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对开胸患者术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对开胸患者术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开胸手术的成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自控静脉镇痛组(I组)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组(P组)。I组患者不给予胸椎旁神经阻滞,术毕时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组患者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切口肋间水平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3%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10 mg共20 ml,术毕时也给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24、48、72 h静息和咳嗽时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术后l、3、6、1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是否存在静息时伤口疼痛以及NRS疼痛评分。结果:P组术后6、24、48、72 h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低于I组( P<0.05)。P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静息时NRS疼痛评分低于I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静息时NR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l、3、6、12个月静息时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单纯使用自控静脉镇痛比较,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不能明显降低开胸患者l、3、6、12个月静息时慢性疼痛发生率,但可缓解术后6、24、48、72 h时急性疼痛程度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慢性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纵隔手术麻醉及镇痛的影响: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单侧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 TPVB)对胸腔镜纵隔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2016年—2018年共522例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纵隔或胸腺手术,根据纳入标准,共200例患者入选,分为未接受椎旁神经阻滞组(S组,81例)和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119例)。收集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中升压药物使用情况,手术类型,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量,术后1~3 d舒芬太尼用量,术后1~3 d静息及运动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发生率,头晕发生率。结果:P组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 P<0.05 ),尿量、输液量多于S组( P<0.05 ),术中应用升压药比例高于S组( P<0.05 ),术后PACU停留时间短于S组( P<0.05 ),术后第1天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S组( P<0.05 ),术后第1天舒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 P<0.05 ),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发生率少于S组( P<0.05 ),术后补救镇痛药物应用少于S组( P<0.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中重度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静息及运动NRS,术后第2天、第3天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胸腔镜纵隔手术术前应用TPVB能缩短患者PACU停留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发生率,但可增加术中低血压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T 5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T 5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择期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T 5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超声引导下T 5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P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E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T 5竖脊肌平面阻滞,E+P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行T 5椎旁神经和竖脊肌平面联合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长,阻滞平面,术后0、2、4、8、12、24、48 h静息和咳嗽VAS评分,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泵按压次数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和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0、2、4、8、12、24、48 h静息和咳嗽VAS评分,E+P组明显低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P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E组( P<0.05);E+P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低于E组( P<0.05 )。 结论:超声引导下T 5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能够显著降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对胃癌根治患者术后疼痛、认知功能及血清Aβ-42、IL-6、tau-181蛋白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案[椎旁神经阻滞术(TPVB)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对胃癌根治患者术后疼痛、认知功能及血清β淀粉样蛋白-42(Aβ-42)、白细胞介素-6(IL-6)、tau-181蛋白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PVB组和SGB组,各60例.两组术中全麻方式相同,TPVB组在麻醉诱导前进行椎旁神经阻滞术,SGB组在麻醉诱导前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及认知功能;监测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3 d的认知功能及血清Aβ-42、IL-6、tau-181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1、6、12、24 h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83、1.325、0.397、0.611,P>0.05);术后1、3 d两组MoCA量表评分比较为TPVB组评分低于SG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1、3.218,P<0.05);术后1、3 d两组血清指标比较均为TPVB组Aβ-42、IL-6及tau-181蛋白水平高于SG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5、2.122、2.558、2.167、2.515、2.596,P<0.05).结论 TPVB及SGB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对胃癌根治患者术后镇痛均有良好的效果,但SGB比TPVB在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顽固性咳嗽4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1 临床资料例1,女性,31 岁. 患者因发热、咽痛、咳嗽 3d,而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阳性" ,予内科对症治疗60 余天,仍旧顽固性咳嗽,偶有喘息症状,严重影响休息. 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 5 ml,选C6 椎体气管旁入路,进针触及C6 横突基底部,回吸无血后注入,阻滞后咽痒感立即减弱,夜间睡眠未再咳醒,感觉舒畅,随后每日1 次星状神经节阻滞,左、右两侧交替注射,7 次治疗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不再咳嗽,随后继续进行7 次巩固治疗,未再复发,患者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开胸术后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镇痛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开胸手术后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 选择开胸手术患者69例,采取抽签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23例):高浓度组(H组,0.375%罗哌卡因)、中等浓度组(M组,0.25%罗哌卡因)和低浓度组(L组,0.15%罗哌卡因).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阻滞,记录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咳嗽和深呼吸状态下的VAS评分. 结果 高浓度组和中等浓度组患者在入PACU即刻的静息VAS评分及术后6 h的静息、咳嗽和深呼吸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低浓度组(P<0.05). 结论 0.25%罗哌卡因20 ml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术毕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镇痛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3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改良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状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直视模拟量表VAS评分、显存疼痛强度指数(PPI)、疼痛评估指数(PRI)及ROM评分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然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实施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疗效显著,有效治疗患者头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臭氧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HZ)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 侵犯神经节及皮肤,以沿神经簇集分布疱疹及神经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疾病.带状疱疹急性期的有效治疗能够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的发病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椎旁阻滞已应用于 HZ 疼痛及PHN.臭氧因具有强氧化性,可以阻断痛觉传导,改善微循环,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已逐渐应用于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及PHN.我中心在治疗带状疱疹的前期临床观察中发现,椎旁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在皮损区局部进行阻滞,联合臭氧注射,能够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症状明显的缓解作用,并且能够降低PHN的发病率及疼痛症状.因此我们设计了本研究评价臭氧联合神经阻滞干预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找到有效的缓解带状疱疹疼痛症状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在PCNL中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行PCNL的患者 1 0 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复合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动态观察两组手术过程的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通过 Ramsay评分和BC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镇静程度和舒适度.结果:治疗组手术过程中MAP、HR比对照组更加平稳,SpO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Ramsay评分和BCS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镇静程度好,镇痛效果佳,安全性高,适合PCN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表柔比星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痛觉超敏、火烧样痛、撕裂样痛、针刺样痛、刀割样痛、闪电样痛、绳索捆绑样绷紧痛等,临床上根据疼痛类型分为激惹触痛型,痹痛型,中枢整合痛型.病人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烦躁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1].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和神经阻滞治疗,但效果均有限 [2,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不毁损神经的治疗慢性疼痛的介入技术,起效时间快,但效果维持时间较短,需要重复射频治疗 [2].表柔比星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椎旁注射表柔比星后3~5天,背根神经节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变性、坏死,注射后4~8周,背根神经节细胞完全死亡,治疗PHN疗效持久 [3].为了缩短治疗后起效时间,延长治疗作用时间,增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我科采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表柔比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现总结其疗效及安全性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