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对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后近期临床结局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对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后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行益生菌治疗设为试验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术中情况。(3)随访和术后情况。(4)炎症相关血液学指标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和辅助化疗启动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3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广义估计方程。 结果:(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为64(42~80)岁。80例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术中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施行胃癌根治术。试验组患者新辅助治疗后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手术方式(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消化道重建方式(Billroth Ⅱ吻合、Roux-en-Y吻合)分别为2、7、15、13例,19、21例,205(180~240)min,50(30~60)mL,6、34例;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6、12、16例,23、17例,218(190~251)min,50(43~60)mL,11、2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683.00, χ2 =0.80, U=668.00、681.00, χ2 =1.87, P>0.05)。(3)随访和术后情况:8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1个月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分别为6例和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 P<0.05)。试验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固体食物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化疗启动时间分别为3(3~6)剂、53(49~66)h、72(62~82)h、(72±18)h、6.0(5.5~7.0)d、26.0(25.0~28.0)d;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3~10)剂、66(60~88)h、94(82~112)h、(107±23)h、7.0(6.4~8.3)d、30.0(28.0~33.0)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71.50、432.00、343.50, t=-7.62, U=411.50、319.50, P<0.05)。(4)炎症相关血液学指标情况:①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白细胞计数分别为(5.6±1.4)×10 9/L、(9.9±3.2)×10 9/L、(7.7±2.6)×10 9/L、(6.8±1.8)×10 9/L;对照组分别为(6.1±1.9)×10 9/L、(12.3±2.9)×10 9/L、(9.7±3.6)×10 9/L、(7.8±2.7)×10 9/L,满足球形检验( χ2 =4.17, P>0.05),采用主体内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6.61、10.45、4.56, P<0.05)。②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5%±10%、76%±11%、73%±9%、69%±9%;对照组分别为56%±9%、84%±5%、79%±8%、74%±9%,不满足球形检验( χ2 =16.63, P<0.05),采用多变量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2.42、11.46、5.55, P<0.05)。③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C-反应蛋白分别为1.35(1.15~1.97)mg/L、14.94(8.24~21.22)mg/L、33.39(13.02~66.02)mg/L、18.36(8.27~60.43)mg/L;对照组分别为1.62(0.97~2.27)mg/L、24.03(10.42~36.52)mg/L、81.66(31.20~116.76)mg/L、46.84(28.30~80.26)mg/L,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 =145.74、9.48、9.90, P<0.05)。④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降钙素原分别为0.02(0.02~0.04)μg/L、0.08(0.06~0.12)μg/L、0.12(0.07~0.21)μg/L、0.09(0.06~0.15)μg/L;对照组分别为0.02(0.02~0.04)μg/L、0.14(0.07~0.71)μg/L、0.35(0.14~0.71)μg/L、0.24(0.10~0.48)μg/L,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降钙素原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 =62.88、14.71、18.33, P<0.05)。 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患者行围手术期益生菌治疗,可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术后炎性指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可尽早行术后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与3D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 2根治术近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与3D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 2根治术的近期疗效,以及在不同体质指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均经胃镜活检证实胃癌,肿瘤位置适合行远端胃癌D 2根治术;(2)经影像检查无肝、肺、腹腔等远处转移,无肿瘤直接侵犯胰腺和结肠;(3)术后病理分期Ⅰ~Ⅲ期;(4)手术期间无中转开腹或更换术式;(5)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合并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者、肿瘤侵犯其他器官及远处转移者、以及胃良性肿瘤或胃肠间质瘤及复发性胃癌的患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学部接受3D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远端胃癌D 2根治术的531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采用3D腹腔镜者344例(3D腹腔镜手术组),男性250例,女性94例,体质指数≥25.0 kg/m 2者66例(19.2%),体质指数<25.0 kg/m 2者278例(80.8%);采用机器人者187例(机器人手术组),其中男性122例,女性65例,体质指数≥25.0 kg/m 2 69例(36.9%),体质指数<25.0 kg/m 2者118例(63.1%)。两组基线资料及肿瘤病理学特征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以及不同体质指数亚组间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并发症率等指标。 结果:与机器人手术组比较,3D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29.1±12.4)枚比(25.2±9.0)枚, t=4.238, P<0.00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M(范围):8.0(7.0~10.0) d比10.0(9.0~11.0) d, Z=-6.205, P<0.001],手术费用[(3.6±1.1)万元比(6.2±3.5)万元, t=-9.727, P<0.001]和住院总费用[ M(范围):8.6(7.5~10.0)万元比12.8(11.7~14.1)万元, Z=-15.997, P<0.001]均较少,但首次排气时间偏晚[(3.9±1.0) d比(3.4±1.2) d, t=4.271,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D腹腔镜手术组与机器人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率[10.8%(37/344)比12.8%(24/187),χ 2=0.515, P=0.473]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0%(7/344)比3.2%(6/187),χ 2=0.294, P=0.