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例FIGO 2018 Ⅲc期子宫颈鳞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国际妇产科联盟2018年(FIGO 2018)分期Ⅲc期子宫颈鳞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的488例子宫颈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为(57.9±11.3)岁。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手术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化疗,324例)和放疗组(子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同步化疗,1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截至2022年5月,随访时间为(96±12)个月(范围:84~108个月)。结果:(1)临床特点:手术组患者的初始治疗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肿瘤最大径≥4 cm的比例、FIGO 2018分期(包括Ⅲc1期和Ⅲc2期)、治疗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与放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2)预后:①不同期别的Ⅲc期子宫颈鳞癌患者(488例):对于439例Ⅲc1期患者,手术组、放疗组患者的7年生存率分别为83.6%、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对于49例Ⅲc2期患者,手术组、放疗组患者的7年生存率分别为48.0%、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96)。②肿瘤最大径≥4 cm的患者(278例):对于246例Ⅲc1期患者,手术组、放疗组患者的7年生存率分别为81.2%、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分层分析显示,手术组(299例)Ⅲc1期患者中肿瘤最大径≥4 cm比例为46.2%(138/299),放疗组(140例)为77.1%(108/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进一步分层分析,将放疗组中原FIGO 2009分期为Ⅱb期的肿瘤最大径≥4 cm的患者提取出来,共有46例,其7年生存率为67.4%,与手术组(为8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对于32例Ⅲc2期患者中,手术组、放疗组患者的7年生存率分别为50.0%、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7)。③髂总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126例):手术组、放疗组患者的7年生存率分别为73.8%、5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3)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组患者的淋巴囊肿、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30.2%(98/324)、7.7%(25/324)]均高于放疗组[分别为0(0/164)、1.2%(2/164)],输尿管梗阻、急性放射性肠炎、慢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分别为8.3%(27/324)、54.3%(176/324)、7.4%(24/324)]均低于放疗组[分别为36.0%(59/164)、73.2%(120/164)、20.7%(34/164)],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对于符合手术条件的Ⅲc1期子宫颈鳞癌患者,即使肿瘤最大径≥4 cm,无论是否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不包括髂总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化疗和根治性放疗±同步化疗均为可接受的治疗方式。对于Ⅲc2期或髂总淋巴结有转移的子宫颈鳞癌患者,两种治疗方式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基于治疗时长和经济学考虑,推荐患者选用根治性放疗±同步化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1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过,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1-2020.1新诊断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入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及妇科的糖尿病患者,均按专科规范行包含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手术治疗,共计462例。148例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其中89例发生感染,之中的13例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比较淋巴囊肿感染者中休克和非休克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BMI、糖基化血红蛋白、手术切除的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囊肿最大直径及与辅助化疗的相隔时间;分析1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始发症状和发病后首次血象、发病至引流穿刺的时间及最终转归;分析感染的淋巴囊液病原学培养和药敏结果。结果:分类变量检验显示休克和非休克患者相比,糖基化血红蛋白( P=0.018)、辅助化疗( P=0.014)和囊肿大小(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就诊时11例首发症状仅为轻中度的发热或腹痛;初次血象白细胞总数均在2万以下;从发病至穿刺的时间平均为33 h。13例患者中,有5例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1例死亡;有2例病情反复难以控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脓腔和周围脏器连通;12例患者好转后仅1例对残留的淋巴囊肿预处置,其中4例再发囊肿感染1-2次,之中2例进展为脓毒性休克,1例死亡。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酶烯类及替加环素均为敏感药物,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50%以上。 结论:血糖控制不佳、化疗和较大的淋巴囊肿(d≥5 cm)是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高危因素;大多数休克患者始发症状及白细胞总数均没有显著的示警意义,导致从感染发生到穿刺引流时间较长,延误处置;早期诊断、及时穿刺引流和广谱抗生素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治疗效果欠佳时脓腔贯通周围脏器感染的可能性要被考虑。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后,应积极干预处置较大的残留淋巴囊肿,避免再次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面神经无张前移位和岩下窦隧道填塞切除内淋巴囊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并发于VHL综合征的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患者,男,42岁,因“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就诊,伴搏动性耳鸣、眩晕。