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细胞外囊泡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转化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是中国原创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其以肿瘤细胞来源的微囊泡作为载体,包裹或负载临床常用小分子化疗药物,通过药物靶向递送、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逆转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及促进肿瘤抗原提呈等多重作用机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历经十余年的抗肿瘤机制探究、临床前评估及临床试验,该技术已成功完成临床转化,获批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推动"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在临床的规范和科学应用,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细胞外囊泡及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技术和临床专家,经过多次商讨与修订,最终撰写了《"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本共识就"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该技术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建议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菌外膜囊泡疫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出芽形成的纳米球状小泡,与细菌的外膜和周质具有相似的组成,且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自佐剂活性和易于被免疫细胞摄取的特性,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疫苗研发平台.目前,OMVs疫苗已成功应用于预防B群脑膜炎球菌,针对其他病原体的OMVs疫苗也逐步进入临床阶段.通过基因工程对细菌进行遗传改造,可提高OMVs产量,减少其内毒素毒性并呈递抗原.现就OMVs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非编码RNA在帕金森病诊断与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目前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外泌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液中的微小囊泡,携带了包括RNA在内的多种生物分子,参与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泌体非编码RNA在帕金森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外泌体非编码RNA在帕金森病诊断与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尽管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基于外泌体非编码RNA的疗法将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细胞外囊泡促凝机制及凝血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起源于人体各种组织,如骨髓、脂肪组织、脐带、胎盘、牙髓的一类多能干细胞 [1]。MSCs的分泌组包括MSCs条件培养基、各种旁分泌/自分泌因子等以及称为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的小泡分泌物 [2]。与MSCs一样,MSCs-EVs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介质,可以有效转运各种miRNAs、LncRNAs和蛋白质等至靶细胞内 [3,4],发挥着炎症-免疫调节、抗凋亡、调控靶细胞的组织再生修复等作用,在脓毒症、创伤等急危重症中得到一定应用 [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囊泡胺转运蛋白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囊泡胺转运蛋白1(VAT1)的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GBM)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图谱(CGGA)计划数据库中135例GB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录组数据。采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分析135例肿瘤组织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占比。根据VAT1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分为高表达组(基因表达量大于或等于中位数; n=68)和低表达组(基因表达量小于中位数; n=67)。对两组间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富集分析(GSEA)。随机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治疗的9例GBM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VAT1、p65及CD80蛋白表达情况,并采用半定量方法判断蛋白染色结果。 结果: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显示,与VAT1低表达组比较,VAT1高表达组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活化自然杀伤细胞占比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9和 P=0.045)。GSEA分析结果显示,与VAT1高表达呈正相关的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免疫系统过程、免疫反应调节和炎性反应(均 P<0.001),且VAT1高表达与核因子κB(NF-κB)抑制物(IκB)激酶/NF-κB信号的调控和IκB激酶/NF-κB信号的正向调控密切相关(均 P=0.001)。随着VAT1表达量的升高,多种NF-κB信号通路特异性基因表达呈正相关趋势(均 P<0.001)。9例GBM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65蛋白和CD80蛋白均与VAT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92和0.93,均 P=0.004)。 结论:初步研究发现,GBM患者中VAT1高表达可能会影响肿瘤免疫反应,并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影响肿瘤免疫细胞的浸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分离和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外泌体是由活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种纳米级囊泡,内含蛋白质、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细胞间通讯,在肿瘤微环境调节、免疫识别、炎症反应等众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运输载体,外泌体广泛存在于生物流体中,但由于其粒径小、内含物丰度低,能否获得高质量的外泌体成为后续研究成败的关键。虽然外泌体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日趋发展,但仍未达到成熟水平。本文就外泌体分离和纯化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应用前景,以期为外泌体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及在促进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促进骨组织修复再生是治疗各类骨科疾病(如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质疏松以及各类原因所致的骨缺损等)的重要手段。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膜性囊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脂质、核酸等,并在细胞间通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间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和临床转化潜力,但是其功能和治疗效率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文献检索证实物理刺激、关键分子干预及小分子化合物和(或)生物材料刺激是促进外泌体分泌的重要策略。对外泌体的亲代细胞及外泌体进行工程化改造是实现优化并增强外泌体功能的的可行手段。而将外泌体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生物材料内以促进骨修复再生是目前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式。综述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包括促进外泌体分泌及外泌体功能优化的方式,以及外泌体功能化的生物材料促进骨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能够为加强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并促进外泌体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表型、致病基因及辅助生殖治疗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临床表型、精子形态特征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就诊的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采集外周血进行遗传学检测,全外显子测序挖掘致病基因,并对精液常规、精子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了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联合人工卵子激活(artificial oocyte activation,AOA)治疗。选取同日取卵的行常规ICSI周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采用时差动态监测系统监测发育全程动态参数,分析2组受精及胚胎发育效率、发育动力学参数及临床治疗结局。结果: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4例,对照组9例。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均合并精子活力低下、精子DNA碎片率升高,精子形态及顶体荧光染色均显示头部呈小圆形伴顶体区缺失;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圆头精子头部顶体完全缺失且多见核质松散、空泡化等异常,颈部线粒体鞘数量减少且排列杂乱,鞭毛轴丝“9+2”结构多见异常。4例患者中1例为 DPY19L2基因纯合缺失,1例为 DPY19L2基因新发纯合移码变异。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受精率、双原核受精率、第3天优质胚胎率、第6天囊胚形成率、第6天优质囊胚形成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胚胎发育早期时间参数第二极体释放时间、原核消失时间,2至6-细胞各时期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胚胎分裂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例完全性圆头精子症患者中,2例新鲜胚胎移植各活产健康男婴1名,2例解冻周期移植活产健康男婴、女婴各1名。 结论: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学异常表型特征明显,ICSI联合AOA是有效的辅助生殖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对细胞铁死亡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由大量脂质过氧化介导的细胞膜损伤引起。最近的证据表明,外泌体作为一种直径为30~100 nm的囊泡小体,其中包含的蛋白质、各种RNA和脂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可通过调控细胞铁死亡从而影响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此本文阐述外泌体在细胞铁死亡调控中的研究意义,分析其对疾病治疗的作用,并回顾近年来有关外泌体调控细胞铁死亡的相关报道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与结直肠癌肝转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外泌体作为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液中的脂质双分子层微小囊泡,可通过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调节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活性以及增强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等多种机制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发展,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深入探讨外泌体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治疗进展,以期寻找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