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30年中医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医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期待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方组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四大数据库1990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1日发表的中医治疗OSAHS的所有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6.0,Gephi 0.9.2 等数据挖掘软件进行频数、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135篇合格文献,包含154首方剂、202味中药.半夏(8.96%)、茯苓(8.96%)、甘草(8.86%)、陈皮(7.57%)、石菖蒲(6.37%)等25味中药为高频药物,多以性温(47.65%)、味辛(32.51%)为主,主要归为肺(23.07%)、脾(21.74%)、心(16.47%)经,使用率较高的药物以补虚药(23.78%)、化痰止咳平喘药(20.78%)、活血化瘀药(16.9%)、理气药(12.74)、利水渗湿药(8.96%)、开窍药(6.37%)为主;得到以痰瘀互结证为首的28种证型分布,以脾、肺、咽喉、鼻窍为主的病位证素13个及以痰、血瘀、气虚、湿邪、热邪为主的病性证素11个;获得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石菖蒲→郁金+川芎等30条常用配伍组合,挖掘出5个核心方药组合及针对核心证素的8味公共药物.结论 中医药治疗OSAHS以扶正祛邪为主,益气补肺健脾、行气活血化瘀、清热化痰开窍、理气燥湿化痰是临证遣方用药的基本原则,辨证予以解表、温阳、滋阴、安神、平肝熄风等.核心方剂为六君子汤、补阳还五汤、涤痰汤加减.该研究可为新药研发及新方组成提供思路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椎管减压联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椎管减压联合中药与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龄29~73岁,平均50.9岁.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手术组和手术联合中药组,手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前路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或后路单开门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其中单纯手术组34例,手术联合中药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 17分法对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根据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及根据JOA评分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制定的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术后通过X线片、CT、MRI观察内固定及脊髓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均无硬膜、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得到控制,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并伴有脊髓压迫,出现不全瘫表现,及时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患者未留下明显后遗症.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单纯手术组平均(14.6±0.8)个月,手术联合中药组平均(13.5±0.7)个月,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术前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分别为8.31±3.15、29.91±4.52、6.58±1.31,术后1周分别为10.21±2.58、18.67±4.31、8.24±1.18,术后1个月分别为11.38±2.85、16.11±3.18、8.91±2.11,末次随访分别为12.21±3.12、14.61±3.28、9.12±1.56,手术联合中药组术前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分别为8.29±3.47、30.83±4.14、6.38±1.81,术后1周分别为10.48±2.39、17.59±5.14、8.33±1.57,术后1个月分别为12.14±3.12、13.14±3.21、9.55±2.49,末次随访分别为13.85±3.34、12.11±2.51、10.33±1.9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1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联合中药组较单纯单手术组脊髓功能改善更为明显(P<0.05),JOA改善率单纯手术组为(67.59±10.78)%,手术联合中药组为(66.88±12.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行X线、CT、MRI检查,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通过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扩大椎管,解除神经压迫,以疏通督脉,调节气血,振复阳气,配合中药活血祛瘀,温阳通络、补益肝肾能够达到较单纯手术治疗更佳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洪钦国教授辨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肾脏疾病,近年我国IMN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IMN的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疗效不佳、复发率高、继发感染风险高等问题.洪钦国教授认为IMN病机属虚实夹杂,其中脾肾亏虚是IMN发病的基础,而风湿、血瘀和湿热等证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临证主张分阶段论治,水肿期以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为主,治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非水肿期以脾肾气虚、精关不固为主,治宜健脾固肾,方用二至丸、水陆二仙丹合玉屏风散加减;同时临证中善用雷公藤制剂治疗蛋白尿,辨证使用中药以减轻激素的毒副作用,并联合活血化瘀之法可增强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便秘证治四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便秘的发病率较高,引起便秘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治疗便秘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会产生依赖性,加重病情,甚至引起结肠黑变病,手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手术痛苦大,并发症多,有一定的复发率,患者不易接受.中医药治疗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总结指导老师的经验和自已的诊疗体会,结合历史文献,对便秘的证治采用塞因塞用、以补达通;升清降浊、通调三焦;提壶揭盖、宣降肺气;釜底抽薪、泻火通便四种治法,结合典型病例,来验证和说明本法的疗效,以拓宽治疗思路,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效果.塞因塞用、以补达通具体分两种方法,温阳健脾,活血通便,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益气养血,增液行舟方用四君四物增液汤加减;升清降浊、通调三焦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提壶揭盖、宣降肺气法方用宣肺降气通便汤;釜底抽薪、泻火通便法采用麻子仁丸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阳化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慢性盆腔炎患者108例,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分为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奥硝唑氯化钠治疗的对照组和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奥硝唑氯化钠联合温阳化瘀汤治疗的观察组各54例.