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联合筛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翼管神经联合筛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行常规鼻内镜下鼻窦手术,观察组行常规鼻内镜下鼻窦手术联合翼管神经和筛前神经切断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3个月、6个月和1年的鼻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评分、哮喘生存质量量表(AQLQ)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高于对照组的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腔阻力(NR)、鼻黏膜纤毛输送率(MTR)、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MTT)和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TR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R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MTT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Lund—Kennedy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腔疼痛VAS、RQLQ评分和AQL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3周、3个月、6个月和1年,观察组鼻腔疼痛VAS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RQL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QL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联合筛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效果明显,不仅可有效地缓解患者鼻腔疼痛,还能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诊断健康体检者升结肠绒毛管状腺瘤性息肉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死亡率已升至第二位。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出现临床症状时已发展至中晚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例健康体检者常规行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右上腹升结肠内良性息肉,并且由结肠镜检查证实,住院后行升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理提示为绒毛管状腺瘤,术后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合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膜性肾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是一种罕见的非家族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突出表现为胃肠道多发良性息肉和外胚层改变(如毛发脱落、指甲萎缩和皮肤色素沉着),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相关,部分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病,少数可进展为消化道肿瘤,治疗策略尚未统一。现报告1例CCS合并 H. pylori感染、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并探讨原发病与多种合并症发病机制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直肠非浸润性上皮性病变:锯齿状病变和息肉的病理诊断及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组异质性病变,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广基锯齿状病变、广基锯齿状病变伴异型增生、传统锯齿状腺瘤、锯齿状管状绒毛状腺瘤和无法分类型锯齿状腺瘤6大组织学类型。这些锯齿状病变近年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新进展,作者通过对这类病变的典型形态学、不同组织学亚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的总结和病例分析,强调这些病变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临床病理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定量CT腰椎骨密度测量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与APC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基因的两个SNP位点E1317Q(rs1801166,G>C)和D1822V(rs45952,A>T)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374例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103例)、骨量减少组(114例)和骨质疏松组(157例)。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28排螺旋CT机测量骨密度;记录临床和骨代谢指标;应用毛细管电泳和片段分析(SNaPshot)技术对2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在定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系统中测定APC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APC基因rs1801166和rs45952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对于rs1801166位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的基因型分布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在不同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对于rs45952位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s1801166位点野生型和突变型间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和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rs45952位点野生型和突变型间血钙、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和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AP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rs1801166和rs45952位点位点野生型的AP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突变型( P均<0.05)。 结论:APC基因变异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及骨代谢指标显著相关,并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地区病理科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和评价北京市不同医院病理科结直肠癌病理报告规范性程度及诊断差异,寻找解决方法。方法:通过结直肠癌规范化病理报告调查问卷、结直肠癌及相关癌前病变病理答题及上传结直肠癌取材报告3部分综合评估。结果:本次质控项目完整完成所有问卷的有54家,其中三甲医院34家,三乙医院15家,二甲医院5家。一共有42家医院病理科(77.8%,42/54)使用了规范化报告,在规范化报告要求的14项诊断指标中,所有单位均报告了结直肠癌组织学类型及肿瘤浸润深度;90%以上的单位均报告了肿瘤部位,且使用三径描述肿瘤大小,报告中均描述了切缘及脉管受累情况;但仍有62.2%的病例未报肿瘤出芽情况,22.7%的病例未报告神经侵犯情况。所有病例中,90.1%的病例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错配修复(MMR)蛋白缺失的状态;使用PCR及二代测序检查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的病例占比分别为7.1%及6.1%,同时检测MMR和MSI的病例数占比9.2%。