耳内镜示左耳鼓膜完整,鼓膜后下象限见红色新生物膨出,MRI提示肿瘤位于后颅窝,累及颈静脉孔、内听道,增强后明显强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VHLc.486C>G, p.Cys126Trp, VHL基因3号外显子486位点C碱基错义突变为G碱基,126位的半胱氨酸被色氨酸取代。选择经颞下窝径路、面神经无张部分前移位及岩下窦隧道填塞技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无脑脊液漏,病理确诊为内淋巴囊肿瘤,术后1周顺利出院。患者出院1年复查显示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功能正常,未见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底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颅底内淋巴囊肿瘤(ELST)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联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7例EL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多学科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其中4例患者术前行供血动脉血管内栓塞;肿瘤最大径<3 cm的4例患者,采用经乳突入路;≥3 cm的3例患者,1例采用经颞下窝入路,2例采用经颞下窝入路联合中颅底入路或乙状窦后入路。结果:4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听力下降和耳鸣,1例合并von Hippel-Lindau病。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4例,Ⅱ级1例,Ⅳ级2例。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肿物呈囊实性,血供丰富。肿瘤最大径<3 cm的4例患者,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3 cm的3例患者,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7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2个月至6年)。3例全切除及1例次全切除者均无肿瘤复发。2例肿瘤大部分切除者术后接受放疗,1例肿瘤消失,随访6年无复发;1例随访3年,肿瘤有缩小趋势。1例患者术后4年死于肿瘤进展,其余6例正常生活。结论:ELST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多学科合作制定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术后残余肿瘤辅助放疗,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前哨淋巴结(SLN)近红外荧光成像示踪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且术前采用近红外荧光成像示踪技术(示踪剂为吲哚菁绿)行SLN检测的32例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6例行传统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6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SLN检出情况、SLN的分布、手术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机器人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机器人组、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40)、(169±57)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分别为(11.2±5.4)、(15.5±5.7)g/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2±1.3)、(8.6±1.4)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机器人组16例患者均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41枚;腹腔镜组16例患者中15例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40枚。机器人组患者的SLN总检出率(16/16)与腹腔镜组(15/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3, P=0.310);机器人组SLN双侧检出率(10/16)与腹腔镜组(7/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8, P=0.376)。机器人组每例患者切除淋巴结数为(16.6±4.1)枚,与腹腔镜组[(21.0±7.1)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1, P=0.054)。两组患者切除的淋巴结及SLN术后病理检查均无肿瘤转移,SLN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均为0,阴性预测值均为100%。(4)将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划分为左侧盆腔、右侧盆腔、骶前区、腹股沟深、腹主动脉旁共5个区域。机器人组单个区域SLN显影6例(12枚),多个区域SLN显影10例(29枚),腹腔镜组单个区域SLN显影7例(14枚),多个区域SLN显影8例(26枚)。两组患者的SLN显影均以左侧盆腔最多,其次均为右侧盆腔、腹主动脉旁、腹股沟深。(5)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尿潴留、盆腔淋巴囊肿,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7, P=1.000)。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6~24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结论:对于Ⅰ、Ⅱ期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同时SLN双侧检出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合并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2岁,因“左下腹部疼痛不适1 d”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伴腹胀。查体:腹部膨隆,左下腹隆起明显,左下腹压痛、反跳痛,可扪及1个大小约30 cm× 20 cm肿块,质硬,活动度差,触痛。血常规:HGB 76 g/L。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腹盆腔内可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图1),CT值约20~74HU,增强无强化,病灶呈分叶状,考虑淋巴管瘤并出血的可能。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下腹盆腔内可见大量暗红色血液,约800 ml,于距回盲部80 cm回肠系膜处探及1个大小约20 cm× 12 cm囊肿,伴破口,距离回盲部120 cm回肠系膜处可扪及1个大小约12 cm× 10 cm囊肿,无破裂。术中诊断:肠系膜淋巴管瘤并出血。沿囊肿边缘分离,结扎离断囊肿周围回肠系膜,完整切除2个淋巴囊肿,术后探查见临近小肠颜色发黑,遂予以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示:(腹腔肿物)灰白色和灰红色囊性肿物2块,大小分别为:16.0 cm× 9.5 cm× 6.0 cm,12.5 cm× 10.0 cm× 4.0 cm,切面呈蜂窝状,大者内含大量凝血块,小者内含棕黄色液体。