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榕江发现井冈两头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3年6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采集到两头蛇属(Calamaria)物种1号雄性个体,标本具有以下形态学特征:背鳞13-13-13行,光滑;尾末端背鳞数为5行;上唇鳞4枚,下唇鳞5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1枚;颔片2对,后颔片间接触广泛;腹鳞158枚,尾下鳞20对.生活时头、体背面褐色,具5条细的黑褐色纵线纹,最外侧两行背鳞橙红色,体、尾腹面均匀橙红色.榕江县采集的标本与井冈两头蛇(C jinggangensis)原始描述中提供的形态学鉴定依据相符.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本次采集的标本与已知井冈两头蛇样本的遗传距离约为0.85%.综合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此次采集的两头蛇属标本为井冈两头蛇,为贵州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绿鳍马面鲀中轴骨骼早期发育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运用阿新利蓝-茜素红双染色技术研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初孵仔鱼和1~60dah(孵出后日龄)仔、稚和早期幼鱼中轴骨骼(头骨和脊柱)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初孵仔鱼头部无明显骨骼元件,3 dah脑颅软骨元件有前索软骨、侧索软骨、筛板和耳软骨环,咽颅软骨元件有米克尔氏软骨、腭方软骨、角鳃软骨和基鳃软骨;8 dah脑颅耳软骨环愈合成圆,咽颅上颌骨两侧末端与腭方软骨相连,角鳃软骨从前往后逐渐变短;15 dah脑颅耳软骨环凸出,咽颅齿骨和续骨出现,鳃丝密集分布,头部骨骼框架趋于稳定;18 dah脑颅嗅软骨环出现,咽颅米克尔氏软骨发生退化,下舌骨和上舌骨出现,上下颌前端出现锥形齿;20 dah脑颅出现额骨和筛骨,咽颅上下颌下移,前鳃盖骨和前颌骨出现并硬骨化;22 dah咽颅前鳃盖骨向下延伸出骨片,7对鳃条骨硬骨化;24 dah顶骨、副蝶骨、下鳃盖骨、主鳃盖骨和角舌骨出现并硬骨化;26 dah头部布满硬骨化的锥形小鳞;33 dah脑颅额骨、筛骨和缘带完全硬骨化,吻端变长,咽颅下鳃盖骨和主鳃盖骨完全硬骨化,锥形齿变门齿状;50dah头部除鳃丝其余骨骼均完全硬骨化,可认为头部骨骼硬骨化完成.绿鳍马面鲀的脊柱14 dah前透明无色;18 dah尾端的髓弓和脉弓分化出现;25 dah椎体分节完成;28 dah椎体硬骨化完成;30 dah部分椎体的后关节突与髓弓相愈合;45 dah各椎体间间距缩短,脊柱完全硬骨化.研究理清了绿鳍马面鲀早期发育过程中轴骨骼元件的发育时序和骨化特征,初步阐释了其中轴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殊性,可为此物种苗种培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RISPR/Cas系统中工程化gRNA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CRISPR/Cas是原核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免疫防御系统,用于抵抗外来遗传物质的入侵,近年来被开发成为高效的基因编辑、基因调控以及分子诊断工具.其可编程靶向机制揭开了利用该系统进行基因组操作的序幕,并允许在活性范围内实现动态调节和控制基因表达.作为现有基因修饰手段中灵活性最强和成本最低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工农业生产、可持续染料开发和化学品加工等领域.随着对CRISPR/Cas系统的不断深入挖掘和探索,大量研究报道了 gRNA工程改造及优化方法,包括改变间隔序列长度、调节恒定区和可变区的结构、向末端或中间延伸添加额外功能序列及化学合成修饰等,以期降低脱靶突变率,提高作用效率,充分激发CRISPR基因操纵工具在生物医学方面的潜力.基于此,本综述将介绍CRISPR/Cas9和CRISPR/Cas12系统中gRNA工程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探讨了当前工程化gRNA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旨在为获得性能更加优异的gRNA提供思路和方向,从而提高利用CRISPR/Cas系统探测人类细胞基因组的能力,进一步为可编程生物学带来更多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茯苓四逆汤对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茯苓四逆汤对脓毒性心肌病(SIC)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2022 年 12 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 60 例S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30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茯苓四逆汤(组成:茯苓 30 g,干姜 12 g,人参 10 g,制附子 12 g,炙甘草 15g),每剂煎煮成 200 mL,每日 1 剂,分 3 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 8d.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和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观察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降钙素原(PCT)、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Lac)、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E/A比值及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d):4.47±2.16 比 6.32±3.23,ICU停留时间(d):9.18±3.32 比 12.25±4.39,总住院时间(d):13.58±5.14 比 17.13±6.65,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 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6/30)比 43.33%(13/30),P>0.05].两组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且以治疗 8d两组对比最为显著[APACHE Ⅱ评分(分):13.71±3.37 比 16.21±3.82,SOFA评分(分):3.24±0.85 比 4.13±1.56,均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以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分:治疗 3d为 26.25±6.64 比 29.43±6.83,治疗 5d为 21.42±4.22 比 24.81±4.65,治疗 8d为 14.43±3.45比 17.58±4.56,均P<0.05);两组治疗后PCT、Lac、H-FABP均较治疗前下降,而PaO2/FiO2 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尤以治疗 8d对比最明显[PCT(μg/L):2.47±1.18 比 3.54±1.51,Lac(mmol/L):1.86±0.41 比 2.33±0.64,H-FABP(μg/L):4.67±1.22 比 6.34±1.55,PaO2/FiO2(mmHg,1 mmHg≈0.133 kPa):297.63±53.92 比 265.44±48.38,均P<0.05].