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现实技术在胰腺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混合现实技术是继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数字全息图像技术,具有虚实融合、深度互动、实现异时空场景共存等特征,逐渐被各个学科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医学数字技术的推广发展,混合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本文主要介绍混合现实技术在胰腺外科尤其是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的时空格局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135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研究了同域有蹄类的日活动模式、季节性活动节律差异及时空生态位重叠.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8种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分布最广、相对丰富度最高,岩羊Pseudois nayaur发现位点最少;在主要活动于森林的7种有蹄类中,中华斑羚全天活动,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为昼行性,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偏昼行性和晨昏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偏夜行性.除中华扭角羚外,其他有蹄类冷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都有显著差异;时间生态位上,有蹄类活动节律重叠在冷暖季有差异,暖季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于冷季;空间生态位上,野猪和中华斑羚的重叠指数最高,中华扭角羚和其他物种的重叠指数很低,提示大体型、集群的物种可能主要通过空间回避实现共存.研究结果丰富了有蹄类动物的基础信息,为保护区有蹄类的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云南菠萝蜜园优势科蛾类的时空生态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探明菠萝蜜园的蛾类群落组成、优势科时空生态位特征,为害虫的监测预警和生态控制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灯光诱集的方法收集菠萝蜜园蛾类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分析主要蛾类的时、空资源占有情况及群落间的竞争共存关系.[结果]共收集到蛾类10科47种,各科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比例及其个体数量相对多度均大于5%的优势科为天蛾科(29.79%,48.58%)、灯蛾科(19.15%,24.23%)、毒蛾科(17.02%,9.24%)、螟蛾科(10.64%,5.18%)和尺蛾科(8.51%,7.84%).优势科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普遍较大,生态位重叠主要表现为"宽-宽"型重叠;个体数量相对多度大于1%的7个科两两配对,21对组合中,在时间和空间2个一维生态位上所有组合均具有重叠意义(Qij>0.3),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分别有8对和7对组合显著重叠(Qij>0.6),但在时空二维生态位上具有重叠意义的组合降低到10对,且仅有1对组合显著重叠.[结论]菠萝蜜园蛾类优势科对时空资源占有能力普遍较强,且优势科之间的时空生态位重叠较大,其在时空生态位以外的其他资源维度可能存在较大的分化是其实现共存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策略之一.以甘肃省为例,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理论,构建双系统发展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研究区2000-2014年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评价得分、两者耦合协调度及时空分异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序角度看,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和贫困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状态,受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低水平耦合协调、耦合协调度增长、高水平耦合协调生态环境滞后3个不同阶段;从空间分异角度看,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和贫困耦合协调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均衡,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共生共存,需充分重视和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薛河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功能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关系及其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有助于理解生物在群落中的共存机制;然而,二者间关系的研究在淡水生态学中尚鲜见报道.通过对新薛河典型河段(A缓流河段、B断流河段、C有机污染河段、D对照河段、E人为干扰河段)底栖动物季节性调查,就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时空动态及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序列上,物种多样性指数在B河段均最低,表明间歇性断流对物种多样性影响重大.功能丰富度在D河段最高,A河段最低;功能均匀度在A河段高于其他河段;功能分离度在A、B河段最高,D河段最低.在时间序列上,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值在10月份最低,4月份最高;均匀度指数在12月份最低,10月份最高.3个功能多样性指数于各季节间差异显著、相互独立,主要受水文条件和底栖动物生活史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功能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相关性;功能丰富度同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相关显著,功能均匀度同物种均匀度相关显著.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功能丰富度受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影响显著,功能均匀度受物种均匀度影响显著;功能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间拟合度总体不高.