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脂肪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54岁,因"胸闷伴咳嗽2周,发现左主支气管新生物3 d"于2021年3月5日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逼,伴咳嗽咳痰,咳少量白色黏痰,伴低热,体温37.5 ℃,无心悸、胸痛、寒颤、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行胸部CT检查示左下肺不张,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主支气管新生物,病理活检考虑息肉,肿瘤。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无烟酒嗜好,无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 36.5 ℃,P 85次/min、R 20次/min、BP 124/81 mmHg,发育正常,BMI 20 kg/m2。全身皮肤黏膜正常,无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语颤减弱,左下肺叩诊呈实音,左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及四肢检查阴性。2021年3月5日胸部增强CT示左主支气管内见一不规则类圆形低密度影,并向下延续到下叶支气管,测CT值约为-60 Hu,伴左肺下叶肺不张(图1),诊断:左侧支气管内占位(脂肪瘤)。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2021年3月9日全麻下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镜下见左主支气管内一类圆形新生物堵塞,表面光滑,活检时质韧、可活动、不易出血(图2),周围支气管黏膜轻度充血水肿;用高频电圈套器对新生物进行分次套扎后,发现新生物源自左下叶支气管,使用氩气刀烧灼残余病灶及活检钳钳取。套扎的支气管新生物病理提示脂肪瘤(图3)。术后患者胸闷气逼、咳嗽咳痰较前好转。2021年3月12日复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内肿瘤切除术后改变,左肺下叶支气管内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左下叶节段性肺不张较前改善(图4)。术后1周复查电子支气管镜示:左主支气管内肿瘤切除后通畅,左下支气管开口处仍有少量疤痕和肿瘤组织残留,管腔部分阻塞,给予活检钳清除。2022年6月23日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冷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冷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S-EMR)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结直肠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诊断的结直肠息肉患者320例,采用Excel2007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CS-EMR组和热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HS-EMR)组各160例;主要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方法的过程指标、手术对患者息肉完整切除率、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差异。结果:CS-EMR组息肉切除时间短于HS-EMR组[(4.11 ± 1.20) min比(4.42 ± 0.9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EMR组在术后4、12 h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均低于HS-EMR组[(3.11 ± 0.78)分比(3.48 ± 0.80)分、(3.38 ± 0.80)分比(3.61 ± 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EMR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HS-EMR组[(27.83 ± 5.01)h比(29.66 ± 4.84) h、(43.73 ± 7.80) h比(47.28 ± 8.1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EMR组并发症显著低于HS-EMR组[5.63%(9/160)比12.50%(2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S-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与HS-EMR治疗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前者具有切除时间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疼痛程度轻、并发症少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圈套器冷切除术在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医师可通过微创、高效的内镜下操作,实现结直肠息肉的完整切除,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其中圈套器冷切除术因操作简单、耗时短、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被推荐为1~9 mm结直肠(微)小息肉切除的首选方法。近年来,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迅速,笔者围绕该项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长径≥10 mm的扁平息肉治疗的应用及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国内结肠镜开展及肠镜医师认知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国内结肠镜开展情况和肠镜医师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方法:2019年11月—2020年1月,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各级医院的消化内科医师及肠镜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结肠镜开展基本情况,肠道准备方案及宣教情况,结肠镜质量控制措施实施情况,以及肠镜医师对息肉切除方式及息肉切除术后随访间隔的认知情况。结果: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36份,涉及全国187家医院,其中143家(76.5%)年肠镜操作量>5 000例。肠道准备方面:采取分次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方案的最多,为113家(60.4%);聚乙二醇电解质使用剂量为3 L的方案被采用得最多,有126家(67.4%);肠道准备宣教方式以医护口头宣教(90.9%)和书面宣教(79.7%)为主;常规使用祛泡剂的有124家(66.3%)。质量控制方面,实施全部4项措施的医院比例仅11.5%(20/174)。息肉切除方式的选择上,对于直径>1 cm的息肉,肠镜医师的选择相对统一,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和热圈套的占到了98.1%(203/207);而对于直径<1 cm的息肉,选择则差异较大。肠镜医师建议的息肉切除术后随访间隔与指南相比相对更短。结论:国内结肠镜开展存在一些问题:肠道准备宣教方式单一;肠镜质量控制仍需加强;息肉切除技术和切除后随访需进一步规范及统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青海地区结直肠小息肉内镜下冷切割疗效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小息肉应用冷切割,以及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260例结肠小息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冷圈套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治疗的CSP组、C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CSP+止血夹组、热圈套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HSP)治疗的HSP组及H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HSP+止血夹组,每组各65例。