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大数据对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一种利用医疗大数据算法筛选临床数据库中能够用于评估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核心指标。方法:基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朝阳急诊病房临床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检索技术,以数据库中老年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气、实验室指标集合数据,使用计算机语言Python批量计算出影响老年肺炎患者死亡的关键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实验室指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本研究使用的筛选方法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入选265例患者,死亡64例,存活201例。取每例患者入院首次检测指标的数据,最终从472项指标中筛选出23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关键指标,包括:血常规指标7项、血气指标3项、肿瘤标志物指标3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4项、营养及器官功能相关指标6项。①肺炎死亡患者血气关键指标:51.6%(33例)的患者Cl -浓度为97~111 mmol/L,81.2%(52例)的患者血乳酸(Lac)为0.5~2.5 mmol/L,87.5%(56例)的患者H +浓度为0~46 mmol/L。②肺炎死亡患者血常规关键指标:46.9%(30例)的患者血红蛋白(Hb)为80~109 g/L,67.2%(43例)的患者血中嗜酸粒细胞比例(EOS%)为0.000~0.009,51.6%(33例)的患者血中淋巴细胞比例(LYM%)为0.00~0.09,50.0%(32例)的患者血中红细胞计数(RBC)为(3.0~3.9)×10 12/L,54.7%(35例)的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WBC)为(0.0~9.9)×10 9/L,48.4%(31例)的患者血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为10.0%~14.9%,48.4%(31例)的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CRP)为0.0~49.9 mg/L。③肺炎死亡患者肿瘤标志物关键指标:76.6%(49例)的患者血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TPSA)为阴性(比值为0),92.2%(59例)的患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为0.0~11.0 μg/L,75.0%(48例)的患者糖类抗原125(CA125)为0~104 kU/L。④肺炎死亡患者凝血功能关键指标:68.8%(44例)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57~96 s,73.4%(47例)的患者D-二聚体为0~6 mg/L,93.8%(60例)的患者凝血酶时间(TT)为14~22 s,89.1%(57例)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的抑制率为0%~53%。⑤肺炎死亡患者营养及器官功能关键指标:92.2%(59例)的患者B型脑钠肽(BNP)为0,46.9%(30例)的患者前白蛋白(PA)为71~140 mg/L,90.6%(58例)的患者尿酸(UA)为21~41 μmol/L,75.0%(48例)的患者白蛋白(Alb)为10~20 g/L,93.5%(60例)患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比值)为0~0.9,84.4%(54例)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为0~6.68 μmol/L·s -1·L -1。⑥ 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A和Lac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A可使死亡风险降低0.9%,Lac可使死亡风险增加69.4%;实验室指标与患者死亡预测模型预测效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0,说明本研究使用的筛选方法效果较好,通过本研究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老年肺炎患者预后。 结论: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从急诊病房临床数据库中筛选出23项用于评估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核心指标,为临床评估老年肺炎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疆出血热病毒基因组抗原表位及其实验室检测价值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掌握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NP)和糖蛋白(GP)片段的精细抗原表位谱分布,明确优势抗原表位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实验室检测中的价值。方法:2014—2021年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将CCHFV YL04057株采用改良生物肽合成方法分段表达出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最小合成短肽,以CCHFV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14B7(IgM)或CCHFV阳性羊血清为抗体,用免疫印迹方法鉴定出NP和GP片段上具有抗原活性的最小抗原表位(BCE),并采用邻接法将获得的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与不同地区的CCHFV进行空间聚类,确定BCE组合方式与地理区域分布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建立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原核表达质粒(pET-32a、pGEX-KG)和带有不完整谷胱甘肽(GST188)标签的原核表达质粒(pXXGST-ST-1)构建和表达NP片段上6个不同肽段长度的优势抗原表位,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方法,以经免疫荧光法(IFA)鉴定的CCHF羊血清为对照,统计分析不同肽段长度的抗原表位重组蛋白与IFA检测结果的特异度、敏感度和总符合率。结果:CCHFV NP和GP片段共有30个具有抗原活性的BCE,其中NP片段抗原表位集中的核心中间片段NP 2(aa 170~305)有6个BCE,两端的NP 1(aa 1~200)和NP 3(aa 286~482)有9个BCE;GP片段的Gc(aa 1~558)和Gn(aa 533~708)片段有14个BCE和1个包含15个氨基酸的长抗原肽(AP),NP片段BCE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1%,GP片段对应的同源性为89.1%。在GP片段9个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中,由GnEc1、GnE2、GnE4、GcE3、GcE6和GcAP-4(Ap)6个组合BCE可将15株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CCHFV聚类成亚洲Ⅰ、亚洲Ⅱ、非洲Ⅰ、非洲Ⅱ和欧洲 5个地理类群。构建表达的PET-32a-NP(全长)、PGEX-KG-NP 2(aa 170~305)、pGEX-KG-NP 2-1(aa 235~275)、PGEX-KG-NP 2-1-1(aa 237~256)、pXXGST-1-NP 2-1-2(aa 250~265)和PGEX-KG-NP 2-1-3(aa 260~276)6个重组蛋白CCHFV NP兔多克隆抗血清(pAb)免疫印迹反应阳性,以33份经IFA CCHF检测的羊血清为参照,以NP 2和NP 2-1 2个片段构建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最好,敏感度分别为73.4%(11/15)和66.7%(10/15),特异度分别为100%(18/18)和94.4%(17/18),总符合率分别为87.9%(29/33)和81.8%(27/33)。 结论:CCHFV NP和GP上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具有抗原免疫活性的BCE,其中,优势抗原表位在CCHF实验室血清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新型诊断标志物的研发概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乙型肝炎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广泛、危害性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为69.25人/10万人。为了使感染科临床工作者获得乙型肝炎研究的前沿信息,本文对乙型肝炎的靶点和新型诊断标志物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临床意义及检测技术改进等作了重点介绍,建议有条件单位逐步扩大检测,这将对临床诊断率及抗病毒药物评估有帮助,并有助于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乙型肝炎诊断率要提升至90%”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脓毒症是宿主应对感染时发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核心是在发病初始,机体为了应对病原微生物入侵而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随后为了平衡免疫状态,机体开始抗炎、发生免疫细胞功能衰竭,最终引发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无论是在天然免疫还是在获得性免疫中,免疫细胞表面的共抑制分子,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自然杀伤细胞受体2B4(CD244)、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及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NKG2A (CD94),在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低下致免疫抑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阻断这些共抑制分子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显著改善脓毒症动物模型或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本文主要概括归纳近年来一些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中作用的热门研究,以期为脓毒症免疫功能监测及治疗靶点提供参考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现在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影响HBV感染的进程和结局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和宿主两个方面。