷期人类活动中断,说明末次冰期气候波动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有较大影响.三鹤洞地点的发现和综合研究对于探讨旧石器时代晚期西南地区古人类的环境适应策略能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日本旧石器晚期石器技术起源的新考古学与人类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对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开端的探讨主要通过两种模式展开,即列岛内旧石器时代中期演化模式和大陆旧石器时代晚期扩散或迁徙模式,然而,最近来自日本和周边国家的考古学证据正对这种简单的模式提出挑战.本文批判性地回顾了包括可能存在的早中期在内的日本旧石器时代已有年代序列,并尝试展示有关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开端的另一种模式.本文列举了一些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发现,并建议进一步开展地质考古研究,以了解其可信度以及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EUP)之间的文化关系.目前,日本EUP的开端以距今约3.9-3.7万年前古本州岛具有台形石器和锯齿刃器的石片工业为特征.尽管台形石器仅流行于日本EUP阶段,并且可能源自岛内更早的石器传统,但这一石器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同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石器组合的相似之处.石叶技术最早出现于古本州岛中部,比最早的石片技术晚了约1000年.虽然石叶技术可能起源于前一时期的长石片技术,但突然性的同时出现也可能意味着这一技术由朝鲜半岛扩散而来.本文认为,由于区域适应策略的不同,源自朝鲜半岛的石叶技术进入到古本州岛东北部,包括本州西部的日本海沿岸地区,而不是石片技术长期盛行的西南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