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浓度异丙醇对口腔门诊污染物表消毒效果的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价低浓度异丙醇与常规消毒剂对口腔治疗所致污染物表的清洁消毒效果.方法 使用灭菌蒸馏水(阳性对照组)、75%乙醇溶液(乙醇组)、500 mg/L含氯消毒液(500 mg/L含氯组)、1 000 mg/L含氯消毒液(1 000 mg/L含氯组)、季铵盐化合物消毒湿巾(QACs组)、17.2%异丙醇+0.28%苄索氯铵消毒液(IACs组)对12例男性患者洁治过程中污染的玻璃标本进行清洁消毒.采用压印法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培养消毒标本表面残留微生物并计数.使用x2分割法检验不同消毒剂的清洁效果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结果 QACs组和IACs组标本表面未见有血液、黏液或其他可见污染物的残留,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组(4/12)标本表面可见污染物残留率低于阳性对照组(9/12)、500 mg/L含氯组(9/12)及1 000 mg/L含氯组(7/12)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 mg/L含氯组和1 000 mg/L含氯组可见污染物残留率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ACs组(0.05±0.01)和IACs组(0.04±0.01)物表菌落总数(T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2组TSC均小于500 mg/L含氯组(21.88±2.79)、乙醇组(8.21±1.08)及 1 000 mg/L 含氯组(2.96±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 mg/L含氯组、乙醇组及1 000 mg/L含氯组3组TSC依次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ACs和IACs消毒剂对口腔治疗过程中的污染物表具有良好的清洁消毒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疗机构场景下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毒设备消毒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医疗机构场景下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毒设备消毒效果。方法:分别通过现场试验和实验室试验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其中,现场试验选择9个科室135个高频接触点位,消毒前后采样,比较75%酒精湿巾擦拭消毒、高能脉冲紫外消毒机器人消毒和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消毒效果;实验室试验将模拟试验桌面的30个染菌区块置于紫外线垂直照射下,计算消毒前后细菌杀灭率。结果:现场试验中75%酒精湿巾擦拭、高能脉冲紫外消毒机器人和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细菌杀灭率分别为94.99%、91.53%和9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的消毒效果好于高能脉冲紫外消毒机器人( P<0.05)。实验室试验中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对染菌载体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灭对数值均>3.00,模拟现场试验中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对物体表面样本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对数值为4.99。 结论: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和高能脉冲紫外消毒机器人消毒效果均较好,与常规75%酒精湿巾擦拭消毒效果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某监护室4例耳假丝酵母感染治疗与防控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调查某监护室耳假丝酵母感染的交叉传播,评价感染防控的有效性.方法 分析2023年1月-2023年6月某三甲医院耳假丝酵母疫情的临床治疗、病例时空关系和应急处置,并综合既往报道.结果 2023年1月-2023年6月医院发生两条独立传播链的跨度5个月的耳假丝酵母疫情,全部患者均有多种细菌感染,包括碳青霉烯耐药菌感染,其中3例同时存在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适当隔离措施、使用专用消毒湿巾给与患者进行去定植处理、积极的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主动筛查及环境监测等措施,同时结合有效合理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及粘菌素等)控制细菌感染.抗真菌感染使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治疗.经过上述防控及治疗措施院内耳假丝酵母交叉传播感染共3例,未引起感染暴发,并未发生耳假丝酵母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耳假丝酵母感染经过积极感染防控和合理治疗是可以有效控制耳假丝酵母的播散和蔓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采血室护士连续多次采血手卫生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连续采血过程中单副手套的最佳更换时机,评价免洗手消毒液和医用湿巾对手套的消毒效果.方法 以2023年10-12月北京市某三甲医院采血室带教护士和实习护士为研究对象,连续采血过程中不更换手套,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手消组)和医用湿巾(湿巾组)对手套进行消毒,连续消毒次数1、3、5、10和20次后,采用潜血实验和微生物学方法对手套表面残留的血红蛋白和细菌进行检测.结果 在手消组中,潜血实验显示带教护士连续操作5、10和20次时,手套上残留血红蛋白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45%、37.50%和80.95%,实习护士连续操作1、3、5和10次时,手套上残留血红蛋白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89%、10.00%、44.44%和75.76%;微生物学结果显示除实习护士 10次操作有细菌超标外(11.43%),其他频次组的细菌合格率均为100%;在手消组中,抽取动脉血气后手套样本的残留血红蛋白检出阳性率为91.18%,无细菌检出;带教护士连续静脉采血10次时,湿巾组、手消组中的残留血红蛋白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5.38%vs.37.5%(P<0.05);实习护士连续静脉采血5次和10次时,湿巾组、手消组中的残留血红蛋白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13%vs.44.44%(P<0.05)和3.85%vs.75.76%(P<0.05).结论 在连续采静脉血的过程中使用免洗手消毒液,带教护士和实习护士更换手套频次分别为5次和3次;抽取动脉血气后,护士应立即更换手套;相比于免洗手消毒液,医用湿巾擦除手套上残留血红蛋白的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消毒湿巾中5种氯型季铵盐含量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检测消毒湿巾中5种氯型季铵盐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法,对消毒湿巾中 5 种氯型季铵盐含量进行检测,确定检测方法的实用性.结果 在建立优化检测条件下,对消毒湿巾中氯型季铵盐在5~6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方法检出限均为1.1~1.6 μg/mL,平均回收率在 86.2%~106.6%,RSD在 1.4%~6.7%.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等优点,可同时对消毒湿巾中5种氯型季铵盐含量进行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超声探头快速复用热封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设计并验证快速复用热封系统对超声探头快速复用的应用效果.