两组治疗后cTnI、NT-proBNP、LVESD、LVEDD先升高后降低,LVEF、E/A比值、TAPSE先下降后升高,于治疗 8d达到谷值或峰值,且治疗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nI(μg/L):0.15±0.06 比 0.24±0.13,NT-proBNP(ng/L):825.43±164.73 比 1234.40±243.37,LVESD(mm):48.36±4.46 比 52.64±5.15,LVEDD(mm):38.39±3.22 比 41.87±2.65,LVEF:0.55±0.08比 0.50±0.07,E/A比值:1.23±0.12 比 1.12±0.08,TAPSE(mm):22.45±2.23 比 20.55±2.66,均P<0.05].结论 茯苓四逆汤能改善SIC患者中医证候,提高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M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通过北京市麻疹实验室网络收集2015—2019年麻疹病毒阳性咽拭子标本,提取病毒核酸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获得基因序列同WHO麻疹病毒基因型代表株、中国和其他国家D8基因型参考株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对D8和B3基因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5—2019年全市麻疹病毒基因型鉴定株546株,其中H1a基因型531株,疫苗株5株,B3基因型1株,D8基因型9株,其中8株为2019年流行株。本土株H1a基因型MV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1.5%~100.0%和73.6%~100.0%。2019年8例D8基因型麻疹病例均为成人,其中2例为一起暴发疫情,其余6例为散发病例。结论:输入性D8基因型成为2019年北京市MV主要流行基因型;2015—2019年随着麻疹发病下降,本土基因型H1a已经不占优势,而其他不同基因型输入,形成混合流行的趋势,建议在消除麻疹工作中,不仅要努力阻断本土麻疹病毒传播,更要防控非本土基因型病毒输入和持续传播,避免其逐渐演化为优势毒株而建立本土传播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监护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综合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诊断为切口感染的患者117例,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手术及相关治疗情况、分泌物培养病原菌类型。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分析各变量的重要性,计算变量的权重以及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s Ⅱ, APACHEⅡ)、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itric peptide, NT-pro-BNP)、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CRRT天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天数、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 MDROS)感染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ACHEⅡ评分(odds ratio, OR=1.112,95% confidential interval, CI:1.009~1.225, P<0.05)、PT( OR=1.348,95% CI:1.078~ 1.686, P<0.05)、CRRT天数( OR=1.358,95% CI:1.109~1.663, P<0.05)、MDROS感染( OR=3.794,95% CI:1.084~13.281, P<0.05)是切口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ROC曲线结果示APACHE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APACHEⅡ评分为16.5分,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和65.9%,能较好地预测ICU切口感染患者的死亡结局。APACHEⅡ评分越高、PT值越大、CRRT治疗时间越长、MDROS感染提示患者预后越差,当APACHEⅡ评分>16.5分,CRRT天数>7.5 d,PT>17.05 s,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时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分析各变量的重要性,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权重0.389)、APACHE Ⅱ评分(权重0.228)、PT值(权重0.100)、CRRT天数(权重0.283),模型准确率85.0%,ROC拟合曲线下面积85%。 结论:APACHEⅡ评分、PT延长、CRRT天数、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影响ICU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类高危人群应该早期识别并采取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循环游离DNA末端基序检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并建立基于循环游离DNA(cfDNA)末端基序检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预测模型,并评估其用于ESCC早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例ESCC、46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46例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76例食管良性病变患者和29例健康对照的血浆样本进行cfDNA提取、文库构建与测序。将ESCC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随机分为训练集(284例)和验证集(122例)。对训练集中ESCC及对照组cfDNA末端基序矩阵标准化处理及差异特征筛选,经主成分分析降维、十折交叉验证及随机森林递归特征消除后训练并建立随机森林分类模型Motif-1(M1),在验证集和癌前病变组中验证其性能。将癌前病变组患者纳入数据集后随机分为训练集(243例)、验证集(105例)、测试集(150例),采用与M1相同的方法使用训练集训练并构建随机森林模型Motif-2(M2),在验证集中检验并确定最佳阈值,在测试集中进行性能检测。结果:构建了2个基于cfDNA 末端基序检测的ESCC及其癌前病变的预测模型,M1模型在验证集中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7.4%,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M1模型预测LGIN、HGIN及T1aN0期食管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6.1%、80.4%和91.2%,联合预测HGIN及T1aN0期食管癌的灵敏度为85.0%,且预测分值和灵敏度随着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上升而增加( P<0.001)。M2模型在测试集中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7.4%,AUC为0.857;M2模型预测食管癌前病变及ESCC的灵敏度分别为80.0%和89.7%,联合预测HGIN及T1aN0期食管癌的灵敏度为89.4%。 