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性伤口分泌物中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究创伤性伤口分泌物中所检出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和耐药性,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收治的1689例不同住院患者创伤性伤口分泌物中检出的病原菌1 836株,使用VITEK-MS质谱仪和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结合K-B法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共检出1 8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187株,占64.65%,革兰氏阴性杆菌504株,占27.45%,革兰氏阳性杆菌134株,占7.3%,真菌3株,占0.16%;革兰氏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95株(21.51%),表皮葡萄球菌321株(17.48%),溶血葡萄球菌117株(6.37%),沃氏葡萄球菌102株(5.56%),人葡萄球菌人亚种36株(1.96%).革兰氏阳性杆菌以蜡样芽孢杆菌为主有113株(6.15%),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147株(8.01%),大肠埃希菌102株(5.56%),阴沟肠杆菌66株(3.59%),奇异变形杆菌24株(1.3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最强,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菌株,但MRSA的出现率较高,占比达35.69%;溶血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较高.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较强,未出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普遍敏感.结论 熟悉掌握创口感染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有利于临床相对精准地进行经验用药,指导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海盐弗朗西斯菌的系统发育与毒力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海盐弗朗西斯菌( Francisella salimarina)的系统发育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 方法:纳入GenBank数据库中的相关基因组数据,对海盐弗朗西斯菌及邻近菌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16S rRNA基因、 rpoB基因、 mdh基因等单个基因与核心基因组系统发育的一致性,基于毒力因子数据库和抗生素耐药基因数据库注释并分析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以蜃楼弗朗西斯菌( Francisella philomiragia) ATCC 25015 T为参考,采用大蜡螟幼虫感染试验评估海盐弗朗西斯菌的毒力。 结果:海盐弗朗西斯菌在系统发育上与蜃楼弗朗西斯菌亲缘关系最为相近。系统发育树比较发现, mdh基因系统发育树与核心基因组系统发育树高度相似。而单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基于16S rRNA基因和 mdh基因序列分析均能鉴别海盐弗朗西斯菌及邻近菌种,但 mdh基因具有更强的区分能力。8株海盐弗朗西斯菌共检出多种毒力基因,主要与分泌系统、黏附、免疫调节、运动和应激生存相关。此外,8株菌均检测到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 blaFPH。该菌在大蜡螟幼虫感染试验中表现出较高的致死能力,与蜃楼弗朗西斯菌ATCC 25015 T相近。 结论:海盐弗朗西斯菌是一种致病能力与蜃楼弗朗西斯菌相近的罕见病原体, mdh基因可作为快速鉴定海盐弗朗西斯菌的分子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结核杆菌分泌抗原ESAT-6在肺结核组织中的表达特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检测肺结核患者肺部结核病灶组织中结核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分泌抗原ESAT-6的表达特点,为肺结核病理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使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所储存的手术切除的肺结核组织标本作为病例标本,阴性对照为正常肺组织标本。将肺组织蜡块连续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肺结核患者结核病灶组织中ESAT-6表达,并与此标本连续切片的HE染色及抗酸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SAT-6阳性信号主要分布在结核病灶坏死区及其周围,与抗酸染色结果相比,ESAT-6抗原阳性范围与抗酸杆菌分布有关,但分布更广泛。相关分析显示,抗酸染色与IHC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值呈显著正相关( r=0.87, P<0.05)。 结论:采用IHC可以检测到肺结核病变组织中ESAT-6的表达,有可能为肺结核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与转录因子E盒结合锌指蛋白1在前列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与转录因子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且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组织蜡块标本90例,另取同期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组织蜡块标本3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ATB1与ZEB1蛋白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结合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SATB1阳性表达率为86.7%(78/90),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阳性表达率1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918, P<0.01);SATB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术后Gleason评分、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χ2=5.654、7.52、7.313、4.119,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EB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4% (58/90),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阳性表达率26.7% (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974, P<0.01);ZEB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术前PSA水平、术后Gleason评分、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χ2=5.204、6.689、7.603、6.49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癌组织中SATB1与ZEB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 r=0.25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SATB1与ZEB1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有助于评估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遗传性肾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遗传性肾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VHL综合征肾癌患者的样本。