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性医院应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急诊预检平战结合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1].据统计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2023年 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13日为12.8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 95.5%[2].大量患者的激增将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急诊科在呼吸道高峰期超负荷运转,系统的风险性系数将会提高.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应对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中提出坚持平战结合[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院区协同下"三位一体"急救链在流行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救治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多院区协同下"三位一体"急救链在流行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救治管理中应用与成效,为医疗机构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多院区协同管理,实施院前-急诊-重症三方联动、识别-分诊-救治三环协同、扩充-培训-调度三点共建的"三位一体"急救链救治,优化整合医疗资源。结果:2个月间发热门诊共接诊4.3万人次,同期增长36.08%,平均就诊等候时间19.83 min,重症患者平均25.35 min收治入ICU。结论:多院区协同下"三位一体"急救链救治方案可有效应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激增的公共卫生事件,提高救治效率,提升医疗机构风险应对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师和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对于发布在公共社交媒体论坛中患者问题回答水平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虚拟医疗的快速发展导致患者接收的信息量激增,伴随而来的是医疗专业人员更多的工作量及职业倦怠。人工智能(AI)助手或能协助拟定回复患者问题的草稿,并由临床医师进行审核。该研究评估了2022年11月发布的AI聊天机器人助手(ChatGPT)对患者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和具有同理心回答的能力。该研究随机抽取了来自公共社交媒体论坛(Reddit’r/AskDocs)的问题数据库中2022年10月的195次会话,一名已经过认证的医师回答了患者的问题。而聊天机器人的答案是在2022年12月22和23日通过将原始问题输入新的会话框来生成的。原始问题及匿名和随机排序的医师和聊天机器人的回答由具有执照的医疗专业人员团队进行3次评估。评估人员选择“谁的回答更好”,并对“提供的信息质量”(非常差、差、可接受、好或非常好)和“提供的同理心或对患者的态度”(没有同理心、略微有同理心、中度有同理心、有同理心和非常有同理心)进行评判,并对聊天机器人和医师的回答进行比较。585个评估中78.6%(95% CI:75.0%~81.8%)的评估者倾向于聊天机器人的回答。医师回答的平均( IQR)单词数明显少于聊天机器人[52(17~62)比211(168~245)个单词, t=25.4, P<0.001]。聊天机器人的回答质量明显高于医师( t=13.3, P<0.001)。例如,回答质量被评为好或非常好的比例聊天机器人高于医师(聊天机器人:78.5%,95% CI:72.3%~84.1%;医师:22.1%,95% CI:16.4%~28.2%)。这相当于聊天机器人回答质量达到好或非常好的比例为医师的3.6倍。聊天机器人的回答相对于医师的回答更具同理心( t=18.9, P<0.001)。被评为有同理心或非常有同理心的回复比例聊天机器人高于医师(聊天机器人:45.1%,95% CI:38.5%~51.8%;医师:4.6%,95% CI:2.1%~7.7%)。这相当于聊天机器人有同理心或非常有同理心的回答比例为医师的9.8倍。在该研究中,聊天机器人对于在线论坛中关于患者问题的回答是高质量且具有同理心的。有必要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探索这项技术,例如使用聊天机器人起草回答的草稿,然后由医师进行编辑修改。随机试验可进一步评估使用AI助手是否可以改善应答,降低临床医师对于职业的倦怠,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情景模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资源需求快速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阶段,我国面临着境外输入和境内反弹的双重风险,迫切需要开展医疗资源的准备工作。方法:本研究基于对疾病的现有认识,假设5种局部地区发生疫情的情景,分别使用传染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和大流行理论静态模型进行医疗资源需求评估。结果:不同流行强度和防控策略的情景下医疗资源需求差别较大,积极防控策略和有效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疗资源需求。疫情快速上升期,防控策略的成本及专业应对能力要求迅速增加,医疗资源需求激增的风险大。结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防控能力的地区,均应尽快开展应急状态下医疗资源需求评估,提前为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和暴发做好医疗资源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疗可及性对透析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医疗可及性反映了患者实际使用医疗服务的能力,是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角度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透析患者中普遍存在医疗可及性不足的问题,对临床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腹膜透析患者数量激增,医疗可及性不平等问题尤为突出。然而,腹膜透析医疗可及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尚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依据。该文综述了医疗可及性的概念、研究指标以及医疗可及性对透析人群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提高社会对医疗可及性不充分问题的重视,改善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肠镜技能训练、能力与质量评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结肠镜检查操作复杂,且操作与镜身运动之间联系微妙,这为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障碍。对于操作能力和操作质量的评价,缺乏精细、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在当前结肠镜检查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对更先进的结肠镜操作教学法、技能评估和质量控制方法的需求愈发迫切,因此,近年来在该领域涌现出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将从评价的指标、场景和方法3个维度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建设背景下乡村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的急救医疗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还明显滞后 [2],农民对优质高效医疗急救的可及性仍然较低,与此同时,城市医院急诊科的医疗需求激增现象日益明显。EMSS应朝着城乡融合、平衡协同和高效可及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正在稳步发展 [3,4,5]。随着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 [6,7],推动乡村EMSS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已逐步具备,应紧抓发展机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乡村EMSS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氧气供给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氧气在医院医疗救治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医院重症患者激增的情况下,氧气供给十分紧张,严重影响了重症患者的救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在对多家综合医院氧气供给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重症、呼吸、麻醉、医用气体、医院管理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针对医院氧气供给存在的问题,从氧源配置、用氧量估算、医用中心供氧系统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维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应对措施,旨在为医院氧气供给水平和平疫转换能力的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急医院的发展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应急医院是在战争、重大灾害或重大疫情发生时,现有医疗机构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或接诊能力难以满足激增的需求,通过改建或新建的具有接诊、实施救治、甚至隔离功能的医院。不同种类的应急医院在近现代不断发展完善,既有配备了先进装备的模块化、集装箱式的野战方舱医院、野战帐篷医院、医院船等野战医疗机构,也有基于已有公共场所建筑物改建或专门新建的应急医院。在全球各国多次灾情疫情防控救治中,应急医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应急医院的历史、种类以及在不同灾情和疫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三级医院急诊病人激增应对方式调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医院急诊病人激增应对方式.方法:于2023年1月—3月选取我国54所三级医院急诊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东部地区26所(48.1%),中部地区10所(18.5%),西部地区18所(33.3%).采用自行编制的中国不同地区医院急诊病人激增应对方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三级医院急诊病人激增后日均急诊量增幅达87.5%,急诊日均候诊时间整体延长(Z=-5.560,P<0.001),东部地区三级医院急诊病人激增后72 h出抢救室病人比例较激增前下降(P<0.05).面对急诊病人激增,各三级医院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增加急诊床位数和出诊医生诊位、增设专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的病房、增加重点设备投入、调配医护人员支援急诊等.东部地区三级医院急诊候诊时间变化率与医患比变化率(r=-0.418,P=0.034)、护患比变化率(r=-0.469,P=0.016)、互联网诊疗变化率(r=-0.684,P=0.020)均呈负相关,东部地区三级医院抢救室滞留时间变化率与护患比变化率呈负相关(r=-0.422,P=0.032),中西部地区三级医院抢救室滞留时间变化率与留观室床位变化率呈正相关(r=0.405,P=0.036).结论:急诊科应不断优化人力、床位、仪器设备等医疗资源配置,探索急危重症病人"互联网+"新模式,进一步提升重大传染病的应对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