结论:构建的2种基于 cfDNA 末端基序的血浆检测模型在ESCC及其癌前病变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用于早期ESCC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BLL-11q)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2例BLL-11q,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BLL-11q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2岁和15岁,Ann Arbor分期ⅠA期和ⅣA期。镜下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弥漫浸润,“星空”现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20、CD10、bcl-6阳性,C-MYC少量弱阳性,bcl-2、MUM1、CD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阴性,Ki-67阳性指数>95%,EBER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基因断裂阴性,同时特征性出现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11q23.3位点发生扩增,伴11q24.3位点发生缺失)。其中1例标本行二代测序法检测到包括TP53、GNA13、DDX3X、PCLO、CREBBP、ERBB4、ALK在内的7个相关基因变异。2例患者依据Burkitt淋巴瘤NCCN指南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1个月和17个月。结论:对于MYC重排阴性的高级别Burkitt样淋巴瘤,需考虑到BLL-11q新的实体亚型。该疾病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过程上与经典Burkitt淋巴瘤相似,但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基因突变谱可能不同于Burkitt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L-1β/JNK通路在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IL-1β/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在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胎鼠的海马神经元,分别接种于96孔板(1×10 4个/ml,200 μl/孔)和6孔板(1×10 6个/ml,2 ml/孔)中,培养7 d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IL-1受体拮抗剂组(I组)。C组常规培养,I组加入IL-1受体拮抗剂IL-1ra 1 μg/μl孵育30 min后,将S组和I组置于含2%七氟烷的培养箱中,37 ℃培养5 h。收集神经元,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MTT法检测神经元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IL-1受体Ⅰ型(IL-1RI)、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cP)、磷酸化JNK(p-JNK)、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和磷酸化人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p-MLKL)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S组神经元活力降低,程序性坏死率升高,IL-1β、IL-1RI、IL-1RAcP、p-JNK、RIP1、RIP3和p-MLKL表达上调( P<0.05);与S组比较,I组神经元活力升高,程序性坏死率降低,IL-1β、IL-1RI、IL-1RAcP、p-JNK、RIP1、RIP3和p-MLKL表达下调( P<0.05)。C组神经元形态未见明显异常,S组神经元胞体皱缩,突起断裂及突起间网络稀疏;I组神经元胞体圆润,形态接近正常。 结论:七氟烷诱发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机制与激活IL-1β/JNK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诊断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诊断预测模型并评估其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5家医院就诊的1 514例COPD患者,根据纳入时间排序,将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 072例)和验证集(442例)。通过患者病历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吸烟情况、疾病既往史和临床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PD合并PH的相关因素,采用“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 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训练集年龄为50~59、60~69和≥70岁者分别占3.7%、15.2%和81.1%,与验证集的年龄构成(分别占7.9%、27.8%和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1)。训练集男性占79.4%,与验证集(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3)。对训练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0岁[ OR(95% CI):3.32(1.49~7.36)]、吸烟状态[曾经、目前吸烟 OR(95% CI)分别为3.67(2.51~5.37)和2.04(1.44~2.90)]、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1 400 ng/L[ OR(95% CI):9.88(6.23~15.66)]、右心房直径[ OR(95% CI):1.11(1.07~1.15)]是COPD合并PH的相关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COPD合并PH列线图模型并开发为在线工具( https://ph-666.shinyapps.io/zhonghua-PH/)。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偏差校正后C指数(95% CI)分别为0.82(0.77~0.87)和0.77(0.68~0.86),Calibration校准曲线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均接近于对角线。训练集和验证集列线图模型AUC(95% CI)分别为0.82(0.80~0.85)和0.77(0.73~0.82)。通过ROC曲线得出训练集中最佳阈值为0.60,该值下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4、0.78;验证集最佳阈值为0.70,该值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6和0.65。DCA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以阈概率>15.0%和>13.0%提供了优于变量全选和变量均不选策略的净效益。 结论:建立COPD合并PH诊断预测列线图模型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