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地区角膜移植适应证及术式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山地区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有200只眼纳入统计,其中角膜白斑51例(25.5%),感染性角膜炎45例(22.5%),眼外伤28例(14.0%),各类型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17例(8.5%),角膜肿瘤17例(8.5%),圆锥角膜15例(7.5%),大泡性角膜病变13例(6.5%),再次手术12例(6.0%),其他角膜病变(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综合征、蚕蚀性角膜溃疡)2例(1.0%).在45例感染性角膜炎中,细菌性角膜炎31例(68.99%),真菌性角膜炎10例(22.2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4例(8.89%).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122例(61%),板层角膜移植手术66例(33%),角膜内皮移植手术10例(5%),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2例(1%).结论 中山地区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前三位依次为角膜白斑、感染性角膜炎和外伤.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仍是角膜移植手术的首选术式,而角膜成分移植手术的开展数量逐年增加,大大提高了供体角膜的利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腺法新联合更昔洛韦滴眼液(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上皮型角膜炎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胸腺法新联合更昔洛韦滴眼液(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上皮型角膜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汾阳医院眼科收治的单纯疱疹病毒性上皮型角膜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使用更昔洛韦滴眼液(包括眼用凝胶)治疗3周。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同时采用胸腺法新治疗。两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治疗10 d内达到显效+有效的比例及2年内复发情况,并测定对比两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10 d内达到显效+有效的例数有10例,观察组有28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6.24, P < 0.001)。观察组2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0.00%比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0,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 +,CD4 +,CD4 +/CD8 +,NK细胞数)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组间=19.27、20.85、11.32、15.82,均 P < 0.001)。 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上皮型角膜炎患者采用胸腺法新联合更昔洛韦滴眼液(凝胶)治疗,能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塑形镜相关性棘阿米巴角膜炎早期诊治的关键环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我国儿童近视患病率的逐年攀升,近视防控的策略与方法逐步增多,其中角膜塑形镜是倍受瞩目的矫正近视的技术方法之一。近年来,国内开展此项技术的机构不断增加,患儿及其家属对该技术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相关感染并发症,其中棘阿米巴角膜感染,成为了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棘阿米巴感染起病缓慢,早期临床表现极为不典型,非常容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角膜炎或真菌性角膜炎,以致使病情延误,甚至加重,给后续诊治带来较多困难,严重时可造成患儿的视功能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有必要加强临床角膜塑形镜验配人员对棘阿米巴角膜炎早期临床表现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认真做好各种危险因素的防控,减少由并发症造成的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济南市某医院角膜移植术362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角膜移植患者的原发病变和手术方式。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角膜移植手术的362例角膜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籍贯、原发病变及手术方式。结果:本研究患者的年龄为(51.79±19.35)岁;其中男228例,女134例,比例为1.70∶1。共计335例(92.54%)患者来自山东省,27例(7.46%)患者来自山东省外。占首位的角膜疾病为感染性角膜炎,共182例(50.28%),其余依次为角膜白斑60例(16.57%)、角膜内皮疾病39例(10.78%)、圆锥角膜29例(8.01%)、角膜皮样瘤25例(6.91%)、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8例(2.21%)及其他19例(5.25%)。在182例感染性角膜炎中,真菌性角膜炎107例(58.79%),细菌性角膜炎43例(23.63%),病毒性角膜炎32例(17.58%)。按照角膜移植手术分类,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05例(56.63%),板层角膜移植术135例(37.29%),角膜内皮移植术22例(6.08%)。结论:角膜移植患者的原发病变中,感染性角膜炎占首位,其余依次为角膜白斑、角膜内皮疾病、圆锥角膜和角膜皮样瘤,而真菌感染则是感染性角膜炎的首位病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仍为角膜移植手术的主要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离子导入技术在病毒性和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离子导入技术对病毒性或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到我院眼科治疗病毒性角膜及细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给予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用药物离子导入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疗效有效率,视力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半年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100%、视力治疗有效率100%、护理满意度9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4.082, P=0.043; χ2=4.082, P=0.043; χ2=59.282, P<0.001)。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8.93±1.69)d、住院费用(5627.12±482.34)元、半年复发率2%、并发症发生率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6.522, P<0.001; t=10.985, P<0.001; χ2=5.674, P=0.017; χ2=10.010, P=0.002)。 结论:药物离子导入技术对治疗病毒性、细菌性角膜炎效果优于常规的药物治疗,且治疗操作较方便,无不良反应,是在眼科治疗中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失功患者的病毒学检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失功患者再次行角膜移植手术时的病毒学检测结果,以及多种病毒检测手段的诊断效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3—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植片失功患者14例作为植片失功组,同时连续纳入大泡性角膜病变(BK)患者15例作为BK组,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且具有角膜移植手术指征。手术当日取静脉血获得血清样本,角膜移植术中获得房水及角膜组织标本。