观察两组患者28 d后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随访患者30 d,观察患者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和治疗有效率比较,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随访后发现,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值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温阳化瘀汤进行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能够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立群从阳虚血瘀论治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立群老师结合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以及世居高原的云南人体质特点, 认为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者以阳虚血瘀证多见, 在辨证论治时, 应当遵循以下几点:①谨守病机, 精准辨证;②既病防传, 未病先防;③分清主次, 抓主要矛盾;④注重阳虚与气血的关系;⑤治疗过程中当顾护肺气.其治疗从肾、心、脾三脏着手, 注重瘀血在本病中的作用, 以益气活血、温阳通脉、健脾补虚为治疗大法, 采用温阳活血复率汤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方中药联合西医防治慢性心力衰竭13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慢性心率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常规采取基础性西医治疗措施,研究组(n=76)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服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的复方中药汤剂;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 (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LVEF的增加幅度,血浆BNP水平和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的降低幅度,都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从整体出发,防治结合、标本兼治,促进患者心功能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效果更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阳化气活血利水汤联合高压氧治疗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36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温阳化气活血利水汤联合高压氧治疗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BME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BMES)患者36例,给予温阳化气活血利水汤联合高压氧治疗,疗程为3个月.统计临床疗效,并记录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骨髓水肿面积和膝关节周径、炎性细胞因子、膝关节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1.66%,治疗后VAS评分、骨髓水肿面积和膝关节周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膝关节ROM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中功能状态、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肌力、关节稳定性、屈曲畸形评分和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时复发2例(5.56%).结论:温阳化气活血利水汤联合高压氧治疗膝关节BMES的疗效确定,不仅能缓解疼痛,还可促进骨髓水肿消散,改善膝关节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活血化瘀联合温阳生肌法治疗青斑样血管炎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青斑样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中医辨证水平.方法 对12例确诊的青斑样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中医证候、中医治则、方药、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男3例,女9例,年龄15~45岁,平均年龄20.17岁,中医药治疗时间为14~70 d,平均时间为54.60 d.12例患者均为对称皮疹,均伴有疼痛;皮损特点均为红斑、水疱、紫癜、坏死、水肿、溃疡,呈现线状或放射状分布;皮损痊愈后见色素沉着斑或线状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所有患者经过组织病理确诊.12例患者均符合寒凝血瘀证.坏死期选用活血化瘀法,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溃疡期选用温阳生肌法,应用自拟方温阳生肌汤加减.局部使用黄连膏换药.12例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皮损均完全消退,溃疡愈合,遗留色素沉着斑及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停药后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活血化瘀联合温阳生肌法为中医治疗青斑样血管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能明显降低复发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数据挖掘“疫”病方剂用药规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的用药启发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药复方治疗“疫”病的用药规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提供中药配伍的用药启发.方法:以《中国方剂数据库》为检索库,检索治疗“疫”病的中药方剂,筛选中药复方治疗疫证方剂数据库,并采用Excel 2013,SPSS 21.0及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进行频数及频率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相关性分析等,进而对中药复方用药规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共收集治疗“疫”病方剂177首,对古代方剂功效主治分析发现,“疫”病方剂主要用于头痛、发热、咳嗽、腹泻等临床情况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症状相似,具有参考意义.其中,复方多见于汤、散、丸、丹等剂型;高频中药54味,甘草、半夏、陈皮、白芍、藿香等中药较为常用;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各阶段推荐处方中高频药物的数量分布频率较高;177首方剂含有药物数量集中在4味~11味之间,而方剂中含有高频率药物集中在3味~8味之间;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最常选用;四气以温、微寒、寒为主,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归肺经、脾经、胃经、肝经为主;主成分分析提取了18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69.04%,结果显示以厚朴、藿香、羌活、陈皮、白芷等药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为5类;关联分析共得到34条关联规则,药对以厚朴→甘草、麝香→冰片、白芍→半夏等为常用,三味药组以厚朴+陈皮→甘草,厚朴+苍术→甘草,厚朴+藿香→甘草等为常用.相关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共410个药对,分别为连翘+天花粉(0.75)、雄黄+朱砂(0.72)、玄参+天花粉(0.71)正相关最显著.结论:古代治疗“疫”病多用温、寒,辛、苦、甘味药,从肺脾胃入手,以祛邪扶正为主要治则,多采用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结合温阳益气,滋阴养血、化痰止咳、行气活血等方法选取相应中药组方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