方法 ①通过医工结合的方式设计并检测快速复用热封系统的性能,主要包括防护膜(多层共挤聚烯烃热收缩膜)和热封主机,根据热缩原理使热缩膜快速热缩贴合于超声探头.在探头表面分别安装温度传感器,进行该系统隔热性能测试.②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30例,分别采用3种临床常用措施对探头进行保护,在使用前对穿刺部位周围进行水溶性荧光标记.实验组为热封系统组,采用快速复用热封系统标准操作方法保护超声探头.对照组1为消毒湿巾组,采用双链季铵盐消毒湿巾反复擦拭探头表面10~15次后待干;对照组2为保护套组,采用一次性使用腔镜保护套覆盖探头前端,手柄部位采用线绳结扎.对比探头使用前后,实验组与两个对照组超声探头表面水溶性荧光标记(反映探头表面菌落残留)和复用时间(第一次使用结束至第二次使用开始前所用时间).结果 ①超声探头内部的温度均低于40℃,快速复用热缩系统尚不会影响超声探头性能;②热封系统组复用时间[中位数(P25,P75)]为[8.00(7.00,10.00)]s,低于消毒湿巾组的[95.50(8.00,214.00)]s和保护套组的[25.00(8.00,51.0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封系统组与保护套组使用后均未见荧光残留,热封系统组荧光残留少于消毒湿巾组(26例残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2,P<0.05).结论 本研究设计研发的热缩膜可针对设备尺寸、大小随意切割剪裁,热缩后能对设备进行紧密贴附和包裹,牢固美观;热封系统实现热缩膜与主机的半自动化联动,减少耗时复杂的人为操作,缩短复用时间,应用方便快捷,能提高超声探头复用和运行效率.超声探头快速复用热封系统表面菌落残留少,能够为超声探头提供有效的物理屏障,且实验过程中未损坏探头性能,可以作为探头处理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和谐使命"任务中医院船舱室过氧化氢消毒喷雾法终末消毒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评价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任务期间过氧化氢消毒喷雾法与传统终末消毒法在诊疗区域船舱终末消毒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船诊疗区域 2 间约 20 m2 诊(舱)室作为试验场所.A房间设置为对照组,B房间则为观察组.对照组空气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物体表面采用含季铵盐的消毒湿巾擦拭传统消毒,观察组采用新型过氧化氢消毒喷雾法进行终末消毒,比较 2 种终末消毒方法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空气细菌总检出率为 33.33%,低于对照组的 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物体表面细菌总检出率为 62.96%,低于对照组的 9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空气细菌总检测合格率为 100.00%,高于对照组的 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物体表面细菌总检测合格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 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过氧化氢喷雾法相较于传统终末消毒法,具有高效、便捷、安全和节约成本等优点,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传染病发生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不同方法对季铵盐类消毒湿巾消毒效果评价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不同试验方法对季铵盐类消毒湿巾消毒效果的评价.方法 用含苯扎氯铵2 060 mg/L的溶液浸渍制备消毒湿巾,其挤出液苯扎氯铵为1 800 mg/L.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湿巾载体定量杀菌试验、现场消毒试验等方法对季铵盐类消毒湿巾的消毒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湿巾挤出液对悬液内指示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1 min,杀灭对数值(KL)均>5.00,对白色念珠菌作用1 min,KL>4.00;湿巾挤出液对布片载体上的指示细菌作用5 min,KL均值分别为3.18、3.28和3.12,对布片载体上的白色念珠菌作用10 min,KL均值为1.22.湿巾载体对TPS与等量3%有机干扰物配制的指示细菌溶液作用3 min,KL值分别为3.53、3.86和3.42,对白色念珠菌作用10 min,KL值为2.89;湿巾载体对PBS配制的指示细菌悬液作用1 min,KL均值分别为3.92、5.30和3.80,对白色念珠菌作用3 min,KL均值为3.22.湿巾擦拭对桌面自然菌的KL值>1.00.结论 不同的试验方法结果差异较大,根据消毒湿巾的实际使用情况,建议采用湿巾载体定量杀菌试验、现场消毒试验来综合评价消毒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防控ICU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在防控ICU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宁波市第二医院ICU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21年5收治的1 576例患者为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MDRO感染防控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EBSCPM包括ICU病房分区、环境MDRO监测、使用2%洗必泰湿巾清洁皮肤、使用过氧化氢喷雾剂消毒病房、手部卫生严格检查、MDRO监测"临界"标记以及电子显示感染控制信息;比较两组患者MDRO感染率、医院感染率、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及环境MDRO检出率.结果 干预组MDRO感染率、医院感染率和环境MDRO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接触隔离措施落实率、实施接触隔离时间、手卫生依从性和准确性均提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与ICU患者较低的医院感染和MDRO感染率相关(医院感染:OR=0.44,95%CI:0.35~0.55,P<0.001;MDRO 感染:OR=0.35,95%CI:0.27~0.44,P<0.001).结论 应用循证策略叠加预见性管理与ICU患者MDRO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改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内源性内参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标本检测实验室污染判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索内源性内参在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标本检测实验室污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法,对某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内源性内参检出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不同消毒方法清除内源性内参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室内各区域均可检出内源性内参,主要分布在移液器、门把手、试验台面、生物安全柜和核酸提取仪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采用含氯消毒剂和75%乙醇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均可明显降低重点区域内源性内参检出率.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应定期监测内源性内参污染,对重点区域加强清洁消毒工作,以有效避免标本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