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FtMt抑制铁死亡探讨藁本内酯减轻OGD/R诱导HT22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该研究基于线粒体铁蛋白(ferritin mitochondrial,FtMt)抑制铁死亡探讨藁本内酯(ligustilide,LIG)减轻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xygen and glucose-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体外建立OGD/R诱导HT22细胞损伤的模型,HT22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LIG 5、10、20 μmol·L-1组,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2 μmol·L-1)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LDH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释放量,倒置显微镜观察HT22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内Fe2+含量.为进一步探究FtMt抑制铁死亡的机制,沉默HT22细胞的FtMt,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20 μmol·L-1LIG 组、si-NC 组、si-FtMt 组、si-FtMt+20 μmol·L-1LIG 组.免疫荧光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FtMt的表达,化学发光法检测HT22细胞内NADPH/NADP+、GSH、MDA、ATP的含量,激光共聚焦观察mtROS荧光强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Fe2+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Ferrtin、GPX4、ASCL4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LIG可以显著提高HT22细胞存活率,改善损伤的HT22细胞形态及线粒体超微结构,降低细胞内Fe2+含量和降低促铁死亡蛋白ACSL4的表达,增加抗铁死亡蛋白Ferrtin、GPX4的表达.沉默FtMt后,LIG促进FtMt的表达;与si-FtMt组相比,LIG可以显著提高NADPH/NADP+、GSH含量,降低mtROS的荧光强度、MDA含量,提高ATP活性,降低HT22细胞内Fe2+含量,抑制促铁死亡蛋白ACSL4的表达,提高抗铁死亡蛋白Ferrtin、GPX4的表达.综上,LIG通过上调FtMt的表达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铁死亡,从而减轻OGD/R诱导HT22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过氧麦角甾醇线粒体靶向衍生物体内外抗乳腺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研究过氧麦角甾醇线粒体靶向衍生物(Mito-EP)对乳腺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Mito-EP(0、0.075、0.15、0.3、0.6、1.2、2.4 μmol·L-1)作用于MDA-MB-231细胞后增殖抑制情况.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低、中、高浓度(0.15、0.3、0.6 μmol·L-1)Mito-EP组及过氧麦角甾醇(EP)0.6 μmol·L-1组,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以及细胞周期分布,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细胞活性氧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通过构建4T1皮下移植瘤模型体内验证Mito-EP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及肿瘤组织内B 淋巴细胞瘤-2 基因(Bcl-2)、Bcl-2 相关 X 蛋白(Bax)、细胞色素 C(Cyt C)、cleaved caspase-7、cleaved caspase-9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ito-EP可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MDA-MB-231细胞增殖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P 0.6 μmol·L-1组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不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ito-EP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5);Bax、Cyt C、cleaved caspase-7、cleaved caspase-9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Bcl-2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肿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减小.综上所述,Mito-EP可能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的体外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制备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载吲哚菁绿(ICG)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ICG-PLP),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超声法制备ICG-PLP,并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及zeta电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其包封率,在808 nm近红外光(2 W/cm2)照射下考察其光热性质,用SDS-PAGE观察血小板膜蛋白保留情况,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制剂被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及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小鼠乳腺癌细胞4T1摄取的情况,用MTT法检测ICG-PLP光毒性,通过考察溶血率及细胞相容性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在健康SD大鼠体内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考察ICG、载ICG脂质体和ICG-PLP的体内循环时间.结果 成功制备了ICG-PLP,其平均包封率为(97.68±0.01)%,平均粒径为(109.77±0.76)nm,平均zeta电位为(-21.23±0.84)mV,多分散系数为0.22±0.01.ICG-PLP很好地保留了血小板膜上的蛋白质,并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血小板膜能促进仿生纳米粒被A549、B16-F10、4T1等肿瘤细胞摄取,并减少巨噬细胞对仿生纳米粒的吞噬.ICG-PLP展示出良好的光热治疗效果,能杀伤肿瘤细胞,且有良好的安全性.