对6对新鲜匹配的VHL综合征肾癌和癌旁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利用TIP工具将RNA-Seq数据转换成14种免疫细胞的浸润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54对匹配的VHL综合征肾癌和癌旁组织的石蜡切片中来验证差异浸润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VHL综合征肾癌中初始CD4 T细胞浸润水平显著下调(0.289±0.009比0.200±0.012, P<0.001),记忆CD4 T细胞浸润水平显著上调(0.123±0.014比0.222±0.016, 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VHL综合征肾癌中CD45RA(初始CD4 T细胞标志物)表达明显降低(50.9±1.9比15.6±0.9, P<0.001),CD45RO(记忆CD4 T细胞标志物)表达明显升高(22.2±1.1比80.8±4.3, P<0.001)。此外,CD45RA低表达组和CD45RO高表达组具有更高的组织病理学分级、更晚的肿瘤分期和更低的无病生存率(均 P<0.01)。另外,CD45RA表达与VHL表达呈正相关( r=0.693 3, P<0.000 1),而CD45RO表达与VHL表达呈负相关( r=-0.609 0, P<0.000 1)。 结论:初始CD4 T细胞和记忆CD4 T细胞可能是VHL综合征肾癌中特异性浸润的免疫细胞,且其浸润水平与VHL的表达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食管空肠手工吻合重建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空肠手工吻合重建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5例早期及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例,女11例;年龄为(60±10)岁,年龄范围为35~75岁。所有患者行TLTG+食管空肠手工吻合。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术中情况:35例患者均完成TLTG+食管空肠手工吻合。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5 min(232~406 min),术中出血量为94 mL(50~300 mL),食管空肠手工吻合时间为37 min(20~65 min),术中切除及重建所需耗材费用为13 674元(11 929~15 255元),食管空肠缝合所需耗材费用为491元(223~1 044元)。35例患者中,4例术中输血。(2)术后情况:35例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2 d(1~3 d)、术后胃管留置时间为4 d(2~11 d)、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5 d(4~12 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8 d(5~15 d),术后住院时间为9 d(7~16 d)。35例患者中,3例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胰尾部炎症感染,通过禁食、给予生长抑素减少胰液分泌、充分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于术后第16天顺利出院;1例出现术后小肠不全梗阻,经过胃肠减压、灌肠等治疗解除梗阻症状后,于术后第12天出院;1例发生肺部感染,经对症支持治疗后于术后第9天出院。35例患者未发生围术期吻合口漏、出血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35例患者中,1例患者于术后2个月左右出现食管空肠吻合口狭窄,在内镜下扩张后好转。35例患者远期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9%(1/35)。(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5例患者上切缘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及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35例患者中,肿瘤位置位于贲门16例(4例累及食管下段),位于胃体19例;术后肿瘤病理学类型为高中分化腺癌21例,低分化腺癌11例,印戒细胞癌3例;早期胃癌14例,进展期胃癌21例;肿瘤侵犯黏膜固有层及肌层7例,黏膜下层7例,肌层1例,浆膜下层1例,浆膜层17例,浆膜外脂肪组织2例。35例患者TNM分期,ⅠA期14例,ⅠB期2例,ⅡB期4例,ⅢA期3例,ⅢB期4例,ⅢC期8例。35例患者中,有脉管侵犯15例,有神经侵犯16例。35例患者肿瘤直径为3.9 cm(0.6~12.0 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4枚(10~40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2枚(0~11枚)。(4)随访和生存情况:3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35例患者中,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肿瘤肝转移,带瘤生存,其余34例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TLTG食管空肠手工吻合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耐药流行克隆株的毒力及基因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碳青霉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ST191、ST195和ST208的毒力水平进行分析,探究流行克隆株之间的毒力因子差异。方法:对2011—20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院区)分离的ST191、ST195和ST208共计23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组二代测序,将基因组数据与细菌毒力因子数据库(VFDB)比对,探究菌株的毒力基因存在情况,同时采用大蜡螟感染生存模型评估菌株的毒力水平,采用Kendall′s tau-b等级相关分析菌株毒力水平与毒力基因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鲍曼不动杆菌ST191克隆38株,ST195克隆104株,ST208克隆91株。大蜡螟感染生存试验中ST191平均致死率为23.0%,高毒力菌株有3株(7.9%);ST195平均致死率为53.0%,高毒力菌株有34株(32.7%);ST208平均致死率为47.0%,高毒力菌株有20株(21.9%),ST191与ST195( χ 2=13.9, P<0.001)和ST208( χ2=15.2, P<0.001)的大蜡螟致死率有显著差异。经比对数据库中7类共120个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基因,发现克隆株携带的毒力基因具有显著差异,其中Ⅵ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 clpV/tssH、 hcp/tssD、 tagX、 tssA、 tssB、 tssC、 tssE、 tssF、 tssG、 tssK、 tssL、 tssM)和糖转移酶基因 ACICU_RS00475在ST191菌株中普遍缺失(0),相反ST195(99.0%)和ST208(>82.0%)菌株普遍携带此类基因。克隆株的大蜡螟致死率与其携带毒力基因相关( clpV/tssHP<0.001、 hcp/tssDP=0.001、 tagXP<0.001、 tssAP<0.001、 tssBP=0.001、 tssCP=0.001、 tssE P=0.001、 tssF P=0.001、 tssGP<0.001、 tssKP<0.001、 tssLP<0.001、 tssMP=0.001, ACICU_RS00475 P=0.001)。 结论: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株中,ST191的大蜡螟致死率较ST195和ST208低,可能与其Ⅵ型分泌系统和糖转移酶基因的缺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诱导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巨噬细胞极化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M0型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瘢痕疙瘩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5例或正常皮肤组织3例石蜡标本分离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并与佛波酯诱导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后形成的M0细胞共培养,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标记物及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外源性加入肿瘤坏死因子(TNF-α)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细胞外基质表达情况。