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参茉莉酸及丹参酮类成分对机械损伤诱导的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当植物遭受昆虫取食、极端天气及人为因素等导致的机械性损伤胁迫后,会迅速在转录及代谢水平上启动一系列的应答机制,引起植物内源激素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变化.该研究以药用模式植物丹参为例,评估机械损伤对药用植物代谢的作用.运用qRT-PCR 及 LC-MS检测叶片损伤刺激下,胁迫响应的茉莉酸类物质(jasmonates,JAs)和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基因以及含量的变化情况,得出处理后不同时序叶片与根部在转录和代谢水平上的相关规律,从而探讨丹参对机械损伤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机械损伤诱导能够瞬时提高JAs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其中AOC与JAR在诱导后开始上升,在2 h达到最高,AOS与OPR3则在4 h达到最高,与之相应的OPDA、JA及JA-Ile的含量均在2 h达到最高.丹参酮生物合成中二萜合酶基因CPS1与KSL1均在2 h上升至最高,而后修饰CYP450s基因则均在4 h上升至最高,4种丹参酮的含量则均在8 h内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该研究为揭示机械损伤对次生代谢积累的研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了解机械损伤胁迫下JAs在增强植物抗性、促进活性成分积累和提高药材品质方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鼠李科植物枣多糖的活性机制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鼠李科枣属植物包含原变种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jujuba)、无刺枣(Ziziphus jujubavar.inermis)、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等许多品种,而其中大枣在全国各地有最丰富的栽培变种,如哈密大枣、黄河滩枣等.枣属植物品种丰富且药食两用,多糖作为枣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其发挥功效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枣多糖已被发现具有促造血、抗氧化、抗肿瘤、修复肝损伤、免疫调节、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不同品种和不同产地来源的枣类多糖文献进行全面归纳分析,综述了枣多糖发挥生物活性的潜在作用机制,汇总了枣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糖残基连接方式等一级结构特征,并对枣多糖硫酸化、磷酸化、羧甲基化、硒化、乙酰化的取代基修饰进行总结,以期为枣类在多糖创新药物、功能食品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防治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遗传因素、相关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疾病等引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将药食同源中药植物黄酮用于高脂血症的防治.天然来源的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多样、结构复杂、生物活性丰富,可防治包括高脂血症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然而,其防治高脂血症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应用药食同源植物黄酮治疗高脂血症周期长、见效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其疗效及安全性的判断.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及转录组学等多组学研究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防治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认知思路,基于多组学技术对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降脂机制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有助于揭示植物黄酮与高脂血症病理过程中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治疗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功能性食品提供指导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系统科学与生命组学领域的融合与创新,也为高脂血症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此,该文尽可能全面地阐述药食同源植物黄酮在高脂血症防治中的多组学联合作用机制,为高脂血症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维多珠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多种良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但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风险,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1,2]。其中,急性GVHD (aGVHD)是allo-HSCT后的重要并发症,通常发生于移植后3个月内,主要受累器官为皮肤、肝脏、胃肠道 [2,3,4]。其中60%的aGVHD患者有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厌食、腹泻、腹痛和出血等 [5]。Ⅱ~Ⅳ度aGVHD的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有效率近50%,有效患者中仅有1/3可持续缓解 [6,7],肠道受累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更差、死亡率更高 [8]。目前,糖皮质激素耐药肠道aGVHD的二线治疗药物众多,但缺乏稳定有效的治疗药物,严重肠道GVHD患者2年生存率不到20% [9,10,11]。近年研究发现,供者T淋巴细胞表面α4β7整合素是介导其向肠道淋巴组织迁移的重要信号分子 [12],参与肠道aGVHD的发生。维多珠单抗(Vedolizumab)是针对淋巴细胞表面α4β7整合素的人源化单抗,最初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后有研究发现其可以通过抑制初始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向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迁移来治疗肠道aGVHD [13]。我们应用维多珠单抗治疗2例糖皮质激素耐药肠道aGVHD患者并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天然与重组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胶原蛋白是一种构成动物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高分子蛋白质,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食品以及化妆品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胶原蛋白由于来源丰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与可降解性等优点,可被用作敷料或组织工程支架用于创面修复。