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生长光强下8种红树植物幼苗叶片的光响应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为探讨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对6种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和 2 种半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的1 a生幼苗在不同生长光强(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光合光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光强对红树植物光响应特征的影响因物种而异,遮荫显著提高了秋茄和木榄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而对其他红树植物的Pmax没有显著影响;秋茄在 45%光强下具有较高的Pmax,木榄的Pmax则在 45%和 30%光强下显著高于其他 2 个处理.随着生长光强的下降,秋茄幼苗叶片的光饱和点显著上升,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光补偿点呈下降趋势,木榄和卤蕨的表观量子效率升高的同时暗呼吸速率下降.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具有较强的耐荫性,适宜种植在光强较弱的林下;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则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红树植物功能性状对盐和铜胁迫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前,室内通过人工控制方式开展红树林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研究,忽视了不同红树植物物种的生长习性,且以单一胁迫为主.通过野外生长与人工控制相结合方式,研究 5 个时期(2018.6-2020.8)盐和铜胁迫对 3 种红树植物(秋茄、拉关木和木榄)11 种功能性状的影响,使用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树种下盐和铜胁迫对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回答红树植物功能性状对盐和铜单一及复合胁迫响应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下,三种红树植物功能性状具有明显差异.随着时间增长,三种植物的碳含量和冠层高度均呈升高趋势,其他功能性状因物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趋势;与乡土红树植物(秋茄和木榄)相比,外来入侵物种(拉关木)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不同时期下,拉关木比秋茄和木榄具有更好耐盐性,三个物种的植物生长发育对铜胁迫的响应均不敏感.大部分时期下,单一盐胁迫对拉关木的植物功能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对秋茄和木榄的碳含量、冠层高度和比叶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单一铜胁迫对三个物种的绝大多数功能性状无显著影响.另外,盐-铜复合胁迫对秋茄叶片碳、磷、氮磷比及冠层高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拉关木叶片碳、铜含量、冠层高度、比叶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仅对木榄SPAD值有显著影响(P<0.05).在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中,研究成果可为红树林退化原因和机理阐释、红树林生长监测评估、生境治理以及树种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遮荫对8种红树植物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为探讨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机制,通过遮荫控制试验对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等8种红树植物的1 a生幼苗在不同生长光强(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 种红树植物在遮荫后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电子传递速率(ETR)则显著下降.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在全光照下表现出比其他3种植物更高的Fv/Fm,同时桐花树和银叶树的ΦPSII和ETR也显著高于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因此,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在高光辐射下具有更高的光能利用率,同时桐花树和银叶树能更好地利用高光并耗散过剩光能,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而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在高光辐射下ΦPSII值均不足 0.2,ETR也仅为无瓣海桑等阳生物种的20%~33%,更适宜在光照条件较弱的林下种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6种红树幼苗对不同盐度的生理适应性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为研究不同盐度下红树植物的生理适应性,测定了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角果木(Ceriops ta-gal)、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6种红树幼苗在8种盐度(0、5%、10%、15%、20%、25%、30%、35%)下的生长量、株高增量、基径增量、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6种红树幼苗适宜生长的盐度为5%~20%,其中桐花树具有较高的耐盐性.在盐胁迫下,6种红树植物幼苗的SOD酶活性、Pro含量和MDA含量均升高,叶绿素含量升高,净光合速率下降,生长速度减慢.研究表明,红树物种受到盐胁迫时,净光合速率降低,幼苗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提升光合作用,并通过增加叶片中SOD酶活性、Pro含量和MDA含量,提高植物抗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木榄的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药用红树植物木榄的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的特征.方法 取木榄各药用部位阴干,切制,观察、拍照及描述其性状.结果 较为系统地描述了木榄药用部位的性状与显微特征,其中,石细胞、导管、草酸钙簇晶、方晶、纤维、气孔、非腺毛及星状毛等特征明显.