静脉给药后,ICG-PLP能延长ICG在健康SD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结论 成功构建了ICG-PLP,其在药物靶向递送和肿瘤光热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的影响及其对NLRP3炎性体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胰岛功能的影响及其对NOD样受体家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性体和自噬过程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研究。选取2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n=5)和高脂喂养建模组( n=15);T2DM建模成功的小鼠进一步分为糖尿病组( n=7)和UC-MSCs治疗组( n=7)。UC-MSCs治疗组每周给予1次UC-MSCs(1×10 6/0.2 ml磷酸盐缓冲液)尾静脉输注治疗,共治疗4周;糖尿病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治疗结束后1周各组小鼠行腹腔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检测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胰岛结构改变并检测胰岛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胰十二指肠同源框因子1(PDX-1)的表达。体外用脂多糖和三磷酸腺苷对小鼠骨髓诱导的原代巨噬细胞进行刺激(处理组)后,与UC-MSCs进行Transwell共培养实验24 h(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IL-1β的分泌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LRP3炎性体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体内实验表明,与糖尿病组相比,UC-MSCs治疗组小鼠胰岛结构部分修复,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均改善(均 P<0.05),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胰岛中PDX-1表达增高,IL-1β的表达水平降低。体外实验表明,相较于处理组,治疗组中巨噬细胞分泌的IL-1β水平降低[(85.9±74.6)比(883.4±446.2)pg/ml, P=0.001],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NLRP3炎性体的表达降低,自噬底物蛋白P62表达降低,微管相关蛋白轻链β3(LC3B)、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表达增高。 结论:UC-MSCs可降低T2DM小鼠胰岛炎症水平,保护胰岛功能,可能与UC-MSCs抑制巨噬细胞NLRP3炎性体的活性,增强自噬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的20例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首次治疗予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80 mg,之后第1、3、5、7、9、11周注射40 mg,于第4、8、12周时观察并记录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采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皮损的演变情况。治疗过程中监测不良反应。结果:4周时,12例PASI改善率达50%(PASI50);8周时,14例达PASI75;12周时,20例达PASI75,其中5例达PASI90,2例达PASI100。治疗前,RCM下皮损区域基底层黑素较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减少,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逐渐恢复;12周时基本恢复正常水平。20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肿瘤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隔周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银屑病临床疗效显著,相关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光凝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和朗格汉斯细胞的改变及其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结构拼图观察糖尿病(DM)患者全视网膜光凝(PRP)前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NP)和朗格汉斯细胞(LC)的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4─11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准备行PRP治疗且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的2型DM患者,选择病情较重的眼为治疗眼,对侧眼为对照眼,分别于PRP治疗前、每次光凝后1周和PRP完成后1个月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涡状结构及其周围2~3 mm区域SNP和LC的变化,并测量涡状区神经纤维长度(NFL)值和LC密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点LC密度和NFL值,并采用SAS软件的MIXED模型分析重复测量的NFL值和LC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患者49例。治疗眼接受PRP后部分患者出现SNP神经纤维变细,伴有不同程度的涡状区神经结构缺失的神经损伤表现;各观察时间点NFL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39, P=0.004),且PRP治疗前NFL值[(15.5±3.7)mm/mm 2]与第2次光凝后1周[(15.0±3.5)mm/mm 2]、第3次光凝后1周[(13.4±4.3)mm/mm 2]和第4次光凝后1周[(13.5±4.1)mm/mm 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治疗眼LC密度增加,并以涡状区为中心聚集,成熟LC浸润区伴有SNP神经结构的缺失;各观察时间点LC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350, P<0.001),且PRP治疗前LC密度[(40±54)cells/mm 2]与第3次光凝后1周[(79±91)cells/mm 2]、第4次光凝后1周[(98±126)cells/mm 2]以及PRP完成后1个月[(87±102)cells/mm 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眼第4次激光后1周LC密度与其基线水平呈正相关( r=0.674, P<0.001);且重复测量的NFL值与LC密度呈负相关( =-0.041)。 结论::PRP多次光凝可以导致LC密度增加;成熟LC可以导致SNP神经结构破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肤疾病超声检查指南(2022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皮肤疾病精准诊疗需求的不断增加,以高频超声为代表的无创诊断技术在皮肤病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近年来频率为20~75 MHz高频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得超声的分辨力大大提高,可清晰地显示皮肤各个层次和皮肤附属器等细微结构。