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体质指数<25.0 kg/m 2组中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减少基线偏倚;相比机器人手术组,3D腹腔镜手术组术中低于50 ml出血量的比例更高[26.7%(31/116)比8.6%(10/116),χ 2=13.065, P<0.001],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30.3±12.2)枚比(25.3±9.5)枚, t=-3.192, P=0.002],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M(范围):9.0(7.0~10.0) d比10.0(9.0~11.0) d, Z=-4.275,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体质指数≥25.0 kg/m 2组中,相比机器人手术组,3D腹腔镜手术组术中超过200 ml出血量的患者比例更高[18.2%(12/66)比1.4%(1/69),χ 2=10.853, P=0.001],但术后住院时间偏短[ M(范围):8.0(6.0~10.0) d比9.0(8.0~10.5) d, Z=-3.039, 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3D腹腔镜和机器人下行远端胃癌D 2根治术均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热点聚焦——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现状及未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一直是胃癌微创外科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技术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技术近期和远期疗效基本相当;机器人在特定区域淋巴结清扫方面更具优势;更精细的操作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机器人手术系统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但同时,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也存在手术费用较高、缺乏触觉反馈以及总手术时间延长等问题。未来机器人手术系统可能会进一步向小型化、智能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消化道吻合等部分操作步骤的自动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影响因素分析(附1 396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7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 396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91例,女405例;年龄为(60±11)岁。根据病人意愿选择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或腹腔镜手术。早期胃癌行D 1+淋巴结清扫术,进展期胃癌行标准D 2淋巴结清扫术。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因素分析。(4)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结果:(1)术中情况:1 396例病人均完成胃癌根治术,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415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981例,其中35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5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0例)中转开腹手术。1 396例病人中,行远端胃切除术983例,行全胃切除术40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13例;行BillrothⅠ式吻合597例,行BillrothⅡ式吻合385例,行Roux-en-Y吻合401例,行食管-残胃吻合13例。415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例数分别为(221±51)min、(201±81)mL和24例;981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196±42)min、(232±76)mL和75例。(2)术后情况:1 396例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0±1.0)d、(4.2±1.5)d、(9.0±3.8)d。1 396例病人中,21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Ⅰ~Ⅱ级并发症170例、Ⅲ~Ⅴ及并发症40例),其中8例因术后严重并发症死亡,其余202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1 396例病人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癌958例,黏液腺癌220例,印戒细胞癌218例;淋巴结检出数目为(26.0±8.3)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3.6±0.9)枚;淋巴结检出数目≥16枚1 312例,淋巴结检出数目<16枚84例。(3)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刀医师、手术方式、胃切除范围、神经侵犯、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因素( χ2=13.167,6.029,15.686,5.573,9.402,17.139,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刀医师、手术方式、胃切除范围、肿瘤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独立因素(优势比=1.589,2.018,1.787,0.267,95%可信区间:1.221~2.068,1.140~3.570,1.066~2.994,0.103~0.689, P<0.05)。(4)随访和生存情况:1 396例病人中,1 25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1 256例病人3年累积生存率为70.2%。 结论:主刀医师、手术方式、胃切除范围、肿瘤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长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机器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中长期疗效及其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行机器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腺癌;(3)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4)术前未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术前影像学等检查发现肺、肝脏等远处转移征象,或行姑息性手术;(3)术中中转开腹;(4)术后病理证实为残端阳性;(5)因出血、梗阻、穿孔等行急诊手术;(6)残胃癌或胃癌复发再次手术;(7)住院期间或术后1个月内因严重并发症死亡。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术后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Cox回归分析方法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将 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 结果: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66例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采用全机器人17例,小切口辅助149例。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为(34.8±17.5)枚,第2站淋巴结清扫总数为(10.1±6.7)枚,第2站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共73例(44.0%)。中位随访时间25(2~109)个月,55例(33.1%)复发转移。全组患者术后3年、5年OS分别为55.8%和46.2%;3年、5年DFS分别为53.4%和45.4%。Ⅰ期、Ⅱ期、Ⅲ期患者术后5年OS分别为78.9%、58.5%及37.1%;术后5年DFS分别为78.9%、59.2%及34.6%。