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辐射损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DNA是一种含有遗传信息的重要生物分子。现代铀矿开采、放射医疗以及核电站等行业环境中存在电离辐射,人体防护不当会引起多种类型的DNA损伤,导致基因组拼接不稳定,引发与癌症和衰老等相关的多种生物学疾病。DNA辐射损伤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研究人员对生物辐射损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对核辐射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综述了国内外DNA辐射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相关检测方法的原理、功能及优缺点,并对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纳米制剂及纳米材料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射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促排剂的研发和及新技术的应用可减少核素产生的内照射的损伤。纳米制剂较传统制剂具有提高药物溶出度、靶向和定位释药、易穿过生物膜屏障等优点。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不同促排药物,采用不同的纳米制剂形式,包括纳米微粒、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效快速吸附、高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将核素内污染按核素沉积的不同部位和组织器官进行分类,介绍了相关纳米制剂及纳米材料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造血干细胞核辐射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治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核威慑、核泄漏等危机事件倍受关注,更多社会目光聚焦到辐射损伤防护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上。骨髓是辐射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短时间内受照剂量超过一定阈值(>1.0 Gy)即可引起明显的骨髓造血系统损伤。大剂量辐射还可导致造血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从而引发机体出血、感染甚至死亡。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是造血种子细胞,其损伤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发生根源 [1]。因此,深入研究核辐射对HSCs的损伤特点、损伤机制及调控策略,可为辐射损伤防护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辐射致小鼠急性肾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损伤机制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建立核辐射致小鼠急性肾损伤的模型,利用代谢组学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C57 小鼠 18 只分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行15Gy照射辐照6 h、24 h取材.结果:(1)模型组体重下降、肾脏指数增高、血尿素氮及尿微量白蛋白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病理显示辐照后肾组织皮髓质分界不清,伴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扩张;(3)代谢组学筛出差异代谢物,并与铁死亡、谷胱甘肽代谢等通路相关.结论:15Gy辐照6 h、24 h可诱导急性肾损伤,并发现与铁死亡相关的代谢物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核辐射暴露患者医院救治关键护理技术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构建院内核辐射暴露患者的医院救治关键护理技术体系,为核辐射事故医院内应急护理救援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方法 由具有丰富核辐射事故相关工作经验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基于核辐射事故的四大场景(外照射、内照射、外污染、内污染)进行文献检索,形成体系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完成2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修改意见形成核辐射暴露患者医院救治关键护理技术体系终稿.结果 2021年11月-2022年1月共有16名专家完成2轮函询.2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和80%,提建议率为65%和50%,权威系数为0.778和0.797,2轮专家函询的变异系数均≤0.25.最终形成包括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和74个三级指标的核辐射暴露患者医院救治关键护理技术体系.结论 构建的核辐射暴露患者医院救治关键护理技术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形成标准化的核辐射暴露救治流程,为护理人员的核辐射暴露相关培训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辐射防护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随着核电站的建立、人类太空活动的增加、临床上放射诊疗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核武器恐怖威胁等因素的持续存在,人类暴露于电离辐射和核辐射的可能性日益增加. 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和持续 1 年的俄乌冲突更是加剧了核威胁的紧张局势,公众及国际社会都在持续关注核辐射等辐射损伤的危害和救治方案,以及应急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补肾解毒方对核辐射所致生殖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补肾解毒方对核辐射所致雄性小鼠生殖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 方法 将6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辐射模型组、补肾解毒方组,每组20只,补肾解毒方组给予补肾解毒方13.5 g/(kg·d)灌胃,其他两组给予0.2ml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灌胃24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小鼠于第11天接受一次性5Gy 60Coγ-射线的全身照射.观察各组小鼠一般体征;于辐射后第1、14天观察小鼠体质量,计算睾丸指数;于辐射后第14天光镜观察睾丸、附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辐射模型组附睾、睾丸组织细胞病理形态学有不同程度破坏,补肾解毒方组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辐射后第1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辐射模型组和补肾解毒方组小鼠体质量、睾丸指数均显著下降(P <0.05或P<0.01),且补肾解毒方组睾丸指数高于辐射模型组(P<0.05);辐射后第14天,补肾解毒方组体质量、睾丸指数均较辐射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解毒方能减轻辐射所致的生殖系统损伤,提升睾丸指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种适用于存储核医学废弃物防辐射垃圾箱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发明一种防辐射核医学废弃物垃圾箱,用于使用核素开瓶、稀释、分装、标记、淋洗、注射和给药过程产生的核辐射废弃物的收集和贮存,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医务人员在将放射性废弃物投放垃圾箱过程中受到核辐射的损伤,减少医疗废物对医务人员和周围人群造成伤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望诊的急性胃肠道辐射伤大鼠模型中医证候演变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活体、器官和组织动态变化,总结急性胃肠道辐射伤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 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0只和对照组10只.模型组采用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对照组不予照射,观察大鼠全身状况,并分别于照射后第1、4、7、10、14天肉眼及显微镜观察胃肠道及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照射后初期(0~2天),模型组出现躁动、多饮、目赤等现象,小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早期(3~6天),体质量下降,水样便,小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多发出血灶及糜烂坏死;中期(7 ~12天),经过短暂恢复后体质量继续下降、拒食、大量死亡,胃肠腔内淤积紫黑色黏液,黏膜下层微血管闭塞;后期或恢复初期(13天后),蜷缩少动、毛发干枯、爪甲苍白,肠组织固有层间质纤维增加.对照组活体、胃肠及黏膜组织观察均无异常.结论 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初期属热毒内盛、气血两燔证,早期为热灼血肉、元气耗伤、脾阳不振证,中期为元气虚损、真阴耗伤、瘀毒互结证,后期为肝肾亏耗、气血两虚、血络瘀阻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肾解毒方对核辐射致雌鼠生殖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中药方剂补肾解毒方对核辐射导致雌鼠生殖系统急性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60只C57BL/6J雌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辐射模型组、补肾解毒方剂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组雌鼠均接受一次性5Gy60Co γ-射线的全身照射,动态观察各组雌鼠辐射后基本情况;于用药后分批处死雌鼠,观察各组雌鼠一般体征,体质量、卵巢质量天子天平称取,计算体质量、卵巢指数,光学显微镜观察卵巢、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辐射后第1天辐射模型组、补肾解毒方组体质量、卵巢指数均显著下降(P<0.01);辐射后第14天,补肾解毒方组体质量、卵巢指数都有恢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体质量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补肾解毒方组相比体质量、卵巢指数显著下降(P<0.01,P<0.05).②辐射后辐射模型组卵巢萎缩,卵泡数量减少;子宫上皮细胞形态不规整,基质松解,血管壁轻度增生,以嗜酸性炎细胞为主.补肾解毒方组雌鼠卵巢皮质增厚,卵泡分泌增多;子宫内膜增厚,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结论:补肾解毒方能缓解辐射所致的雌鼠生殖系统急性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