其中,频率为20~30 MHz称为甚高频(very high-frequency),频率为30~75 MHz称为超高频(ultra-high-frequency) [1]。与其他皮肤成像技术如皮肤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相比,皮肤超声具有多尺度成像的特点,通过不同频率的切换,既可以显示皮肤表皮及真皮层的信息,还可以显示皮下组织等深部结构的信息,尤其是皮肤病变的纵向深度信息,如病灶浸润的深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面对皮肤病学对无创诊断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实时、便捷、高分辨力、多尺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3,4],越来越受到广大皮肤科医师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γ-H2AX焦点检测的局部照射剂量估算三维模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基于γ-H2AX焦点检测的时间-剂量-效应三维剂量估算模型,并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0 、2 、4、6、8 Gy组,每组3只,进行X射线全身照射。照后1、6、24 h取胡须毛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照后1~24 h不同时间点γ-H2AX焦点数。将观察到的γ-H2AX平均焦点数经Dolphin′s模型校正后,拟合剂量-效应关系曲线。使用R软件,利用照射剂量、照后时间和校正后的γ-H2AX平均焦点数进行局部照射三维模型方程和曲面的建立。结果:γ-H2AX平均焦点数在固定时间点1、6和24 h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固定剂量点2、4、6、8 Gy随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拟合的局部照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方程为:照后1 h, YF = 2.853+3.775 D, R2= 0.928;照后6 h, YF = 0.144+2.775 D, R2= 0.903;照后24 h, YF = 0.066+2.472 D, R2= 0.85。拟合的三维模型方程为 YF = 6.837 t-1.728+3.113 t-0.071D, R2 = 0.897。将不同的照后时间代入三维曲面模型后呈现二维线性模型形式。将γ-H2AX焦点数和照射时间代入线性模型和三维模型表明,使用线性模型和三维模型估算受照剂量与实际照射剂量的相对偏差均不超过30%。 结论:使用γ-H2AX焦点数进行局部照射剂量估算,建立了时间-剂量-效应三维模型,此模型可初步用于照后1~24 h内所有时间点的剂量估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缺血再灌注对腹部手术大鼠海马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R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腹部手术大鼠海马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R1(IL-1R1)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8~10月龄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腹部手术组(Surg)、腹部手术+脑缺血再灌注组(Surg+IR)。分别予以只麻醉无手术、麻醉下腹部手术、麻醉下腹部手术同时颈总动脉结扎10 min松开这3种处理。术后48 h,大鼠深麻醉下心脏灌流剥离全脑,分离海马,固定切片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拍照,采用Image J计数IL-1R1阳性的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个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Sham组、Surg组和Surg+IR组大鼠海马DG区神经元的IL-1R1阳性染色数目分别为(37.50±5.63)、(42.62±5.73)、(86.00±6.35)个;与Sham组比较,Surg组阳性染色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3.25,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显著高于Sham组( F=261.36,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亦显著高于Surg组( F=205.83, P<0.05)。Sham组、Surg组和Surg+IR组大鼠海马DG区小胶质细胞的IL-1R1阳性染色数目分别为(24.00±3.55)、(24.87±3.80)、(103.37±9.35)个;与Sham组比较,Surg组阳性染色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3,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显著高于Sham组( F=504.12,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亦显著高于Surg组( F=484.16, P<0.05)。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上调腹部手术大鼠海马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IL-1R1表达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温等离子消融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且常规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6例(26只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4±12)岁。对所有患者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继续予以全面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并行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对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26例患者术后畏光、流泪、疼痛等不适症状逐渐减轻,角膜溃疡病灶逐渐稳定。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角膜溃疡基本愈合后真菌感染复发,最终角膜溃疡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其余25例患者角膜溃疡均愈合,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OCT检查均可见角膜病灶瘢痕化,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裸眼视力为0.43±0.27,最佳矫正视力为0.22±0.18,相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22,4.736; P=0.000)。 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可行性,联合抗真菌药物有较好的疗效。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80-7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