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合性血管内皮瘤伴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表达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复合性血管内皮瘤(composite hemangioendothelioma, CHE)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血管肿瘤。形态学上,CHE有复杂的结构,由网状、巢状的网状血管内皮瘤样区域和实性片状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样区域组成,部分还出现梭形细胞血管瘤样、Dabska瘤样及高级别血管肉瘤样区域。免疫表达上,瘤细胞表达CD31、ERG、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D2-40灶状阳性,而CD34、嗜铬素粒A、CD56、TFE3、CAMTA1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WWTR1-CAMTA1未见融合信号。随访时间49个月,复发1次,再次手术后辅以放疗,现无症状生存。伴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表达的CHE更易发生于深部软组织,形态学上需与其他中间型血管内皮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鉴别,生物学行为更具有侵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一种罕见病,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以呼吸道症状起病,典型组织学特征为“腺泡状”或“器官样”结构,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提示转录因子E3基因重排,同时影像学排除其他部位受累,方可确诊。可考虑手术切除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化疗无效。本文报道1例肺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病情进展迅速,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仅46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原发滑膜肉瘤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肺原发滑膜肉瘤(primary synovial sarcoma of the lung,PSS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21年4月诊断的12例PSSL,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参数,在原有基础上加做SS18-SSX融合抗体、H3K27Me3、SOX2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评估其对PSS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2例患者诊断时年龄为32~75岁(平均50岁);男性7例,女性5例;左肺2例,右肺10例;6例手术患者获得病理分期数据,其中5例局限于肺组织内(T1),1例累及纵隔(T3),2例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N1),均无远处转移。镜下观察11例呈单相梭形细胞型,1例为双相型,以上皮样细胞为主,表现为内衬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的腺样结构及筛孔样结构,活检标本在诊断中存在很大的难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8例(8/12)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11例(11/12)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8例(8/12)表达TLE1,2例(2/12)表达S-100蛋白,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bcl-2及波形蛋白,所有病例均不表达SOX10及CD34,Ki-67阳性指数均位于15%~30%之间,SS18-SSX融合抗体在12例PSSL中均弥漫强阳性表达。8例(8/12)部分或弥漫表达SOX2,且在上皮样成分中强表达,3例(3/12)H3K27Me3表达缺失。12例标本均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确认存在SS18基因断裂。在治疗方面,6例行手术加术后化疗,6例行单纯性化疗。其中10例获得随访数据,随访时间9~1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5例存活,5例在2年内死于该疾病。结论:PSSL罕见,形态学谱系较宽,明确诊断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手段,与目前常用的免疫标记相比,SS18-SSX融合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对PSSL具有更好的灵敏度,有望取代FIS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或二代测序成为诊断PSSL的替代性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SNS)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并评估PAX3和PAX8抗体在BSN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0—2019年东部战区总医院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梭形细胞肿瘤30例(包括3例BSNS、10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8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外皮瘤、3例纤维肉瘤、1例蝾螈瘤)。对BSNS标本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随访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所有肿瘤标本中PAX3及两种PAX8抗体(包括PAX8鼠单克隆抗体,克隆号OTI6H8,以下简称PAX8-OTI6H8抗体;PAX8兔单克隆抗体,克隆号EP298,以下简称PAX8-EP298抗体)的表达,比较PAX3及两种PAX8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3例BSNS患者均为老年女性,临床多表现为鼻塞,伴出血。影像学显示鼻腔鼻窦软组织密度影,伴骨质破坏。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界限不清,常衬覆纤毛柱状上皮,并可见黏膜内陷及鳞状上皮化生。肿瘤细胞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异型性较小,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间质血管多为薄壁血管,部分呈鹿角样改变。2例肿瘤组织出现横纹肌分化区域,2例可见骨组织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3例BSNS均表达PAX3抗体和PAX8-OTI6H8抗体,不表达PAX8-EP298抗体,8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外皮瘤及1例蝾螈瘤均不表达PAX3、PAX8-OTI6H8及PAX8-EP298抗体,10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中8例有PAX3及PAX8-OTI6H8抗体的阳性表达,而不表达PAX8-EP298抗体,3例纤维肉瘤中1例局灶弱阳性表达PAX3及PAX8-OTI6H8抗体,不表达PAX8-EP298抗体。FISH检测显示3例患者(4份标本)的肿瘤细胞均存在PAX3基因断裂。结论:BSNS是具有神经和肌源性双重分化的独特的鼻腔鼻窦低度恶性肿瘤,易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混淆。PAX3基因断裂是诊断该肿瘤的金标准,PAX3在BSNS中阳性表达,但特异性有限。PAX8-OTI6H8抗体也会在BSNS中表达,PAX8-EP298抗体则均为不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站式"颈动脉支架置入加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重度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一站式"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和分期序贯CAS+OPCABG两种术式围手术期情况及早期随访资料,评估"一站式"同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因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行CAS+OPCABG杂交手术的患者共26例,其中12例采用了"一站式"同期CAS+OPCABG、14例采用了分期序贯CAS+OPCABG,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连续变量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的累计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ICU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分期组,但两组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发生。术后住院天数同期组显著少于分期组。分期组围手术期发生脑梗塞、心肌梗死各1例,同期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脑梗塞发生,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均无新发脑梗塞,颈动脉超声支架均通畅,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站式"同期CAS+OPCABG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于心肌缺血症状重或重度左主干病变的患者推荐首选同期手术。