结论 总结了木榄药材树皮和叶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植物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高度级和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时间序列分析和7种聚集强度指数等方法对4种红树植物的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旨在阐明红树植物种群与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潜在的驱动机制,为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木榄和秋茄种群更新良好,桐花树更新受到一定阻力,种群相对稳定,白骨壤种群更新不良,呈现明显的衰退趋势;4种红树植物种群不同龄级的存活量差别较大,存活量和生命期望一般随龄级的增加逐渐减少;白骨壤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 Ⅰ型,其种群个体均能达到其平均生理寿命,木榄和秋茄种群属DeeveyⅡ型,各龄级个体具有相对一致的死亡率,而桐花树种群介于Deevey Ⅰ型和DeeveyⅡ型之间,其幼龄期死亡率偏高,中龄期后死亡率逐渐接近;时间序列分析同样表明,白骨壤未来种群数量将明显降低,种群逐步衰退,桐花树未来种群数量将表现为稳中有降,而木榄和秋茄未来种群数量将趋于增加.4种红树植物不同龄级种群多呈现聚集分布,聚集强度往往随种群龄级的增加而趋于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北仑河口4种红树植物的种群动态与群落所处演替阶段息息相关,先锋植物白骨壤种群处于较快衰退阶段,演替前中期的桐花树种群稳中有降,而演替中后期的秋茄和木榄种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反映出本次调查的红树林群落正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白骨壤和白骨壤+桐花树群丛将逐步演替为以木榄为优势种的群丛.此外,红树植物的种群动态受到自身繁殖特性、生境条件、种内和种间竞争、虫害等多种因素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五种红树植物叶片结构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海芒果(Cerbera manghas)、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五种红树植物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它们的叶片横切面结构进行显微观察,比较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及变化规律,研究红树植物叶对盐浸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除杨叶肖槿为异面叶、掌状网脉外;拉关木为等面叶、羽状脉,其它三种植物为异面叶、羽状网脉;五种材料具4级叶脉,3级、4级脉具明显维管束鞘.木榄、桐花树、拉关木、杨叶肖槿1级脉为半周韧无限维管束,海芒果1级脉为外韧无限维管束.五种材料叶肉具有分泌腔,除海芒果外,具有含晶体细胞;木榄、桐花树有内皮层,拉关木有贮水组织;桐花树、海芒果有含单宁细胞;桐花树、拉关木、杨叶肖槿有盐腺.这五种植物的叶片结构体现出不同植物对盐浸环境适应性的特征.相比较而言,真红树植物的特化结构较半红树植物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田野菟丝子寄生对五种红树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红树林由于受到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危害发生大面积退化,而田野菟丝子寄生是防控薇甘菊的有效途径.为了探讨田野莬丝子寄生对红树植物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同质园控制试验,利用PAM?2100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三种真红树植物(老鼠簕、木榄、秋茄)和两种半红树植物(海芒果、银叶树)幼苗在田野菟丝子寄生及对照情况下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田野菟丝子寄生对红树植物幼苗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没有显著影响;对更为敏感的红树植物幼苗PSⅡ潜在活性(Fv/Fo)同样也没有显著影响;试验后期发现田野菟丝子对红树植物幼苗无法成功寄生.由此可见,田野菟丝子用于红树林薇甘菊的防治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木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木榄为我国传统药用红树植物,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及其沿海岛屿,生长于浅海盐滩.据《中华海洋本草》记载,木榄树皮、叶、果实均可入药.其树皮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泄泻腹痛、多种出血;叶用于治疗疟疾;果实用于治疗肠滑久泻.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木榄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研究表明从木榄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丰富,有黄酮类化合物、硫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芳香环化合物、氰苷化合物、氨基酸等.其中已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18个,硫化合物7个,萜类化合物37个,芳香环化合物8个,氰苷化合物7个,苯丙素类化合物8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真菌、抗病毒、抗糖尿病和心血管作用等,以抗真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研究为主.查找在中国知网,万方,Science Direct,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1972年至2017年的相关文献,按照传统药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3个方面归纳、总结和阐述其临床用药、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概况,以期为该药深入研究和临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红树林作为海岸带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防风固岸、促淤造陆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认识红树林受保护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基于遥感解译的红树林分类数据为基础,通过空缺分析,分析了我国红树林的就地保护状况,结果显示我国分布的红树林总面积为264 km2(尚不含我国港、澳、台的统计数据),其中61.4%在自然保护区内受到保护.从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省份来看,在海南省分布的红树林面积较少但保护比例高,广西和广东省分布的红树林面积大但受保护面积比例相对较低.在3种红树林类型中,红树-木果楝林和红海榄-木榄林分布面积较小,但受保护的面积都在90%以上,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分布的面积最大,但受保护的面积为52.6%.研究提出自然保护区外红树林分布的关键区域,并建议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方式来进行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