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巨指指列切除后示指移位病例报告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男,62岁,因右手中环指疼痛畸形就诊。家族自祖辈至儿女四肢或其他系统器官均无先天畸形病史,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先天畸形,既往患指未经治疗。临床检查:右中环指肥大畸形,大小为健侧对应手指的2~3倍,两指呈蟹足样分别向尺侧、桡侧侧弯,皮色皮温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粗糙,伴有增生小结节,痛觉过敏,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均僵直无活动度。因中环指畸形,示指和小指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活收展动。大鱼际萎缩塌陷,拇指内收与外展尚可,对掌不能,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无明显差别。右手正斜位(DR):右手第3、4指列掌骨及指骨形态欠规则,相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已融合消失,第3、4掌指关节周围及第3掌骨近段可见不规则骨质增生,且骨质增生影相互融合。患者随机血糖20.0 mmol/L,血压182/105 mmHg,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待血压、血糖调控平稳后行右中、环指指列切除,示指移位术。于中指近节掌桡侧、环指近节掌尺侧分别作纵向Z字切口,切口向掌根部延伸,并于掌根部交汇形成大"V"形切口,背侧切口同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可见皮下脂肪增生,增生脂肪组织较正常脂肪组织质地略韧,色略黄。切开腕横韧带近端,可见正中神经及其分出的指总神经及中环指的指神经瘤样增生,周径明显增粗,约为正常的2~3倍,周围包绕着增生的脂肪组织。分离神经、血管及屈伸肌腱,血管及肌腱未见明显增粗。中、环指的指骨长、宽度约为健侧2~3倍。第3、4掌骨长度与健侧相近,但第3掌骨的宽度为健侧2倍。中指自掌指关节向桡侧侧弯,环指向尺侧侧弯,第3、4指列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掌骨间关节均可见大量骨赘生成并互相融合,关节间隙不可见,各关节无活动度。于掌骨基底水平结扎并离断手掌、背侧动静脉。完全切除中、环指指神经及对应指总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在第3、4掌骨基底水平完全离断屈、伸肌腱及对应蚓状肌和骨间肌,避免损伤示、小指骨间肌致术后患侧手内在肌无力。切断示、中指,环、小指间掌骨间横韧带并保留残端,可用于示指移位后韧带修复。松解掌骨间关节,从第3、4掌骨基底截断中、环指指列,但保留第3掌骨基底作为残端。用摆锯于第2掌骨基底截指,保护示指神经血管束及屈伸肌腱,将示指向尺侧移位于第三掌骨基底用克氏针固定,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无明显旋转移位后钢板固定。修补中环指掌骨间横韧带残端和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节囊。将第3、4指列截除后中指近节桡侧和环指近节尺侧皮肤形成筋膜组织瓣修复截指创面,石膏外固定。切除指列整体送检,病理报告:右手中、环指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皮瓣血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周复查,切口愈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继续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右手X线片见移位示指基底骨质愈合,拔除克氏针,保留钢板。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8个月复查,巨指症无复发,手术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瘢痕血运、弹性良好,未影响手功能。X线片示移位后的示指骨性愈合,轴线良好。拇指内收、外展可,虎口大小可,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同,对掌功能较差。根据Jebesen手功能标准测试患侧整体手功能,患者可以用移位后的示指和拇指握笔写字、模拟翻树叶、模拟进食、摆放大件物品、挪动空盛物罐。记录健侧与患侧示小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测定,可得右手示指TAM约为健侧的76.2%,右手小指TAM约为健侧的76.1%,移位的示指和小指活动度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CT评估声门型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形态与临床功能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究基于CT评估的声门型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形态与临床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90例行喉部分切除术的声门型喉癌患者(观察组),术后随访时均行CT扫描,测量声门面积(glotta area,GA)、声门横径(glottal width,GW)、声门前后径(glottal depth,GD)、声门下面积(subglottic