结直肠癌及相关病变的病理诊断答题结果显示,对于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无蒂锯齿状病变、幼年性息肉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5.2%、79.6%及90.7%。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大息肉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标本,诊断、浸润癌级别、浸润深度、肿瘤出芽级别、脉管癌栓状况、基底切缘加侧切缘状况正确率分别为98.2%、94.4%、72.2%、85.2%、88.9%、90.7%。升结肠癌根治标本,诊断、环周切缘、肿瘤出芽级别、脉管癌栓(血管及淋巴管癌栓)、神经侵犯及癌结节正确率分别为96.3%、57.4%、72.2%、20.4%、53.7%、87.0%。54家参评单位中,45家单位上传的3份不同部位及分期的结直肠癌取材报告均为规范格式的取材报告。结论:北京市各级医院病理科大多数均已具备了结直肠癌规范化取材和报告的能力,然而部分医院仍需进一步加强室内质控,减少科室内报告水平的差异,提高科室整体水平。格式化报告的推广及针对本次质控问题组织统一的业务学习可能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有效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儿毛息肉13例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婴儿毛息肉的临床特征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13例婴儿毛息肉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1∶2.25;年龄为出生3 h至1岁,中位年龄1月龄。13例患儿中12例因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而被发现。所有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辅助下鼻咽部肿物等离子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物根蒂位于鼻咽侧壁8例;软腭与扁桃体腭咽弓上极交界处1例;舌根部1例;食道入口1例;鼻中隔2例,其中1例合并口腔毛息肉,位于两门齿之间。术中根蒂处创面以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并彻底止血。结果:13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12例患儿无复发,1例患儿术后2年纤维喉镜检查见右侧咽鼓管咽口肿物,考虑毛息肉复发,之后患儿失访。结论:婴儿毛息肉为罕见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梗阻,早期诊断,尽早彻底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影像特征及基于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是一类临床特点类似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以脉络膜病理性增厚及脉络膜静脉扩张为特征,常伴随进行性RPE功能障碍和新生血管形成等。目前该类疾病包括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局灶性脉络膜凹陷及视盘周围毛细血管脉络膜肥厚综合症。这些疾病不仅具有共性影像特征,还具有各自个性的影像特征,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发病机制方面的重要线索,更对其治疗决策提供了指导意义。虽然目前有关该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治疗方式也存在争议;但相信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及高质量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开展,未来能为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自问世以来,以其快捷无创获取眼底血流信息的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诸多眼底疾病的诊断和随诊中表现出巨大临床价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以脉络膜毛细血管末端息肉样膨大及异常分支血管网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眼底病变。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是其诊断金标准。OCTA在PCV中的应用也得到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对OCTA中病灶的解读尚存在争议,不同研究中对PCV诊断的准确性差别较大,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随着近年来眼底影像学技术不断更新,OCTA达到更深的扫描层次,对血流信号的捕捉也愈加精准,其在PCV中的应用尤其是诊断准确性也得到一定程度提高。本文对OCTA在PCV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正确解读PCV患者的OCTA检查结果提供参考。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50-95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杂的肠病:如何运用 18F-FDG PET/CT鉴别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0岁,主诉间断腹痛、腹泻2年余。患者2020年2月起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腹痛、排稀糊便3~4次/d,便后腹痛可缓解,无脓血、里急后重。2021年7月外院查大便隐血试验(+),艰难梭菌毒素(+),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结肠镜提示全结肠亚蒂息肉样隆起,表面粗糙糜烂,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大小不等息肉样隆起,表面发红伴糜烂,病理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提示直肠低级别绒毛状管状腺瘤。之后患者病情加重,表现为腹痛、水样便10+次/d,便中带血,偶有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感,2022年2月患者外院再次查病原学、胃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大致同前,予甲硝唑、万古霉素和利福昔明治疗后艰难梭菌检查转阴,但患者腹泻仍无改善。2022年5月入本院,查血常规、肝肾功大致正常,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0.55(正常参考值为0) g/L,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G κ(+),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 sFLC)-κ 17.0(正常参考值范围3.3~19.6) mg/L, sFLC-λ 20.5(正常参考值范围5.7~26.3) mg/L,sFLC-κ/λ 0.83(正常参考值范围0.26~1.65),骨髓涂片、活检、刚果红染色(-),胃、小肠、结肠、齿龈黏膜活检刚果红染色(-)。结肠镜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较广泛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可见糜烂,呈节段性分布,乙状结肠、直肠可见较多息肉,直肠尤著,且存在淋巴管扩张改变;活检病理为结肠黏膜慢性活动性炎,隐窝结构紊乱,上皮增生,符合炎性息肉。肠道彩超提示小肠、结肠肠壁黏膜层弥漫性增厚,肠系膜回声弥漫性增强、腹腔积液。腹盆腔增强CT及小肠重建(图1)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管壁弥漫性增厚伴水肿,黏膜面明显强化。患者2022年8月行回肠造口术,每天1 500 ml肠外营养、500 ml肠内营养支持,效果不理想,仍每日经肛排1 000~1 500 ml黏液。鉴于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肠道病变,且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M蛋白,为评估肠道病变性质及明确血清M蛋白原因行 18F-FDG PET/CT检查(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