比较治疗情况、出血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基本特征和息肉病变特征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组出现的并发症,术中即时出血发生率[5例(7.69%)、4例(6.15%)、3例(4.62%)、3例(4.62%)],以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0例(0.00%)、0例(0.00%)、1例(1.54%)、0例(0.00%)],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778, P=0.855; χ2=3.012, P=0.390);术后腹痛发生率,HSP组[7例(10.77%)]最高,与CSP组[1例(1.54%)]及CSP+止血夹组[1例(1.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个息肉治疗时间,CSP组最短[(2.18±1.07)min],HSP组次之[(2.83±0.82)min],CSP组+止血夹组再次之[(3.15±1.16)min],HSP组+止血夹组用时最长[(4.88±1.85)min],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397, P<0.001)。 结论:推荐使用冷切割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如术中判断无出血及穿孔风险,无须预防性使用止血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圈套器预切开后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圈套器预切开后再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86例行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圈套器环周预切开后EMR治疗的45例纳入观察组,采用传统EMR治疗的41例纳入对照组,主要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0.20±2.42)min,对照组为(10.46±4.02)min( t=0.11, P=0.9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观察组为100.0%(45/45),对照组为87.8%(36/41)( χ2=5.830, P=0.02)。2组均未发生术后出血、发热、穿孔、狭窄,观察组发生术后胸痛2例(4.4%,2/45),对照组发生术后胸痛2例(4.9%,2/41)( χ2=0.001, P=0.99)。 结论:圈套器预切开后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在一次性切除方面较传统EMR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后相关组织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已逐步应用于结直肠息肉的治疗,由于CSP未使用高频电流而是直接机械切割息肉,其术后组织学改变与常规热圈套器切除术明显不同,深入认识其组织学特点,对冷切除预后判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其近期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下冷圈套器切除术在儿童5~10 mm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分析内镜下冷圈套器切除术(CSP)与热圈套器切除术(HSP)治疗儿童5~10 mm结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直径5~10 mm息肉的11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CSP(CSP组)和HSP(HSP组)进行息肉切除,比较两组患儿单个息肉切除所需时间、术中出血率、术后出血率、腹部不适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118例患儿中,CSP组58例,男36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7±3.34)岁;HSP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68±3.1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SP组与HSP组相比,单个息肉切除时间更短[(6.68±0.34)min比(7.60±0.53)min],术后迟发出血率更低[0比10.0%] ,住院时间更短[(5.50±1.87)d比(6.38±1.38)d],住院费用更低[(7 646.99±3 575.10)元比(10 006.47±3 657.42)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儿童5~10 mm结肠小息肉应用CSP可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及费用,总体疗效肯定且安全,值得儿科医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发展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是目前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方法,但仍伴有相当大概率的不良事件,由此诞生了诸如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全层切除术等新的内镜治疗技术,本文就目前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内镜切除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冷圈套切除较大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采用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 HSP)治疗10~15 mm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至少1枚10~15 mm息肉、并行结肠镜下切除患者资料154例,息肉173枚,形态表现为巴黎分型Ⅰsp、Ⅰs或Ⅱa。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息肉随机分成CSP组(息肉85枚)和HSP组(息肉88枚)。比较两组手术方式在息肉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切除时间、金属夹使用数量等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肠镜指征、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息肉在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上具有可比性。CSP组在息肉完全切除率、术中出血率、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等方面与HSP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CS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HSP组[(63.5±23.6)s比(184.3±62.4)s, P<0.05],使用金属夹亦明显少于HSP组[(0.8±0.5)枚比(1.4±0.7)枚,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SP与HSP在切除10~15 mm结直肠无蒂息肉上有相似的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CSP手术时间更短,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