采用PCR法检测房水、角膜标本中病毒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及房水中病毒抗体含量,并计算Goldmann-Witmer系数(GWC)。检测病毒种类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植片失功组是否存在高眼压表现、既往多次角膜移植手术史及病毒性角膜炎病史与任一病毒检测结果阳性间的关系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植片失功组本次角膜移植术中病毒检测共9眼(9/14)至少一项病毒检测结果阳性,其中CMV阳性6眼(6/14),VZV阳性3眼(3/14);房水PCR阳性5眼(5/14),角膜组织PCR阳性5眼(5/14),房水病毒抗体GWC升高3眼(3/10),病毒DNA与抗体检测的一致性较差。BK组检测发现2眼(2/15)房水CMV GWC系数升高。植片失功组病毒检测阳性率为64.2%(9/14),明显高于BK组的13.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植片失功组中7眼(7/14)有高眼压表现、3眼(3/14)有多次角膜移植手术史、6眼(6/14)既往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但以上因素均与术中病毒检测结果一致性差(kappa=0.143、-0.155、-0.286)。 结论:病毒感染为植片失功的常见病因,再次行角膜移植术中联合多种病毒检测手段有助于明确病因及病毒感染状态,指导后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荧光染色与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FK)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且角膜刮片或真菌培养阳性的FK患者147例角膜标本147份,其中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患者84例,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患者42例,病灶切除患者21例;选取1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活检组织作为阴性对照。对角膜组织标本分别行真菌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将染色完成的切片分别置于荧光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比较2种染色方法的阳性率、不同手术方式获得的FK角膜组织以及不同真菌菌株标本间2种染色方法的阳性例数。结果: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率为60.5%(89/147),真菌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79.6%(117/147),荧光染色法诊断FK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00, P<0.01),2种染色方法的特异性均为100%。PKP手术切除标本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85.7%(72/84),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率65.5%(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0, P<0.01);LKP手术切除标本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71.4%(30/42),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的52.4%(2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0, P<0.01);病灶切除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法进行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1.4%(15/21)和57.1%(1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0, P=0.25)。不同真菌菌株标本间2种染色的阳性例数不同,其中茄病镰刀菌复合群、谲诈腐霉菌、烟曲霉复合群、季也蒙假丝酵母、木霉和铺叶沼兰褐莺真菌行荧光染色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9、5、5、1、1和1例,行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1、0、3、0、0和0例。11例阴性对照均为阴性结果。 结论:荧光染色技术应用于石蜡包埋角膜组织检查真菌成分较过碘酸希夫染色法敏感性高,可显著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内皮炎药物治疗转归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共聚焦显微镜(HRT-II)观察角膜内皮炎患者治疗前后各层细胞、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总结其变化特点。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角膜内皮炎患者32例,给予局部抗病毒及激素点眼,重度患者及伴有全身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给予口服抗病毒药,合并青光眼患者加用抗青光眼眼药水。用HRT-II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检查,观察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朗罕氏细胞(LCs)的数量及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角膜组织学改变的差异,以确定可反映疾病变化的观察指标。 结果:共聚焦显微镜特点:(1)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肿胀,细胞间出现大小不一缺损暗区,治疗4周后细胞排列规律,暗区变小。细胞密度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2)基底浅细胞层可见朗罕氏细胞聚集;治疗后,朗罕氏细胞密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细胞密度在治疗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3)疾病进展期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稀疏纤细;治疗后密度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内皮细胞观察困难,失去六边形结构,炎性细胞浸润;治疗后,炎性细胞减少,可见KP,内皮细胞密度较前增加。四项指标均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可作为辅助判断病情的指标。结论:角膜内皮炎的病程中,除了内皮层,浅层组织也会受累,需在病情的观察和治疗中引起注意;HRT-II的相关指标可以辅助裂隙灯所见,了解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可作为指导临床角膜内皮炎药物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种客观检查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眼部病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初次感染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其感染眼部后表现多样,以巨细胞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巨细胞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最为常见,可对视力造成严重损害。掌握这些疾病的临床特征、尽早明确诊断有助于及早干预、改善患者视力预后。本文就巨细胞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巨细胞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发病人群及好发因素、眼部特征性临床表现、眼科常用辅助检查特征、分子生物学方法辅助诊断及多种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角膜病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角膜胶原交联术( CXL)对阻止扩张性角膜病、感染性角膜病、屈光不正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常见 CXL有常规胶原交联术、加速胶原交联术、跨上皮胶原交联术、激光化学反应胶原交联术以及联合手术。 CXL可有效阻止扩张性角膜病进展,可延迟或避免角膜移植手术的治疗,并在大泡性角膜病、除疱疹病毒性感染外的感染性角膜炎、屈光不正等其他角膜病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对于眼部疱疹病毒性感染的患者及薄角膜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会加重病情发展。本文就常见 CXL手术方式的优缺点、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增强 CXL的临床应用,减少其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