area,SGA)、舌骨-环状距离(hyoid-cricoid distance,HCD),统计术后呼吸、发音、吞咽功能情况,比较观察组与5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喉CT形态学参数、嗓音声学参数测量结果,分析喉CT形态学参数与拔管时间、吞咽功能分级、嗓音声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90例患者随访时均已拔除气管套管,拔管时间7~22(14.35±3.67)d;动态喉镜观察显示,58例患者发/i:/音时声门完全关闭,32例患者发/i:/音时声门关闭不全;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可经口进食,吞咽功能评估结果:0级62例(68.89%),1级23例(25.56%),2级5例(5.55%);观察组术后随访喉CT可见声带、喉室、室带等结构不同程度缺损,声门形态呈"V"形、"U"形或不规则形异常,部分患者声门裂略微扩大或偏移,观察组术后喉CT形态学参数GA、GW、GD、SGA、HCD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中术后发/i:/音时声门完全关闭者GA、GW、GD、SGA、HCD均大于声门关闭不全者(P均<0.05);嗓音声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术后基频(F0)、最长发声时间(MPT)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频率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喉CT形态学参数GA、GW、GD、SGA、HCD与吞咽功能分级均呈负相关性(P<0.05),而与嗓音学参数F0、MPT均呈正相关性(P<0.05),与拔管时间、Jitter、Shimmer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声门型喉癌行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喉CT形态学参数GA、GW、GD、SGA、HCD与患者的呼吸、发音、吞咽功能密切相关,可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横“V”形内眦赘皮全层切除联合重睑成形术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横“V”形内眦赘皮全层切除法联合重睑成形术矫治单睑合并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8例单睑合并有内眦赘皮的患者设计以原内眦角在赘皮表面的投影点为尖端,上下睑赘皮的起点为两脚的“V”形区,并进行全层切除矫正内眦赘皮,同时联合重睑成形术.结果 48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 ~ 38个月,内眦形成自然,上下方切口皮肤愈合良好,无明显的瘢痕形成,效果满意.结论 横“V”形内眦赘皮全层切除的方法是伴内眦赘皮重睑手术内眦开大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不仅能增加睑裂长度,还增加了睑裂宽度,且术后瘢痕不明显,手术操作更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结肠后入路腹腔镜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31 岁,因"上腹部胀痛 1 个月"入院. 体格检查:右上腹部可扪及约 10 cm×8 cm 的包块. 化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125) 等指标均正常. 腹部平扫及增强 CT 提示:胰头区 10 cm× 8 cm囊实性肿物. 术前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拟行术式:保留幽门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患者取大字位,主刀立于患者右侧,扶镜手立于患者两腿间. (1)Trocar 布局:以肚脐为观察孔,Trocar 呈"V"形分布. (2)结肠后操作:我们此前已报道了此入路及解剖层次[1] . 简单而言,提起横结肠及系膜,可于系膜根部右侧见到一半透明区(透过此处可观察到十二指肠降部至水平部的转折部分)(图 1a). 超声刀切开此区域,于十二指肠后方进入胰头后间隙,解剖显露十二指肠侧壁及后壁、胰头后侧、下腔静脉、左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IMV),(图 1b~ d). 于十二指肠前方进入横结肠系膜后间隙,解剖显露十二指肠前壁、胰头前侧、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下侧壁. (3)结肠前操作:打开胃结肠韧带,分离覆盖在胰头与十二指肠前方的结肠系膜、胃窦部系膜,自前方显露胰头颈部、十二指肠. 打开十二指肠侧腹膜,与结肠后入路已完成的解剖结构"会师". 这样可于结肠上区显露整个胰头、十二指肠并自由翻起,完成胰头及十二指肠的显露、游离(图 2). 于胰腺下缘解剖 SMV,夹闭离断 Henle 干及小的静脉属支,贯穿胰后隧道(图 3a~ c). 于胰腺上缘解剖出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CHA)(图 3d),悬吊保护. 超声刀离断胰腺,主胰管用剪刀离断(图 3e、f). 切断胆囊,于幽门下 2 cm 处用切割闭合器离断十二指肠(图 4a、b). 将十二指肠及胰头向右前方牵起,解剖显露 CHA、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denal artery,GDA)、肝固有动脉(proper hepatic artery,PHA),钛夹夹闭CHA 并离断(图 5a). 