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nyder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Snyder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实验组基于对照组给予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连续3个月。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心理状态(SCL-90)、希望水平(HHI)、社会支持度(SSRS)、应对方式(MCMQ)、生存质量(GQLI)情况。结果:SCL-90评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HI评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积极行动、对现实/未来的积极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SRS评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CMQ评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QLI评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心理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两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自觉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nyder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有利于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希望水平及社会支持度,建立积极应对方式,改善生存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期间症状群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期间的症状群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症状群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方法,于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M.D. Anderson症状量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5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提炼症状群,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期间存在3组症状群:病感症状群、治疗相关-心理症状群、消化系统症状群,发生率依次为49.4%(125/253)、45.1%(114/253)、22.5%(57/253),严重程度中位得分依次为2.80、2.00、0.6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文化程度为病感症状群的影响因素( β=0.25、-0.25,均 P<0.05),焦虑、抑郁、文化程度为治疗相关-心理症状群的影响因素( β=0.34、0.20、-0.16,均 P<0.05),焦虑、抑郁、化疗史为消化系统症状群的影响因素( β=0.17、0.18、-0.13,均 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期间受多组症状群的困扰,护理人员可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参考患者文化程度及既往治疗方式制订个体化症状群管理方案等方面,改善患者的症状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理疏导护理对放化疗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护理对放化疗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日照市中心医院7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受试者行常规护理组,观察组受试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疏导护理。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境状态、免疫功能、生活治疗以及社会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受试者HAMA、HAMD评分较治疗前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受试者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受试者CD4 +含量、CD4 +/CD8 +值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CD8 +含量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FACT-B、PAIS-SR各维度评分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受试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受试者各项EPQ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受试者消化系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心理疏导护理可有效改善放化疗后肿瘤患者的心境状态及免疫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OCUS-PDCA程序预防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FOCUS-PDCA程序在降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运用效果。方法:运用FOCUS-PDCA程序,成立持续质量控制小组,讨论现存问题,明确既往流程、制度失误节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真因,有针对性的制订整改措施,及时总结及效果评价,持续改进质量。结果:运用FOCUS-PDCA程序干预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VTE发生率、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浓度、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花费(3.92%,0.43 mg/L、3.26 g/L、15.0天、5.40万元)比干预前(16.67%、0.75 mg/L、5.15 g/L、17.0 d、6.58万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服务满意度由干预前83.33%提高为9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运用FOCUS-PDCA程序,通过多学科协作规范化培训,目视化管理;重点环节监控,确保患者安全;健全制度及流程,完善量化考核机制等多项措施进行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VTE发生率,降低D-D和FIB浓度,缩短住院花费及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出院计划在直肠癌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式,术后肠造口影响患者的躯体结构、生活方式、心理调试、社会适应性.探索提高直肠癌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性和生活质量的方法有助于患者顺利回归家庭与社会.目的 探讨出院计划服务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性、生活质量与造口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10/2018-0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直肠癌肠造口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出院计划模式进行延续性护理,两组病人干预时间均为6 tmO.比较两组患者的造口适应性、生活质量、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出院3 mo和6 mo,观察组造口适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6和6.713,P<0.05);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2和24.87,P<0.05);6 mo内,观察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72,P<0.05).结论 出院计划模式应用于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的延续护理中,能提高患者了造口适应性及生活质量,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认知行为疗法对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化疗患者应对方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化疗患者应对方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98例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健康教育、饮食干预、并发症预防在内的常规化疗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应用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应对方式、遵医行为、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按时灌注化疗、遵医嘱服药、良好疾病认知、按时定期复查、无提前排药、生活习惯良好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5) ;面对、乐观、寻求支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保守、逃避、自我依赖、情感宣泄、听天由命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 ;血尿、膀胱烧灼感、局部感染、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以及膀胱刺激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5) .[结论]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促进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化疗患者遵医行为养成,提升其积极应对行为能力,降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造口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导致直肠癌的发病日益加剧[1].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在我国发病肿瘤中高居第3位[2].我国低位直肠癌的发病率较高,约占总直肠癌患者数量的75%[3].随着人们对直肠癌病理学的深入研究,及吻合器在手术中有效应用,使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越来越高,但需要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术的患者仍约有20%[4].目前,我国肠造口患者人数已高于100万,同时增长速度保持在10万例/年[5].肠造口术虽然延长了患者生命,然而他们既要面对癌症挑战,又因传统排便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使其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融入等方面造成了巨大阴影.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深入学习并运用国外护理经验,使国内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定量研究,而定性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课题拟围绕质性研究现象学方法,采用深度访谈等方式考察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为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国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的护理措施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中国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的护理应对措施及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140例进行靶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肿瘤TNM分期、乳腺癌类型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专家共识的护理应对措施,即从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归纳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心脏毒性、皮肤/口腔黏膜、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中国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的护理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全身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靶向治疗期间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循证护理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和毒副作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了解循证护理是否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化疗的生活质量及毒副作用存在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术后化疗的消化道系统肿瘤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毒副作用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对改善术后化疗生活质量的总有效率为67.27%(37/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22 /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5,P <0.01);观察组Ⅰ~Ⅱ级毒副作用的发生率较高为60.00%(33 /55),高于对照组的30.91%(17 /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7, P <0.01);除躯体功能外,观察组中的患者其他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434,2.387,3.214,2.983,2.514,2.414,3.336;P <0.05)。结论循证护理可减轻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化疗的毒副作用,并对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支持性心理干预为主导的综合护理对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干预为主导的综合护理对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消化道肿瘤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支持性心理干预为主导的综合护理干预.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心理状态、胃肠功能、胃肠激素、临床疗效.[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胃液引流量低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支持性心理干预为主导的综合护理有助于缓解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进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胃肠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