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与临床预后相关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2004年至2013年收治的15例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15例(15只眼),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9.2岁。记录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取患者角膜标本分别行苏木素-伊红、过碘酸希夫、六胺银、革兰、吉姆萨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和特点,分析组织病理学表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15例患者结膜均中度充血,角膜环形溃疡5例,中央溃疡8例,角膜混浊1例,基质溃疡1例,其中4例角膜缘见新生血管,2例浸润灶致密。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结构,前者呈圆形或椭圆形后者呈长椭圆形,棘状、矛样突出;其中12例(12/15)角膜基质层部分区域呈化脓性炎性反应的病理改变,一些中性粒细胞浸润,炎性坏死组织中可见变性的阿米巴包囊;3例(3/15)角膜基质层纤维坏死变性,未见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组织中可见阿米巴包囊结构;10例(10/15)患者的角膜标本中同时存在无炎症细胞浸润区,基质层纤维表现为水肿或者轻度变性,纤维裂隙间可见散在或成群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包囊及滋养体结构,虫体周围的基质层纤维无明显的炎症细胞。结论:棘阿米巴角膜炎临床表现多样,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角膜透明区仍可发现棘阿米巴包囊及滋养体结构,此为临床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重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39-94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角膜接触镜相关感染性角膜炎20例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角膜接触镜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观察2009年7月到2019年6月因配戴角膜接触镜发生感染性角膜炎而住院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高危护理行为、症状体征、角膜感染灶的特点、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经过以及病情转归。结果::共20例患者(23眼)纳入本研究,女12例,男8例,平均年龄21.4岁。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占高危护理行为的72%(8/1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眼异物感、疼痛、眼红及视力下降。溃疡位于视轴区及视轴旁区15眼(65%),位于周边区8眼(35%)。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35%(8/23),4眼为棘阿米巴感染,其中2眼合并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眼为铜绿假单胞杆菌感染;1眼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6眼(70%)药物治愈,7眼(30%)手术联合药物治愈。治疗效果佳为8眼(35%),效果良好为9眼(39%),效果差为6眼(26%)。结论::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是引发接触镜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溃疡好发于视轴及视轴旁区;棘阿米巴原虫及铜绿假单胞杆菌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经过及时合理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棘阿米巴角膜炎角膜移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棘阿米巴角膜炎(AK)角膜移植术后复发高风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对山东省眼科医院因AK行角膜移植术的AK患者28例28眼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因局部及全身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而接受角膜移植术,其中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者13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者15眼。术中用环钻钻取病变角膜,环钻直径均大于病变范围0.5 mm,总结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病变复发部位、时间、体征,对术后AK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复发患者给予局部及全身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药物效果欠佳者采用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上述治疗无效者则再次接受LKP或PKP,观察AK复发后的治疗效果。结果:28眼AK者中角膜移植术后复发者7眼,占25%,其中13眼行PKP者中术后复发2眼、15眼行LKP者中术后复发5眼,2种术式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6)。术前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者术后复发率为57.14%(4/7),明显高于术前无糖皮质激素应用史的14.29%(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3)。术前角膜溃疡直径≥8.2 mm者术后复发率为50.00%(5/10),明显高于溃疡直径<8.2 mm者的11.1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AK术后复发始于植床边缘者占85.71%(6/7),复发病灶位于植片下方植床区者占14.29%(1/7)。AK复发者7眼中治愈6眼,其中LKP术后复发者中2眼长期药物应用后治愈,2眼经扩大范围的LKP治愈;PKP术后复发者中1眼经结膜瓣遮盖术后治愈,1眼行扩大直径范围的PKP后治愈。 结论:AK手术治疗后复发高风险因素包括术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感染病灶过大,AK复发后根据患眼不同临床特征选择个体化治疗可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氢青蒿素对棘阿米巴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双氢青蒿素对棘阿米巴的体外抑制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临床患者角膜分离的阿米巴虫株.方法 体外培养阿米巴虫株,加入不同稀释浓度(3.2%、1.6%、0.8%、0.4%、0.2%、0.1%、0.05%、0.025%和0.0125%)的双氢青蒿素(DHA)共同孵育,同时以洗必泰(CHG)和聚六甲基双胍(PHMB)做对照药物,通过转种阿米巴培养基和LIVE/DEAD染色观察药物对阿米巴活性的抑制作用.