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实施的208例全动脉化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8例,女性20例,年龄(54.7±10.7)岁(范围:32~79岁)。个体化选择动脉血管移植物并制定手术策略,其中使用左胸廓内动脉207例,右胸廓内动脉38例(双侧胸廓内动脉37例),桡动脉187例(18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2.6±0.7)支(范围:2~4支)。非体外循环CABG占98.1%(204/208)。将患者分为双侧组(37例,使用双侧胸廓内动脉加或不加桡动脉)和单侧组(171例,仅使用一侧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估算远期全因病死率、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Cox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为1.4%(3/208),MACCE发生率为1.9%(4/208),出血二次开胸发生率为0.5%(1/208),深部胸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208),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双侧组与单侧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无差异,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MACCE、出血、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差异( P值均>0.05)。术后随访(5.4±2.8)年(范围:0.2~10.9年),1、5和10年全因病死率分别为2.3%、3.4%和6.9%,MACCE发生率分别为3.9%、11.2%和28.5%,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0.4%、3.7%和11.9%。年龄>65岁是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HR=1.125,95 % CI:1.050~1.205, P<0.01)。 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全动脉化CABG是安全、可行的,可降低远期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科手术治疗残留起搏导线导致的深部胸骨切口感染78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翻转手术治疗残留心外膜起搏导线导致的胸骨感染临床效果,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78例心脏手术后残留的心外膜起搏导线导致深部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3~72岁。手术类型包括瓣膜手术38例(包括主动脉瓣成形术1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双瓣膜置换手术1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6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0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复杂畸形手术5例)。患者均因心脏起搏导线未完整拔除导致胸骨切口感染,采用胸大肌肌瓣翻转手术方式治疗。处理时间为开胸心脏术后15年32例,1年内4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伤口Ⅰ期愈合70例,Ⅱ期愈合5例,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3例。随访71例患者1年,伤口感染均无复发。结论:胸大肌肌瓣翻转手术治疗心脏术后残留心外膜起搏导线导致的胸部切口感染,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载抗生素骨水泥联合低负压吸引治疗心脏术后深部胸骨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60岁男性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深部胸骨伤口感染,行载抗生素骨水泥联合低负压吸引治疗术。手术分2期进行,Ⅰ期:彻底清创,使用载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填充创面,同时低负压吸引,创面愈合良好。Ⅱ期:Ⅰ期术后6周拆除骨水泥,彻底清创后缝合切口。术后30天创面完全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诊断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SWI)病情复杂,感染层次多。术前对其感染的程度及范围精确识别定位难度较大,以至于术中难以彻底地根治性清创,这将导致术后病情复发并进一步恶化。及时高效的诊断方式可以在早期诊断DSWI,并准确定位感染病灶以便及时处理。该文总结了国内、外现有针对DSWI的诊断方法,如微生物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等,并对比总结,以提高DSWI的诊疗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将2017年10月—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58±11)岁]符合入选标准且实施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以下简称直接闭合术)的患者纳入直接闭合组,将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59±11)岁]符合入选标准且实施双侧胸大肌肌瓣填塞修复术的患者纳入肌瓣填塞组。Ⅰ期对胸骨感染创面彻底清创后行Ⅱ期创面修复术。2组患者清创后的胸骨横截面缺损宽度均<1 cm。直接闭合组患者的Ⅱ期创面修复术为采用双线间断缝合胸骨前板或胸骨全层6处或7处。统计2组患者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时长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创面感染细菌情况。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2组患者创面是否存在感染或复发情况以及直接闭合组患者胸骨愈合情况。结果:与肌瓣填塞组相比,直接闭合组患者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时长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t值分别为13.61、6.25, P<0.05)、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变化( P>0.05)。2组患者感染的细菌以葡萄球菌为主。直接闭合组中1例患者术后2周创面处有渗液,经保守换药治疗2周后创面愈合良好;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肌瓣填塞组中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死亡、4例患者创面经换药或再次手术后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22~45个月,直接闭合组患者与肌瓣填塞组存活患者创面均未见再次感染或复发。直接闭合组患者胸骨均达到解剖愈合。 结论:直接闭合术不仅能在早期有效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胸骨横截面缺损宽度<1 cm的创面,而且能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视胸骨切开术后胸骨深部伤口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胸骨深部伤口感染(DSWI)是心脏手术后潜在且灾难性的并发症之一。尽管临床上采用了更小的切口、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优化血糖管理等措施,但DSWI的发病率依然在1%~5%波动。DSWI在发生初期的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致使临床医师的干预介入偏晚。DSWI一旦未被及时处理,患者病死率极高。因此,及早预防、诊断和适当处理对于防止DSWI进一步发展至致命的结局非常重要。鉴于DSWI的临床危害性和治疗的复杂性,故本文重点探讨和分享在各个环节中预防DSWI发生的经验、发生后的重建修复策略,以引起广大同行对DSWI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开胸术后继发伴人工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诊疗方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继发伴人工植入物(以下简称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诊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2023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开胸术后继发伴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1~74岁。