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长臂猿生境的声景观与声学活动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保护海南长臂猿及其生存环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声音、鸟类声音等丰富的声景资源.探究海南长臂猿生境内的声景构成及声学活动,旨在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利用被动声学监测技术采集该保护区的声音数据,通过分析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声景功率分布,描述了保护区声景观的特征与日变化;基于广泛使用的4个声学指数ACI(acoustic complex index)、ADI(acoustic diversity index)、BI(bioacoustic index)、NDSI(normalized difference soundscape index)来评估海南长臂猿声音,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以4个声学指数为预测变量,有无海南长臂猿声音为响应变量,对声音数据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声景功率反映了研究区不同的声学群落信息,具有显著的时间变化特征,表明了鸟类、海南长臂猿等动物的黎明和黄昏合唱活动,其中,1-2 kHz符合海南长臂猿的黎明合唱,2~5 kHz符合鸟类等动物的生活规律;(2)有海南长臂猿与无长臂猿鸣叫时声学指数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NDSI的变化差异最大;(3)4个声学指数对于海南长臂猿声音数据的分类结果较好,交叉验证后的AUC值为0.9764.本研究基于声景观有效地获取了试验区动物的活动特征,并证明了利用声学指数评估海南长臂猿鸣叫的可行性,为海南霸王岭地区及海南长臂猿的声学监测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海南长臂猿的毛色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冠长臂猿属(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至成年这两个毛色变化关键时期的外观特征和变色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对"冠"形、整体毛色、身体各部位变色顺序的观察,有助于在雨林环境中快速判断个体的大致年龄并反推其出生季节,识别可繁殖雌性个体.通过与近缘种进行对比,发现其婴猿毛色变化过程与东黑冠长臂猿(N.nasu-tus)更为相似,从宏观证据上支持了海南长臂猿目前被认可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讨论了其毛色变化模式对环境适应的可能解释.希望本文提出的操作性建议能够与自动化的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提升濒危冠长臂猿物种野外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海南长臂猿与猕猴种间冲突行为初报
编辑人员丨2024/3/16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 and the process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mong sympatric animals is important,as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is a key factor limiting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Hainan gibbon(Nomascus hainanus)is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primates in the world,currently distributed only in the Bawangling area of National Park of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Hainan,China.Rhesus macaque(Macaca mulatta)population,a common species in this area,is growing rapidly in recent years,which may lead to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with Hainan gibbons.In this study,we used focal animal sampling and whole-event recording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conflict behavior between one gibbon group(Group E)and one macaque group.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food patches,we inferred the recorded conflict behavior between these two species was a case of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Our results provided an important cas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primat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This study emphasizes that the effects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should be fully recognized in th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of endangered specie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是唯一一种中国特有的长臂猿.该研究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分布数据和影响其分布的环境数据,模拟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在海南岛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1)海拔、坡度和气温年较差是影响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所有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均与海拔和坡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年较差呈负相关关系.(2)在海南岛,南部的10个县(市)是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集中分布区,海南长臂猿取食的果实类和叶类植物、旱/雨季取食和喜食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南高北低,但取食的花类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中间高四周低.(3)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最多占海南岛面积的25.50%,但在霸王岭片区,除爱取食的果实类、喜食的桑科和樟科植物外,其他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面积均占霸王岭片区面积的40.00%以上.该研究提供了不同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集中分布区和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和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海南长臂猿的抱仔交配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灵长类动物(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蒋志刚2016)极危级物种,属中国特有的长臂猿物种之一,截至2020年8月,数量为5个家庭群共33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新闻发布会2020,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0/09/01/032410863.shtml).2020年7月11日12:00时左右,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苗村长石头监测点跟踪观察海南长臂猿C群时发现,1只雌性海南长臂猿抱着幼仔与成年雄性发生交配行为.C群共有8只成员,包括成年雄性2只(M1和M2)、成年雌性2只(F1和F2,F2于2011年毛发开始由黑色变为黄色)、亚成年雄性1只(M3,7岁,自2019年开始练习鸣叫)、青年1只(4岁)、幼年2只(1只由F1所生,2岁;另1只由F2所生,1岁2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果实类型的海南长臂猿食用树种适宜性分布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食物资源是灵长类动物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素,了解海南长臂猿食物资源的分布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区180块样地,获得了海南长臂猿105种食用树种分布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对6种果实食用树种进行了空间分布预测,并探讨了不同果实类型树种与气候、地形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 表明:6种果实类型的模型检验结果AUC值均超过0.90,模拟精度较高;8月降水量在浆果、榕果和坚果类树种中的贡献率为43.8%、27.8%和19.6%,哈格里夫斯参考蒸发量在核果、球果和聚花果类树种的贡献率为23.6%、51.1%和58.8%,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种果实类型贡献率均超过12%;果实类型发生概率随最冷月最低温度、哈格里夫斯参考蒸发量呈单调递减趋势;果实类型集中分布区主要在斧头岭、黑岭、雅加大岭一带,面积达2392.19 hm2,其中2346.88 hm2位于保护区内,比例达98.11%,表明保护区有效保护了不同果实类型的食用树种.本研究可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南长臂猿破碎化生境中食物资源可利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食物种类及其可获得性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C群生境内食源植物种类、数量、食物可获得性及主要取食植物的径级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共记录到64种食源植物(标记胸径≥5cm的乔木1 484株).海南长臂猿以高大粗壮的食源植物为主要采食对象.这些乔木型食源植物结果率超过50.0%的有15种,占C群全部乔木型采食植物种数的28.8%;结果率最高的是海南单籽暗罗(Monoon laui,76.7%),最低的是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9.6%).18种长臂猿主食食源乔木中,白肉榕(Ficus vasculosa)、斜叶榕(Ficus tinctoria)等15种食源植物的植株呈增长型结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a)、二色波罗蜜(Artocarpus styracifolius)为稳定型结构,而桃榄(Pouteria annamensis)为衰退型结构.提示海南长臂猿食物供应植物仍处于年轻状态,但这些食源植物并非每年结果,每年都能结果的仅37种(71.2%),采食树种的结果率高低不受海拔影响,而与树高和胸径显著相关.海南长臂猿在果实稀少的旱季会采食一定量的树叶(15.6%),这种不稳定的食物供应将影响海南长臂猿的种群复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南霸王岭林区人为干扰风险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阐明人为干扰的空间分布格局对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和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霸王岭林区为研究区,采用基于GIS平台的Environmental Risk Surface(ERS)模型,选取了村庄、道路、工厂、人工针叶林和人工阔叶林5个风险元素,探究研究区2008—2018年间人为干扰风险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从2008到2018年间人为干扰强度最大值由162.96上升到230.15,风险阈值由19.85上升到30.05,干扰强度显著增加.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斧头岭、雅加大岭和南部猕猴岭一带,极高风险区域分布在东部苗村和西部万丁村区域.不同风险区域面积排序依次为:2008年低风险区域>高风险区域>中等风险区域>极高风险区域,2018年高风险区域>低风险区域>中等风险区域>极高风险区域,低风险区域面积显著降低并大量转变为高风险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南长臂猿粪便性激素水平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 C群中7只个体粪便中孕酮和睾酮的水平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海南长臂猿成年雌性个体CF01的月经周期为30 d±3 d,CF02的为34.5 d±2.5 d;成年雌性与成年雄性的睾酮激素水平有显著差异,但不同个体之间中未发现明显的周期性特点.本研究为首次对野生海南长臂猿的性激素水平报道,有助于了解海南长臂猿的繁殖状况,提高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