显露胆总管并离断(图 5b),解剖出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posterior superior pancreatic duodenal vein,PSP-DV),结扎离断(图 5c). 距屈氏韧带约 10 cm 切断近端空肠,经系膜根部后方拖至右侧. 向右上方牵拉胰头及十二指肠,切断胰腺钩突,注意保护第一空肠动静脉(图 5d~ 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的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胸椎椎板-黄韧带骨化物整块切除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29例(62个节段),男19例,女10例;年龄(54.9±10.25)岁(范围36~77岁).其中合并硬膜囊骨化11例16个节段,无合并硬膜囊骨化18例46个节段.观察CT骨窗和MRt横断面T2WI的骨化物形状和骨化物与硬脊膜的关系,测量CT骨窗横断面单侧椎管占有率.取2例合并硬膜囊骨化患者术中病理标本行HE染色检查.结果 骨化物形状:合并硬膜囊骨化的16个节段中,CT有7个节段(43.8%)、MRI有2个节段(12.5%)表现为黄韧带硬膜囊侧存在骨化层;CT有1个节段(6.3%)、MRI有2个节段(12.5%)表现为典型的Tram track征.骨化物与硬脊膜的关系:CT有7个节段(43.8%)、MRI有7个节段(43.8%)表现为“C”形征;CT有7个节段(43.8%)、MRI有8个节段(50.0%)表现为“V”形征.合并硬膜囊骨化组单侧骨化物椎管占有率为60.5%±13.0%,无合并硬膜囊骨化组为42.2%±1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2,P<0.001).合并硬膜囊骨化的16个节段中,有“C”形征表现的7个节段的单侧骨化物椎管占有率为68.8%±12.8%,无“C”形征出现的9个节段的单侧骨化物椎管占有率为54.39%±9.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28).组织学检查可见硬脊膜与骨化物的交界存在两种病理现象:硬脊膜内存在纤维软骨、软骨和成骨的移行区;未骨化硬脊膜与骨化物融合,组织学分界清晰,黄韧带骨化物腹侧硬脊膜萎缩或消失.结论 硬膜囊骨化的发生与黄韧带骨化始于硬膜囊侧和骨化物持续增厚相关,硬膜囊骨化的病理学表现是局部硬脊膜组织骨化或硬脊膜与黄韧带骨化物组织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肛提肌MRI影像学特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肛提肌MRI影像学特征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2018年1月-7月期间我院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60例Ⅰ期、Ⅱ期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7d内及术后14d、30d均接受盆底MRI检查,观察肛提肌及部分器官形态改变,并对肛提肌及部分器官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肛提肌相关参数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4d、术后3个月肛提肌裂孔横径(LH-W)、肛提肌裂孔前后径(LH-L),左、右侧耻骨直肠肌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LSG)及肛提肌板角度(LPA)均依次增大,肛提肌体积(LVOL)依次缩小,且术后14d、术后3个月膀胱颈、宫颈、肛直肠连接处距耻尾线(PCL)的垂直距离均依次缩小,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随访期内,46例肛提肌裂孔形态维持较正常的“V”形,余14例(23.33%)形态改变为“U”形,其中6例(10.00%)耻骨直肠肌断裂;此外,8例(13.33%)两侧肛提肌不对称,4例(6.67%)肛提肌不同程度萎缩;4例(6.67%)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结论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早期即可能发生盆底功能下降,MRI检查及三维重建能及时发现肛提肌形态及解剖结构异常,继而可为临床早期干预、延缓或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眦赘皮横"V"形切除治疗特发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内眦赘皮横"V"形切除治疗儿童内眦赘皮伴特发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眼科对30例内眦赘皮伴特发性下睑内翻的患儿,以内眦角在赘皮皮肤表面的投影点为"V"字尖端,上下睑赘皮的起点为两角的"V"形区,对"V"形区皮肤行全层切除,并分离切除皮下白色筋膜样组织,并行病理学分析,松解内眦韧带周围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缝合皮肤切口,形成新的内眦角.对术后内眦角形态、睫毛朝向及瘢痕形成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30例患儿(60只眼)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内眦角成形自然,睑内翻及倒睫完全矫正.结论 内眦赘皮横"V"形切除可起到矫正下睑内翻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