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膜内皮炎药物治疗转归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共聚焦显微镜(HRT-II)观察角膜内皮炎患者治疗前后各层细胞、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总结其变化特点。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角膜内皮炎患者32例,给予局部抗病毒及激素点眼,重度患者及伴有全身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给予口服抗病毒药,合并青光眼患者加用抗青光眼眼药水。用HRT-II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检查,观察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朗罕氏细胞(LCs)的数量及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角膜组织学改变的差异,以确定可反映疾病变化的观察指标。 结果:共聚焦显微镜特点:(1)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肿胀,细胞间出现大小不一缺损暗区,治疗4周后细胞排列规律,暗区变小。细胞密度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2)基底浅细胞层可见朗罕氏细胞聚集;治疗后,朗罕氏细胞密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细胞密度在治疗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3)疾病进展期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稀疏纤细;治疗后密度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内皮细胞观察困难,失去六边形结构,炎性细胞浸润;治疗后,炎性细胞减少,可见KP,内皮细胞密度较前增加。四项指标均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可作为辅助判断病情的指标。结论:角膜内皮炎的病程中,除了内皮层,浅层组织也会受累,需在病情的观察和治疗中引起注意;HRT-II的相关指标可以辅助裂隙灯所见,了解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可作为指导临床角膜内皮炎药物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种客观检查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光眼睫状体炎患者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青光眼睫状体炎(又称Posner-Schlossman综合征,PPS)患者角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56例PPS患者(56眼)的病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记录患者的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及共聚焦显微镜下表现,包括角膜基质细胞有无活化、内皮细胞形态、有无角膜后沉着物(KP)及KP的形态、有无朗格罕氏细胞(LCs)及其形态特点.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56例PSS患者LogMAR视力为0.3±0.2,眼压为(29.7±13.4)mmHg,使用青光眼药物的种类为(2.6±1.0)种.全部患者受累眼角膜内皮细胞呈六角形.50例患者(89%)的患眼可以观察到角膜基质细胞活化;32例患者(57%)的患眼可以观察到内皮面LCs;44例患者(79%)的患眼可观察到KP,共6种类型.以上与对侧眼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69.14,41.29,60.89,P<0.001).结论:IVCM下可见PSS患者的角膜基质细胞活化,内皮面出现LCs及多种类型的K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