主要指标 光学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虫体形态变化;LIVE/DEAD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阿米巴活性情况,计算最小杀包囊浓度(MCC)和最小杀滋养体浓度(MTAC)值,以及各MTAC和MCC水平下阿米巴虫株的累计分布率,即MTAC50或MCC50和MTAC90或MCC90.结果 药物抑制后的阿米巴包囊干瘪皱缩,LIVE/DEAD法观察,受抑制的包囊呈红色,无活性.DHA组MTAC和MCC值范围均为0.05%~1.6%.MTAC50和MCC50值均为0.4%,MTAC90和MCC90值均为1.6%;CHG组MTAC值范围0.0125%~1.6%,MCC值范围0.0125%~0.8%,MTAC50和MCC50值分别为0.05%和0.1%,MTAC90和MCC90值均为0.8%.PHMB组MTAC值范围0.00625%~0.4%,MCC值范围0.00625%~0.2%,MTAC50和MCC50值均为0.025%,MTAC90和MCC90值均为0.2%.三组药物对不同阿米巴菌株的MCC和MTAC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342、0.459、0.469).三组MTAC值总体比较DHA组最高,CHG组次之,PHMB组最低(F=3.813,P=0.035).其中,DHA组高于PHMB组(P=0.011);DHA组和CHG组以及CHG组和PHM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和0.297).三种药物组的MCC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2,P=0.004),DHA组比CHG组高,DHA组比PHMB组高(P=0.017和0.001);CHG组与PHMB组无差异(P=0.325).结论 双氢青蒿素在体外对棘阿米巴有抑制作用,其临床治疗阿米巴性角膜炎的作用仍待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严重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严重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山东省眼科医院2007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周无效的严重基质坏死型HSK患者50例(50只眼),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49±13)岁.术前应用角膜刮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排除真菌、细菌、棘阿米巴等其他感染,并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500个/mm2;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检查角膜浸润深度及剩余角膜厚度.患者接受改良的DLKP术治疗,术后给予抗病毒药物和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定期随访.观察术中及术后角膜植片愈合情况,免疫排斥及病毒复发等并发症出现.结果 50例患者病史均超过4个月,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角膜深部溃疡,直径平均5 mm,入院抗病毒治疗无效或者溃疡加重.其中23例(46%)患者溃疡达深基质层,剩余角膜组织厚度仅为角膜厚度的1/5,9例(18%)发生后弹力层膨出,濒于穿孔.AS-OCT检测浸润累及角膜深度(265±84)μm,其中36例(72%)患者角膜溃疡浸润深度大于2/3角膜.角膜刮片均未见真菌、细菌及阿米巴包囊,微生物培养阴性.通过改良的DLKP手术,所有基质坏死型HSK患者炎性反应均得到控制,术中无一例植床穿孔,其中6例(12%)患者术后因角膜植片上皮愈合缓慢,再次行羊膜移植治疗后愈合,2例(4%)活动期患者术后2d发生单纯疱疹病毒活化复发,及时停用糖皮质激素,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得以控制,42例(84%)患者术后1~2周角膜植片恢复透明.术后2年随访期间,10例(20%)患者发生病毒复发;2例(4%)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严重基质坏死型HSK应用DLKP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治愈溃疡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ACK-CXL: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角膜胶原交联
编辑人员丨2023/8/6
感染性角膜炎是视力不可逆性丧失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多重耐药菌的出现,感染性角膜炎即使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也常会导致角膜混浊,甚至溶解穿孔,因此亟待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最近的研究表明,角膜胶原交联(CXL)可通过直接杀伤病原体和增强角膜耐酶消化性等机制发挥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作用.为突显CXL在该方面的应用,第九届CXL年会将应用于感染性角膜炎的CXL定义为PACK-CXL.由目前文献推断,PACK-CXL对细菌性角膜炎,特别是角膜溶解穿孔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对真菌性角膜炎和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疗效则较弱,对病毒性角膜炎则可能具有恶化作用.本文将对CXL技术原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预防,PACK-CXL的治疗机制及其在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120例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和青岛眼科医院的棘阿米巴性角膜炎120例(122只眼),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发病时间、危险因素以及误诊情况,根据发病时间及溃疡严重程度进行临床分期,分析不同时期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多发生于36~60岁患者(80/120).角膜外伤是该病首要危险因素(31/61),其次是污水入眼(13/61),角膜接触镜仅占14.8%(9/61).仅13.1%的患者于首诊确诊(16/122),县及县以下医院误诊率较高(86/90);误诊诊断以病毒性角膜炎最多(46/122),其次是细菌性角膜炎(23/122)和真菌性角膜炎(14/122).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检出率(90.3%)远高于角膜刮片(75.9%)等方法.本研究中35只眼为初期(28.7%),80只眼为中期(57.4%),17只眼为晚期(13.9%).57.1%初期病眼(20/35)和5.7%中、晚期病眼(5/87)可通过药物治疗治愈,有效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2%行角膜移植术治疗的病眼为中、晚期(67/76),因复发或病灶扩散而无法保存眼球行眼内容剜出术的有7只眼(5.7%),均为晚期患者.结论 角膜外伤和污水入眼是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病在基层医院误诊率仍然较高,共焦显微镜可提高检出率;药物治疗对本病初期患者效果较好,而中、晚期患者往往需要通过角膜移植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