对患者感染创面进行多次彻底清创及负压伤口疗法,直至感染得到控制,并在每次清创术后采用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术中观察到单纯纵隔深部起搏导线外露者5例、纵隔深部起搏导线外露合并心包补片外露者1例、单纯心包补片外露者5例、单纯人工血管外露者3例、人工血管外露合并心包补片外露者2例。清创过程中去除部分或彻底去除植入物,将术中彻底去除植入物的8例患者纳入植入物完全去除组,然后根据胸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缺损情况,应用单侧或双侧胸大肌肌瓣进行修复;将其余无法完全去除植入物的8例患者纳入植入物部分去除组,应用大网膜瓣覆盖植入物并填充纵隔缺损,2周后在大网膜瓣表面行大腿中厚皮片移植。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6 cm~35 cm×10 cm;胸大肌肌瓣切取面积为15 cm×8 cm~20 cm×10 cm,大网膜瓣切取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5 cm。统计所有患者第1次清创术中创面组织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结果。统计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及手术次数,并对2组患者的前述指标进行比较。随访时,观察患者创面复发情况。结果:患者第1次清创术中创面组织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比为14/16,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结果的阳性比为 16/16,患者感染最多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的1例患者(为植入物部分去除组患者)外,其余患者的住院时间为(56±5)d、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为(18.9±2.2)d、手术次数为(4.5±0.5)次。与植入物部分去除组相比,植入物完全去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CRP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均显著缩短( t值分别为3.12、3.12, P<0.05)、手术次数显著减少( t=3.38, P<0.05)。15例存活患者的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未见纵隔炎复发。 结论:开胸术后伴植入物外露的复杂纵隔感染的治疗难度大,尤其是对于在清创术中不能完全去除植入物的创面,应用增强MRI检查等联合大网膜瓣、胸大肌肌瓣等组织瓣移植的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骨切口深部感染胸壁重建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胸骨切口深部感染(DSWIs)是胸骨切开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及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目前对于DSWIs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感染、彻底清创和胸壁重建。胸壁重建包括骨性结构重建与软组织重建,其中软组织重建可供选择的各类组织瓣各有优缺点及适应证。因此,对于胸壁重建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该文对目前DSWIs胸壁重建方案以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1 866例年龄<7岁的患儿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新生儿共387例。31 866例患儿中,0.15 %(47/31 866)的患儿发生了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不同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新生儿2.33%(9/387),2~6月龄患儿0.15%(6/4 018),6~12月龄患儿0.09%(6/7 010),1~3岁患儿0.13%(15/11 511),3~7岁患儿0.12%(11/8 940)。47例患儿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1.98±2.03)岁;体重为(10.55±6.24)kg。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占74.5%(35/47);新生儿占19.1%(9/47),其中2例有延迟关胸病史;心脏手术后15 d内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9.8%(14/47),心脏手术后15~30 d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3.4%(11/47),>30 d的占46.8%(22/47)。结果:新生儿术后深部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47例患儿均为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确诊后即开放原手术切口引流换药,待伤口创面清洁、肉芽新鲜后送入手术室接受清创手术,清创手术距离上次心脏手术的时间为(126.89±310.53)d,范围为4~1 997 d,其中感染时间>30 d才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的感染复发率高,需要进行多次清创的患儿占50.0%(11/22),而且只有59.1%(13/22)的患儿能够保留胸骨。本研究中,29.8%(14/47)的患儿需要在院内接受两次以上的清创手术;25.5%(12/47)的患儿因感染较重无法保留胸骨故行胸大肌肌瓣转移手术;14.9%(7/47)的患儿因感染严重渗出较多或无法配合床旁换药,在清创手术前使用了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31例患儿的伤口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其中18例培养出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未检出致病菌,余4例培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本研究的患儿无住院死亡病例。1例患儿形成窦道出院后需要继续换药治疗;1例患儿在清创手术中发生了心脏破裂出血,术中压迫止血后顺利关胸,痊愈出院;其他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尽早发现并确诊心脏外科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彻底引流,尽早行清创手术,避免感染范围扩大所导致的其他严重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种方法治疗心脏术后不同程度胸骨感染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两种胸大肌填充方法治疗心脏术后不同程度胸骨深部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共收治128例心脏术后胸骨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其中男88例,女40例;年龄(59.1±10.7)岁。轻症72例,重症56例,分别实施胸大肌内侧肌瓣对接法(66例,内侧对接组)和胸大肌外侧肌瓣翻转法(62例,外侧翻转组)。观察记录两组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再次手术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远期胸廓稳定性等,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轻症患者中,轻症内侧对接组与轻症外侧翻转组在术后住院时间[(14.2±4.7)天对(17.1±3.9)天]、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6.2±1.7)h对(9.1±2.9)h]、再手术率[2.4%(1/42)对6.7%(2/30)]、肺部感染发生率[14.3%(6/42)对23.3%(7/30)]和远期胸廓稳定性[73.8%(31/42)对43.3%(13/3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轻症内侧对接组效果更优。重症患者中,重症内侧对接组与重症外侧翻转组在术后住院时间[(24.2±7.2)天对(20.1±3.5)天]、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0.2±6.6)h对(13.2±3.1)h]、再手术率[20.8%(5/24)对12.5%(4/32)]、肺部感染发生率[41.7%(10/24)对31.3%(10/32)]和远期胸廓稳定性[25.0%(6/24)对68.8%(22/3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症外侧翻转组效果更优。 结论:轻症心脏术后胸骨深部切口感染应用胸大肌内侧肌瓣对接法较外侧肌瓣翻转法住院时间少、再手术率低、治疗效果好,在重症组两种治疗效果则相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