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的近期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接受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手术修复(abdominal aortic debranch,AAD),10例接受传统的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horacoabdominal aortic replacement,TAR)。AAD包含两期:一期手术为正中开腹,Y形人工血管置换肾下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同时重建腹主动脉分支,右侧分支人工血管-右肾动脉-左肾动脉,左侧分支人工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二期为腔内修复锚定近远期正常主动脉或人工血管。对比分析两种方式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总体死亡比例为13.6%,TAR组死亡比例明显更高(0对30%)。主要病因为夹层(91.7%对90.0%, P=0.895)。Crawford分型两组均以Ⅱ型为主(58.3%对50.0%, P=0.082)。TAR组马方综合征患者比例更高(30%对0, P=0.046)。术后24 h引流TAR组显著更多[(355.0±199.2)ml对(1244.0±716.1)ml, P=0.003]。TAR组肺部感染比例更高(40%对0, P=0.018)。住院费用AAD组更高[(28.4±8.3)万元对(19.3±10.4)万元, P=0.033]。 结论: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与传统胸腹主动脉置换相比,手术创伤更小但费用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近中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探讨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关系,再次手术指征、体外循环策略、术中技术细节以及术后早中期结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28例患者接受29次再次正中开胸近端主动脉手术。全组男23例,女6例;年龄(45.1±12.7)岁。马方综合征15例(15/29,51.7%),白塞病3例(3/29,10.3%)。患者首次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Bentall手术和升主动脉替换术,同期孙氏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再次手术指征为:急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远端扩张、近端主动脉瘤、吻合口漏、炎性主动脉病变致瓣周漏、机械瓣功能障碍合并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脓肿。再次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手术,Cabrol手术,Wheat手术,再植法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手术,吻合口漏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孙氏手术),升-右股动脉转流,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死亡1例(3.4%),原因为术后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双肺实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死亡。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2例(6.9%),1例经ECMO辅助后痊愈,1例术后半年死亡。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10.3%),肾衰需要透析3例(10.3%),下肢轻瘫1例(3.4%),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1例。1例患者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开口瘤样扩张行Cabrol术,术后1年再发A型夹层行再次孙氏手术。结论:心脏和主动脉手术后的再次主动脉近端手术安全有效,近中期结果良好。术前全面评估,术中顺利开胸和建立体外循环,有效的脏器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主动脉疾病,特别是马方综合征患者再手术的可能性较大,要严密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避免主动脉破裂。孙氏手术适于复杂弓部二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腹主动脉瘤39例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胸腹主动脉瘤(TAAA)不同治疗方法的近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单中心39例T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腔内治疗组25例、开放手术组11例、杂交手术组3例。腔内组平均年龄高于开放组( P<0.05)。腔内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低于开放组和杂交组( P<0.05)。三组手术成功率、术后30 d并发症率、再干预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杂交组术后30 d死亡率高于腔内组和开放组( P<0.05)。腔内组并发症率高于开放组( P<0.05)。 结论:腔内手术治疗TAAA具有操作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势,更适用于高龄患者,但远期并发症较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辅助预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3D打印辅助预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F/b EVAR)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6例运用3D打印辅助F/b EVAR治疗的复杂性胸腹主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TAAA患者共计重建95支内脏分支动脉,技术成功率97.89%(93/9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03±4.15)个月;5例术后发生Ⅲc型内漏,4例随访后消失,1例范围缩小,瘤体未扩大。1例患者发生Ⅰc型内漏,在远端增加一枚支架后内漏消失。随访期间主动脉CTA提示1例患者肾动脉支架闭塞,余内脏分支血管血流畅。随访无脏器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和全因死亡发生。结论:3D打印辅助F/b EVAR微创修复TAAA是一项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技术手段,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脊髓缺血的现代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胸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已经开展20余年,目前已经逐渐成为胸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腔内修复术后脊髓缺血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动脉覆盖长度、脊髓侧支循环系统受损、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低血压等是术后发生脊髓缺血的危险因素。