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清扫总数、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本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分期[ HR(95% CI):ⅢB期为5.357(1.182~24.275),ⅢC期为11.937(2.677~53.226), P<0.001]、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 HR(95% CI):6~10枚为0.562(0.326~0.969),>10枚为0.388(0.176~0.857), P=0.034]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机器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长期疗效满意,术后病理分期、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2002年Hashizume首次报道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胃癌以来,以机器人手术系统为代表的新一代微创技术在胃癌治疗领域快速发展,患者恢复更快、临床结局极大改善且可保障远期疗效。20年来,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临床应用取得长足发展,有望解决目前腹腔镜手术弊端及存在问题。有经验的外科医师团队,应用机器人手术系统、开展临床研究已经积累丰富经验。机器人手术系统为微创手术提供技术上优越的手术环境,是传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有效、可行的替代方法。笔者就机器人胃癌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近期和远期结局及研发现状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完全机器人手术系统和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机器人手术系统和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0例行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08例,女82例;年龄为58(24~84)岁。290例患者中,125例行完全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性切除+消化道重建术,设为完全机器人组;165例行腹上区小切口辅助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性切除+消化道重建术,设为机器人辅助组。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完全机器人组和机器人辅助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镇痛剂使用时间、术后胃管拔除时间、术后首次饮水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6±43)min、(104±51)mL、4(3~6)cm、(2.2±0.5)d、36(10~112)h、62(32~205)h、63(18~138)h、8(6~50)d和(296±59)min、(143±87)mL、6(3~13)cm、(3.6±0.7)d、42(12~262)h、90(18~262)h、80(16~295)h、9(6~63)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4、4.42, Z=-13.98, t=18.46, Z=-5.47、-5.87、-6.14、-4.04, P<0.05)。(2)术后并发症情况。完全机器人组和机器人辅助组患者全身相关总并发症、肺部感染分别为7、4例和31、16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6,4.68, 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5 kg/m 2、肿瘤长径≥3 cm、TNM分期为Ⅲ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44,0.17,0.40,0.31,95%可信区间为0.20~1.00,0.03~0.88,0.18~0.89,0.11~0.84, P<0.05)。 结论:完全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尤其对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5 kg/m 2、肿瘤长径≥3 cm及TNM分期为Ⅲ期患者的并发症控制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癌微创外科的研究与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我国恶性肿瘤前列。自1992年Kitano等完成世界第1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胃癌临床诊断与治疗亦取得长足进步。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均证实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不亚于传统开腹手术近远期疗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创伤性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平均住院时间短等特点,逐步取代开腹手术,成为胃癌外科的主流手术方式。随着胃癌手术治疗理念持续更新,新兴微创技术不断涌现,其中机器人手术系统和吲哚菁绿示踪技术等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与日俱增,使胃癌外科更加微创、精准,并提高胃周淋巴结清扫质量,国内胃癌外科技术进一步精进。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胃癌微创外科技术为主题,回顾归纳近年来最新进展,旨在系统阐述胃癌外科的现状和未来展望。相信未来,我国的胃癌临床诊断与治疗必将更为规范化、微创化、精准化,必将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进一步深化胃癌诊断与治疗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与腹腔镜胃切除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患者报告结局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胃切除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患者报告结局及近期临床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进行。选择拟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入组,按1∶1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机器人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的患者报告结局和近期临床结局(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质量和术后近期恢复情况)。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广义估计方程,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共有237例患者纳入改良意向治疗分析(机器人组120例,腹腔镜组117例)。男性180例,女性59例;年龄(63.0±10.2)岁(范围:30~85岁)。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16.7%(20/120)比15.4%(18/117), χ2=0.072, P=0.788]。机器人组在一般健康状况、情绪和社会领域的患者报告结局评分更高,其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般健康状况: χ2值分别为275.68、3.91、6.38, P值分别为<0.01、0.048、0.041;情绪: χ2值分别为77.79、6.04、6.15, P值分别为<0.01、0.014、0.046;社会: χ2值分别为148.00、7.57、5.98, P值分别为<0.01、0.006、0.048)。机器人组患者面临更重的经济负担(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交互效应 χ2值分别为156.24、4.08、36.56, P值分别为<0.01、0.043、<0.01)。 结论:与腹腔镜胃切除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后的负面情绪,并且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快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伴随包括3D腹腔镜、4K腹腔镜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为代表的腹腔镜成像系统的长足发展,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应用于早期远端胃癌疗效已被证实。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较低,仍面临巨大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群体,探索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进展期远端胃癌的肿瘤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工程学的发展、外科医师手术技能的不断提高、微创技术普及与相应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合理的消化道重建,将使患者在早期恢复,长期生存结局及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