病理诊断:淋巴管瘤合并出血(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腹腔镜(腹腔镜组)和开腹(开腹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的临床分期标准]子宫颈腺癌(包括腺鳞癌)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预后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3例子宫颈腺癌患者,其中腹腔镜组88例、开腹组205例。(1)临床病理特征:开腹组深间质浸润的比例高于腹腔镜组(分别为38.5%、25.0%),术后辅助治疗的比例也高于腹腔镜组(分别为68.8%、46.6%),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绝经状态、腹部手术史、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新辅助化疗、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阴道切缘状态、宫旁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手术相关指标: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60±51)、(244±53)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100、300 ml)、住院时间[(13±5)、(16±8) 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腹腔镜组患者的淋巴结切除数、术后尿管保留时间分别与开腹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淋巴囊肿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分别为12.5%、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他近期并发症(包括输尿管损伤、肠梗阻、感染、肾盂积水、切口愈合不良)及远期并发症(包括排尿、排便功能障碍及下肢水肿)的发生率,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预后: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7%和86.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4%和93.0%,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 HR=2.44,95% CI为1.16~5.15, P=0.019)是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 HR=2.54,95% CI为1.02~6.35, P=0.046)、LVSI( HR=3.86,95% CI为1.60~9.33, P=0.003)、淋巴结转移( HR=5.92,95% CI为2.45~14.34, P<0.01)是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路径不是影响子宫颈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396)。 结论:对于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广泛性切除术的疗效不亚于开腹手术,但腹腔镜手术可以提高手术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持续性输尿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出现持续性输尿管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需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术后持续性输尿管狭窄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最终共有1 06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94例患者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出现持续性的输尿管狭窄,总体发生率为18.2%,其中子宫颈癌的发生率为18.7%(151/807),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16.5%(43/261),两种类型肿瘤术后输尿管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术后辅助化疗、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放疗、术后输尿管瘘、术后淋巴囊肿、术前白蛋白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出现持续性输尿管狭窄有关(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辅助放疗、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输尿管瘘、术后淋巴囊肿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均 P<0.05)。术后有、无持续性输尿管狭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持续性输尿管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术后输尿管瘘、术后辅助放疗、术后辅助化疗、术后淋巴囊肿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持续性的输尿管狭窄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联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联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台州市肿瘤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连续1周。两组均于1周后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引流管置管时间和盆腔积液量、囊肿消退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及随访3个月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高于对照组(70.73%)(χ 2=4.970, P<0.05)。观察组引流管置管时间[(3.26±1.08)d]短于对照组[(5.21±1.63)d];盆腔积液量[(140.98±26.74)mL]少于对照组[(198.42±36.4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386、8.139,均 P<0.05)。观察组囊肿消退时间[(6.78±1.26)d]、症状缓解时间[(6.93±1.43)d]均短于对照组[(9.45±1.65)d和(10.08±1.64)d]( t=8.235、9.270,均 P<0.05)。两组随访3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联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效果明显,且复发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和淋巴囊肿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淋巴漏和淋巴囊肿是泌尿外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定义不明确,治疗方案多样而效果不确切,相关研究较少,无相关诊疗指南。本文主要对泌尿外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和淋巴囊肿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淋巴漏和淋巴囊肿发生机制包括淋巴液漏出和渗出;高危因素有高龄、开放手术和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物等;大部分患者通过营养管理、经皮导管硬化治疗等保守治疗可治愈;预防措施以封闭淋巴管及残端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