在不断挖掘HBV感染经典诊断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新的临床意义的同时,更要关注新的指标如乙型肝炎病毒RNA、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等的应用价值与前景。随着组学概念的提出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以组学的理念关注HBV感染,并整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以达到精准诊断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可切除肝癌破裂出血转化治疗后手术切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男性,45岁,因“右上腹疼痛18 h”于2021年7月7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为持续性刺痛,伴恶心,无呕吐,伴全身大汗、头晕,解黑便2次,冲水不红,无畏寒发热、胸闷气紧、反酸烧心、呕血、便血等不适,自行口服藿香正气液治疗,腹痛无明显好转,在当地医院完善腹部CT等相关检查,考虑“肝癌破裂”,遂就诊于我院。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20余年。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未见明显黄染,腹平软,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急诊全腹部CT增强扫描示(图1):肝右叶肿块,大小约10.3 cm×9.6 cm×9.0 cm,平扫以低密度为主,内见较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坏死,动脉期可见较多增粗动脉供血,未见造影剂漏出,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合并破裂出血可能,肝癌可能性大;肝脏7段边缘见1枚最大径约1.4 cm低密度结节,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退,肝内另见多发低密度结节,考虑转移瘤或肝癌子灶;肝左外叶、左内叶、尾状叶结节邻近肝包膜不连续,腹盆腔及网膜囊较多积液、积血,肝破裂待排。急诊实验室检查:ALT 236 U/L,AST 892 U/L,肌酐 193.7 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49.7 ml/(min·1.73 m 2),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急诊未查肿瘤标志物。入院诊断:肝癌(中国肝癌分期-Ⅱb期),合并破裂出血;肝内转移;乙肝小三阳;急性肝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免疫耐受期(IT)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就诊的273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的IT期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肝脏病理学改变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肝组织学 ≥炎症分级2级(G2)、≥ 纤维化分期2期(S2)及肝组织学明显异常(≥ G2和/或 ≥ S2)者分别为43例(15.75%)、30例(10.99%)及55例(20.15%)。17.95%患者存在肝脂肪变,98.17%肝组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染色阳性,而肝组织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染色阳性仅为79.49%。不同性别组肝组织病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BsAg不同染色程度间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肝组织HBcAg不同染色程度间G和S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肝组织病理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负相关)、HBeAg水平(负相关)、年龄(正相关)等;但 ≤ 30岁组与 > 30岁组、≤ 40岁组与 > 40岁组的肝组织G和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诊断模型肝脏炎症和纤维化5项指数(LIF-5)的判断价值优于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计数比率指数(APRI)及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但三者判断肝组病理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均不高(<0.8),只有LIF-5判断 ≥ G2、≥ G2和/或 ≥ S2的特异度在80%以上。结论:约20%的IT期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明显肝组织炎症活动或纤维化进展,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和HBeAg水平与其严重程度负相关,诊断模型或多数临床指标对该类人群的评估价值均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发生肝硬化风险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检验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1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96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和677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常用实验室数据,按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892例)和验证组(381例),采用多重共线性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OR=1.492,95% CI 1.316~1.706)、γ-谷氨酰转移酶( OR=1.015,95% CI 1.010~1.022)、血小板计数( OR=0.986,95% CI 0.982~0.988)和白蛋白( OR=0.853,95% CI 0.824~0.882)是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基于此4项指标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ROC曲线显示模型的AUC为0.933(95% CI 0.916~0.950),验证组AUC为0.931(95% CI 0.905~0.956)。校准曲线显示模型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显示模型净收益率较高,临床应用性能较好。 结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是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应用性能,能够为肝硬化发病风险的预测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861例接受肝活检术、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30 IU/ml)且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其肝脏病理学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据资料不同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 χ2检验、Ridit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大部分(72.24%)患者存在明显的病理损伤,肝功能正常组的肝纤维化程度高于异常组( P<0.001)。17.54%患者存在肝脂肪变。绝大部分(97.33%)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染色阳性,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染色阳性仅为50.87%。影响肝脏病理严重程度的正相关因素为碱性磷酸酶水平,负相关因素为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白蛋白及血小板水平;HBcAg不同染色程度间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4.142、102.386, P<0.001),以阴性组最严重。 结论:CHB患者不同类型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肝功能水平与肝脏病理严重程度并不一致,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及强度、白蛋白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血清指标在乙型肝炎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CHB)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病毒学指标在患者抗病毒治疗、新药研发中意义重大。然而,传统的血清病毒学指标如HBV 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在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和准确反映患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转录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近年来HBV RNA、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及核心抗体定量(qAnti-HBc)等新病毒学指标在准确反映cccDNA转录活性、判定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预测停药后复发风险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现简要介绍在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各阶段新、旧指标的应用情况,并结合新型病毒学新指标在药物疗效评价中的应用,阐述其在抗病毒新药研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