根据材料来源,胶原蛋白可被分为天然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天然胶原蛋白主要是从哺乳动物和鱼类中直接提取的;而重组胶原蛋白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来源包括微生物、动物或植物重组表达体系。该文总结了胶原蛋白的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其优点、不足等,胶原蛋白结合三维打印技术用于创面修复的特殊性与优越性,以及中国胶原蛋白产业的市场规范对创面修复领域的影响,并对研发胶原蛋白相关产品的注意事项等做了进一步说明,旨在为选择合适来源的胶原蛋白进行创面修复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连素在儿童胚胎源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黄连素又名小檗碱,是一种苯基四异喹啉生物碱,可从黄连等多种植物中提取,也是黄连解毒汤、左金丸等多种中药方剂的主要成分。黄连素已被证实对微生物感染、炎症、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代谢功能障碍等疾病具有多种有益的生物活性。黄连素可通过不同机制抑制食管癌、结肠腺癌、肝癌、骨肉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并被发现可以作用于多种儿童胚胎源性肿瘤细胞,如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本文通过文献复习,阐述黄连素在儿童胚胎源性肿瘤中的药物作用,以期对后续黄连素用于胚胎源性肿瘤的研究有所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pollen food allergy syndrome,PFAS)是花粉过敏者摄入含有交叉致敏组分的植物来源食物时引发的IgE介导过敏反应,在花粉过敏人群中广泛存在,儿童、成人均可出现。PFAS的症状通常局限于口咽部,在口腔接触食物数分钟内出现,因此也称口腔过敏综合征(oral allergy syndrome,OAS);少数PFAS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甚至严重过敏反应。目前PFAS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致敏证据[皮肤点刺试验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口服激发试验可用于确诊不典型患者,而过敏原组分诊断是进一步精准诊治的基础。PFAS的治疗与管理目前仍以生活方式调整和对症药物治疗为主,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和获益人群尚不确切。本文旨在综述PFAS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增进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促进诊治进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及其来源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联。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成都市某三甲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孕6~14周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孕妇孕早期摄入的所有食物种类及数量,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2018)》计算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并按其来源分为动物性及植物性维生素A摄入量。按孕早期维生素A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将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分为低水平组(
RNI),按四分位数法分别将动物性及植物性维生素A摄入量由低到高分为4组(Q1~Q4)。采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孕早期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及其来源与GDM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 298例研究对象。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341.1(227.8,501.0)μgRAE/d,动物性及植物性维生素A摄入量分别为139.3(69.6,195.3)μgRAE/d、184.2(99.4,301.1)μgRAE/d。调整混杂因素后,log-binomial回归分析显示,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高水平组孕妇GDM发生风险较低水平组降低[ RR(95% CI):0.53(0.36~0.80)];动物性维生素A摄入量在Q4组孕妇GDM发生风险较Q1组降低[ RR(95% CI):0.66(0.47~0.95)]。未发现植物性维生素A摄入量对GDM的影响。 结论: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及其来源与GDM发生有关,膳食维生素A尤其是动物性维生素A摄入充足可能降低GDM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乌头类生物碱中毒诊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乌头类生物碱(Aconitum alkaloids)是指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中的一类生物碱 [1]。我国含有乌头类生物碱的植物分布广泛,含有乌头类生物碱的成药也有销售,在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肿瘤等疾病中均有应用 [2]。然而,乌头类生物碱治疗安全窗窄,加工处理不当、过量服用易致急性中毒,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病死率达15.1% [3]。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1961年至2010年期间,由乌头引起的中毒占全部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16.8%,病死率为4.6% [4]。乌头类生物碱中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人们对乌头类生物碱种类及其毒性作用认知尚不完全,导致各级医院医护人员对乌头类生物碱中毒诊治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应有的规范。为此,急需制定相应的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肾脏病低蛋白饮食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饮食营养治疗是慢性肾脏病(CKD)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CKD三级预防。通过合理的营养治疗,可延缓肾病进展、纠正代谢紊乱、改善患者预后。低蛋白饮食是CKD营养治疗的核心,但在蛋白质的数量、质量和来源方面,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近期国内外指南均有关于蛋白质摄入“量”的更新。除了“量”以外,最近研究在蛋白质的摄入类型和多样性方面,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且随着植物性食品消费和素食饮食概念的兴起,科学界又重新开始审视植物蛋白的益处,并有大力推崇植物性膳食的趋势。这种植物性膳食模式是否同样适用于需要低蛋白饮食的CKD患者,疗效如何,能否满足CKD患者的营养需求,是近期研究争论的热点。本文就这些研究热点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