结果:瘢痕疙瘩组织中存在以CD163 +(M2)为主的巨噬细胞聚集,相比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M0细胞表达更多TNF-α;流式细胞内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9.32%和29.52%。外源性TNF-α刺激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胞外基质(Ⅲ型胶原α3,COL3A1;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1,FN1),波形蛋白表达增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对巨噬细胞极化表面标志CD86和CD163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促进巨噬细胞TNF-α表达,反过来促进自身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分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胚层发育不良蛋白-A受体相关死亡域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检测外胚层发育不良蛋白-A受体相关死亡域(EDARADD)在前列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EDARADD对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前列腺癌根治术石蜡病理121例,配对癌旁组织石蜡病理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EDARADD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EDARADD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在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中转染小干扰RNA(siRNA)-EDARADD,将细胞分为对照组(shctrl)及转染组(shEDARAD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率。采用荧光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Matrige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p-mTOR)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DARADD在前列腺癌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且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χ2=6.770, P<0.05)。EDARADD与前列腺癌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期负相关[(59.992±5.079)个月比(44.517±6.125)个月, χ2=8.251, P<0.05],shEDARADD转染成功后,对照组在3、5 d时细胞增殖数目高于转染组[DU145细胞系shctrl比shEDARADD1为,3 d:(396.00±36.71)个比(80.67±11.24)个;5 d:(1 747.30±110.29)个比(185.33±3.51)个, t=14.221、24.522, P<0.05;shctrl比shEDARADD2为,3 d:(396.00±36.71)个比(91.33±6.50)个;5 d:(1 747.30±110.29)个比(270.67±18.58)个, t=14.152、22.872, P<0.05]。Matrigel实验中对照组侵袭细胞数目高于转染组[DU145细胞系shctrl比shEDARADD1为(123.50±13.01)个比(15.71±5.47)个, t=20.322, P<0.01;shctrl比shEDARADD2为(123.50±13.01)个比(15.14±4.30)个, t=20.962, P<0.05];Western blot实验显示转染组p-Akt及p-mTOR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结论:EDARADD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可作为癌基因促进前列腺癌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小细胞外囊泡静脉注射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源性小细胞外囊泡(sEV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脐带MSCs,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MSCs源性sEVs。采用Nanosight分析sEVs粒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鉴定sEVs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EVs表面标志物CD9、CD81和CD63蛋白的表达。取48只SPF级7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651-670 (IRBP 651-670)注射法制备EAU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sEVs治疗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每组24只。sEVs治疗组小鼠于EAU造模后第11天尾静脉注射MSCs源性sEVs 50 μg,PBS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同体积PBS。造模后第8天各组分别随机选取6只小鼠扩瞳后检眼镜下观察眼底炎症情况,隔日1次,并进行炎症评分。造模后第18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各组处死6只小鼠,立即摘取双眼眼球制作眼球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眼底病理炎症评分。各组分别随机选取6只小鼠,于造模后第18天颈椎脱臼法处死,立即摘取双眼眼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眼球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1 (Th1细胞)、Th17细胞浸润情况;于造模后第14天各组分别颈椎脱臼法处死6只小鼠,立即分离脾脏及引流淋巴结中的T细胞,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检测终质量浓度为0、1、10和20 μg/ml IRBP 651-670条件下T细胞增生情况。另选取3只正常小鼠,采用磁珠阴选法分离脾脏初始T细胞,分为sEVs处理组和PBS对照组,根据分组加入10 μg/ml的MSCs源性sEVs或等体积PBS进行共孵育,分别在Th1/Th17细胞分化条件下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初始T细胞向Th1/Th17细胞分化情况。 结果:分离的人脐带MSCs源性sEVs直径平均为(102.4±33.6) nm,透射电子显微镜下sEVs呈双层膜囊泡结构,sEVs中CD9、CD63和CD81蛋白呈高表达。造模后14、16、18、20和22 d,sEVs治疗组眼底炎症评分均低于PB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造模后18 d,sEVs治疗组小鼠眼球组织病理评分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造模后18 d,sEVs治疗组小鼠眼球组织中Th1、Th17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55±2.03)%和(15.67±2.15)%,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21.35±0.72)%和(20.90±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58、5.31,均 P<0.01)。在IRBP 651-670质量浓度为20 μg/ml条件下,sEVs治疗组T细胞体外增生能力显著低于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EVs处理组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8.15±1.32)%和(11.60±2.23)%,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31.58±1.75)%和(23.52±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3、10.26,均 P<0.05)。 结论:尾静脉注射人脐带MSCs源性sEVs可明显减轻EAU小鼠眼底炎性反应,其机制与抑制初始T细胞向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减少眼球中Th1和Th17细胞浸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