优化抗凝方案和减轻颈动脉窦反射是需要继续研究的主要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31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PLEL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1例PPLEL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分析器官转移、肿瘤分期、血清肿瘤标志物、乳酸脱氢酶、清蛋白等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13例(41.9%),女性18例(58.1%),年龄(50±9)岁,无吸烟史24例(77.4%),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24例,77.4%)、咳痰(19例,61.3%),7例(22.6%)患者由体检发现;24例(77.4%)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其余7例(22.6%)各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右中肺多见(8例,25.8%);淋巴结转移23例(74.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阳性率为67.7%(21/31),鳞状细胞癌标志物CK5/6、p63、p40阳性率分别为90.3%(28/31)、80.6%(25/31)、77.4%(24/31),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率85.2%(23/27)。基因检测6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 M( Q1, Q3)]分别为33.0个月(7.3个月,9.3个月)、19.0个月(7.0个月,2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0个月(12.5个月,42.0个月)、18.5个月(6.5个月,38.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1例Ⅰ A期患者采用单纯手术治疗,随访92个月仍生存。10例采用免疫治疗,疗效较好。 结论:PPLELC好发于不吸烟人群,病灶多发于右中肺,易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淋巴结转移常见;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CYFRA21-1水平与患者生存可能相关;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 grade fibromyxiod sarcoma,LGFM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4例LGFMS,观察其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结果:LGFMS男女患者各2例,发病年龄3~13岁(平均年龄9岁);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典型的形态为黏液样区域和纤维胶原样区域交替性分布,1例局灶区域可见巨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4/4)、MUC4(4/4),Ki-67阳性指数5%~20%;荧光原位杂交均可检测到FUS基因的断裂重排;4例均接受手术切除,例2随访71个月后复发。结论:儿童LGFMS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其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MUC4阳性表达及FUS基因断裂重排检测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的近期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接受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手术修复(abdominal aortic debranch,AAD),10例接受传统的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horacoabdominal aortic replacement,TAR)。AAD包含两期:一期手术为正中开腹,Y形人工血管置换肾下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同时重建腹主动脉分支,右侧分支人工血管-右肾动脉-左肾动脉,左侧分支人工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二期为腔内修复锚定近远期正常主动脉或人工血管。对比分析两种方式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总体死亡比例为13.6%,TAR组死亡比例明显更高(0对30%)。主要病因为夹层(91.7%对90.0%, P=0.895)。Crawford分型两组均以Ⅱ型为主(58.3%对50.0%, P=0.082)。TAR组马方综合征患者比例更高(30%对0, P=0.046)。术后24 h引流TAR组显著更多[(355.0±199.2)ml对(1244.0±716.1)ml, P=0.003]。TAR组肺部感染比例更高(40%对0, P=0.018)。住院费用AAD组更高[(28.4±8.3)万元对(19.3±10.4)万元, P=0.033]。 结论: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与传统胸腹主动脉置换相比,手术创伤更小但费用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HER2表达与术后残余肿瘤负荷分级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粗针穿刺活检标本中HER2的表达与残余肿瘤负荷(RCB)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150例经术前粗针穿刺病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癌,行新辅助治疗后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在术前穿刺标本中的表达情况,根据RCB计算患者术后新辅助治疗反应分级。采用SPSS 21.00及GraphPad Prism 8.0.1进行数据统计,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相关性分析,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50例乳腺浸润癌患者经新辅助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即RCB-0 38例,RCB-Ⅰ级12例,RCB-Ⅱ级61例,RCB-Ⅲ级39例。统计学结果示: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HER2表达与术后是否达到PCR及RCB分级均相关( r 1=-0.217, r 2=-0.282; 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HER2阳性组,PCR与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相关,PCR患者OS及DFS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HER2阴性组比较,HER2阳性组的RCB不同分级与OS、DFS差异更加明显( P<0.05)。 结论:新辅助治疗前HER2表达与术后是否达到PCR及RCB分级具有相关性。HER2阳性患者,PCR与预后的关系更密切,且RCB分级之间的预后分层更为明显,提示新辅助治疗前HER2过表达联合术后RCB分级更能精准地预测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FE3重排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TFE3重排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2年7月诊断的8例TFE3重排的PEComa,3例为会诊病例,5例为本院标本,其中7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例为穿刺活检标本。对其进行常规组织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二代测序检测,并进行预后随访。结果:8例患者中,5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年龄25~65岁(中位年龄45岁)。发病部位:子宫1例,肝脏1例,脐尿管1例,肾脏2例,腹腔1例,结肠1例,腹膜后1例(后3次复发,部位分别为腹腔、盆腔和卵巢、腹腔)。组织形态学: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大小形态较一致,胞质透亮或嗜酸,巢片状排列,大部分区域由纤细的薄壁血管分隔形成巢泡状,未见乳头状结构,无明显的平滑肌及脂肪成分;3例细胞异型性显著,可见奇异形核及瘤巨细胞并伴有大片坏死,核分裂象多见(最多约28个/50 HPF)。3例可见黑色素颗粒沉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所有病例均弥漫一致强阳性表达TFE3,8例均表达HMB45(2例灶状阳性),6例(6/8)表达Cathepsin K和Melan A,2例(2/8)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均为灶状阳性),所有病例均不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PAX8和结蛋白。8例FISH均检测到TFE3基因断裂,其中4例进行了二代测序,显示2例具有SFPQ::TFE3融合,1例具有ASPSCR1::TFE3融合,另1例未检出。7例随访到有效信息,随访时间4~94个月,4例无病生存,2例复发,1例初诊时已出现转移,所有患者均未死亡。结论:TFE3重排的PEComa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个别病例表现出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可出现复发和转移,应提示临床进行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