术中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围手术期维持适度高血压,对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中及术后针对高危患者进行脑脊液引流,积极的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用于监测、预防和治疗术后脊髓缺血的主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腹膜后第十肋部分切除治疗Crawford Ⅳ型胸腹主动脉瘤及复杂腹主动脉瘤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一种部分切除第十肋腹膜后入路显露Crawford Ⅳ型胸腹主动脉瘤及复杂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9年7例通过部分切除第十肋腹膜后入路治疗Crawford IV型胸腹主动脉瘤及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结果:7例经腹膜后入路手术的主动脉瘤患者1例(14.3%)合并马凡综合征,5例进行了左肾动脉重建(71.4%)。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心肺并发症及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术前及术后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5)。随访未发现远期血管狭窄。 结论:部分切除第十肋腹膜后入路可避免切开胸膜和横膈,在膈下完成主动脉的显露,具有较小的创伤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腹主动脉瘤的综合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是一种累及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扩张性病变,约占主动脉瘤的10% [1]。当TAAA直径>6.0 cm时,主动脉事件发生率显著上升,5年生存率开始下降;在此直径下,发生急性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破裂、死亡等主动脉不良事件的风险在9.3%~19.0%之间 [2, 3];未经治疗的TAAA,其10年总死亡率约为51.0% [4]。TAAA的病因可能为血管壁中层结构蛋白退行性变加血流动力学冲击,其中退行性变常见于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也可继发于慢性夹层和结缔组织疾病,如Marfan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以及Turner综合征等;较少见的病因还包括感染、血管炎和创伤等 [5, 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脉术式中国专家共识——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当主动脉壁结构破损、管壁变薄,在管腔内高压血流冲击下,局部向外膨胀扩张并达到正常主动脉直径的1.5倍以上时定义为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指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至髂动脉分叉之间的主动脉瘤。由于胸腹主动脉瘤累及范围广,涉及几乎全身所有内脏器官,手术无法避免会导致器官缺血,且手术切口、手术范围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全身系统均可能出现并发症,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一直是主动脉外科中的难点。近年来手术推广、麻醉管理、体外循环技术、术后监护水平、抗凝血药物甚至人工材料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的安全性。本共识详细描述技术难点,包括胸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显露、腹腔脏器血管重建等细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用VORTEC技术减少胸腹主动脉瘤杂交手术中肾脏缺血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标准开放-腔内血管杂交手术(hybrid open-endovascular repair,HOER)与Viabahn开放性血运重建术(Viabahn open revascularization technique,VORTEC)+HOER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1例进行了标准HOER手术和12例进行了VORTEC+HOER手术的T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VORTEC+HOER手术组术中肾缺血时间显著低于标准HOER手术组[(9±3) min比(15±6) min, P<0.05]。标准HOER手术组术后第一天血清肌酐升高程度显著高于VORTEC+HOER手术组[(1.68±0.79) μmol/L比(1.05±0.06) μmol/L, P<0.05]。标准HOER手术组中5例发生了急性肾损伤(5/21,24%),而VORTEC+HOER手术组中没有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0/12,0)。 结论:TAAA杂交手术中运用VORTEC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术中肾缺血时间和术后血清肌酐的升高程度,从而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再次正中开胸的孙氏手术近中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再次正中开胸行孙氏手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接受再次正中开胸的孙氏手术的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45.4±12.7)岁。首次正中开胸手术的病因包括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瘤、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次手术的指征残余主动脉夹层瘤样扩张,直径超过55 mm、主动脉瘤扩张、新发A型主动脉夹层,吻合口漏及假性动脉瘤。手术均在全麻,正中开胸下完成,顺行性单侧或双侧脑灌注完成支架象鼻置入和弓部替换手术。结果: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5例(9.1%,5/55),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呼吸功能衰竭、脑部并发症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除死亡病例外,术后脑部并发症2例(2/50,4%),脊髓损伤(一过性截瘫)5例(5/50,10%);呼吸机辅助14~42 h,中位时间17 h,8例(8/50,16%)超过48 h;肾功能衰竭需要替代治疗2例。完成随访45例(90%),随访(25.9±11.2)个月(10~47个月),期间因脑并发症死亡1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例,行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结论:再次正中开胸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治疗复杂弓部病变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