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相对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对生境梯度变化响应更加全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史前古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及对当今现代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古DNA实验技术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直接从古老化石中进行遗传物质的提取及测序成为可能,与古人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已灭绝的古老型人类(如: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与非洲以外现代人之间基因的相互影响已被诸多证据所证实.研究表明,在史前时期,早期现代人向非洲以外地区扩散时,遭遇到了现已灭绝的古老型人类,他们在同一时空内长期共存,并发生了基因交流,有一部分古老型人类基因因此流向了现代人,有些基因一直流传至今,对当今现代人的基因组成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不同古老型人类之间也存在基因交流;而早期现代人也对部分古老型人类的基因组成造成了影响.化石与古DNA信息的证据均表明,史前各种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在多个地区发生多次,他们的基因交流共同构建了当今现代人的基因库,并在生理机能、形态和疾病发生率等方面对现代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文献网络分析的生态文明研究评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后,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文明范式.自提出以来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时间尺度上的系统分类和归纳.为此,借助文献分析常用软件——CiteSpace,分别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近20年中文数据库中生态文明相关文献进行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及关键词演进网络分析,以明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进展及前沿,并在梳理生态文明内涵演化趋势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的现状及不足.研究表明:(1)作为生态文明研究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关键节点,中国早在1983年就有学者指出生态文明的不可或缺性,其文献发表量占总数的93%,节点中介中心性为0.56,远高于其他各国,具有重要的领域影响力.尤其在2012年后,这种影响力呈增速扩大态势.(2)国外研究主要介绍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探讨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等.(3)国内研究可分为生态文明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三大主题.其中对内涵的界定和扩展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前,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成为研究热点.(4)已有文献中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家、省、市为主,倾向于建设现状的静态评估;我国政府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指标体系部分兼顾了评价的长期性及动态性,主要适用于省、市,缺乏国家尺度的整体评估.在评价方法上还缺少系统性和规范化的研究.未来还应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时空分异以及相应的动态趋势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大数据等工具不断完善和丰富其理论方法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优势鸟类共存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9月-2017年2月、2018年4-8月对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查,从生态位分析了园内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麻雀Passer montanus和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3种优势鸟类的共存机制.结果 表明:3种鸟类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整体相近,分别为0.862 1、0.793 7和0.866 7,从季节来看,黄臀鹎较平稳,麻雀夏季最宽、冬季最窄,白颊噪鹛夏季最窄、秋季最宽.空间生态位宽度为:黄臀鹎(0.604 9)>白颊噪鹛(0.387 6)>麻雀(0.215 8),它们在人工生境中的生态位宽度均最大;3种鸟类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高,在时间上,白颊噪鹛和麻雀重叠度最高,达到了0.985 3,在空间上,黄臀鹎和麻雀重叠度最高(0.873 2),其次为黄臀鹎和白颊噪鹛(0.831 6),最低的为麻雀和白颊噪鹛(0.481 1).3种鸟类均为城市适应种,在不同维度的生态位上通过行为空间、食性、巢址选择、生境垂直和水平分布分离等多种方式形成系统的生态位分离,增强群落的稳定性以达到共存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集合群落及其在土壤动物群落构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集合群落( metacommunity) 指的是一系列由多个潜在的相互作用的物种通过扩散联系起来的局域群落.集合群落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同一系统中多物种共存的机理、多样性的成因与维持机制.为了解决这些经典问题,Leibold 提出了集合群落理论的4 个经典范式,即斑块动态理论、物种分配理论、中性理论和集群效应理论.集合群落理论可以应用于土壤动物群落构建研究领域,解决多空间尺度土壤动物空间分布模式与驱动机制等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了集合群落自1992 年提出到目前为止,集合群落理论、结构、驱动力以及基于功能性状的集合群落机制研究等四大核心方向与研究热点.同时,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土壤动物集合群落理论研究现状,提出进一步深入开展多尺度土壤动物多样性时空格局动态研究,旨在为土壤生物多样性管理提供对策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视临床步态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步态是重要的行为学指标,步态异常是多种疾病、不同系统受累的共同表现.步态可通过定性、半定量和定量方法评估,其中定量的步态分析可客观、敏感地测量步态动力学、运动学特点,提供步态时空相关参数,评价步态的节律性、稳定性等多种特征.步态的多种特征,以及常速、快速、任务负荷等不同情景,为步态在流行病学、疾病鉴别、疾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观察角度.老年人的步态障碍,不仅可能与认知障碍共存,而且与生活质量下降、死亡风险增高、跌倒外伤等意外事件增加有关,给日渐老龄化的社会增加一定负担,需引起重视.随着生物物理与计算机专业发展,分析手段的先进化和标准化,步态与认知、神经影像、人工智能的结合,使步态分析具有较大的研究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