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制作模型及导板,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阔筋膜张肌修复口内软组织缺损,将阔筋膜直接暴露于口腔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口内移植组织瓣的颜色、质地、变化过程,对供、受区创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7~64岁,平均50.1岁。其中下颌牙龈及颊部鳞状细胞癌5例,下颌体多形性腺癌术后缺损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1例。根据病变切除后软、硬组织的缺损范围,术中切取阔筋膜张肌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8.0 cm×6.0 cm,髂骨瓣大小为3.7 cm×2.4 cm~9.2 cm×2.5 cm,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远端坏死、伤口延期愈合和边缘瘘口等情况。随访观察4~19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下颌骨及口腔软组织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直接暴露于口腔内的阔筋膜张肌表面在术后1周内出现黏膜化征象,1个月左右黏膜化基本完成,接近口腔内正常黏膜形态,且后期可自行改建产生较好的口腔黏膜软组织形态;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下肢活动、大腿伸、屈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中3例患者术后3~5 d出现供区臀部股外侧皮肤麻木,随访6个月后2例麻木基本消失,1例明显减轻。结论: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用于下颌骨合并口内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形态和功能,且并发症少,对供区损伤相对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嵴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血管化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 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 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 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 P<0.05)。术后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在牙髓血运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在牙髓血运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颗牙髓、根尖周病变年轻恒牙,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对照组采用次氯酸钠根管冲洗。通过观察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及根尖片检查,评价根尖周病变的变化及牙根发育状况,探讨牙髓血运重建的临床效果。通过分析初诊治疗至矿化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覆盖起始时间,探讨炎症控制时间。结果:实验组16颗患牙与对照组16颗患牙临床症状均消失,根尖周病变消除,牙根继续发育。实验组中13颗患牙牙根形成,成功率81.25%,3颗患牙根尖孔缩小,进步率18.75%;对照组中10颗患牙牙根形成,成功率62.50%,6颗患牙根尖孔缩小,进步率3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控制炎症时间为(28.44±5.98)d,对照组控制炎症时间为(34.13±7.1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应用于牙髓血运重建,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缩短了炎症控制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生物打印在口腔软组织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口腔软组织工程涉及口腔颌面功能和美学的修复重建。三维生物打印作为21世纪初的新兴技术,包裹细胞的生物墨水可通过模拟发育过程中组织的自组装促进再生,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巨大。口腔软组织既包括口腔特有的牙髓、牙周膜、牙龈、口腔黏膜和唾液腺,也包括颌面部涉及的皮肤、血管、肌肉和神经等组织。目前,三维生物打印在口腔特有软组织修复中主要应用于牙髓再生领域,利用不同的生物墨水荷载牙髓细胞在牙本质基质中修复牙髓组织;三维生物打印在牙周膜重建和类唾液腺培养方面仅有少量体外研究;且尚未检索到三维生物打印在牙龈和口腔黏膜再生方面的应用。这应与牙周膜复杂精细有序结构、口腔的湿润环境、有限的操作空间以及持续的咀嚼压力相关。对于皮肤、血管、肌肉和神经的三维生物打印,虽研究较多,但大多无口腔针对性。本文简要介绍目前以细胞相容水凝胶为生物墨水的三维生物打印在口腔软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藏族人下颌切牙根管横截面形态的显微CT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使用显微CT扫描技术研究藏族人下颌切牙根管系统横截面的解剖形态。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口腔科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下颌切牙136颗[牙齿来源于藏族患者,年龄(51.9±16.4)岁(25~80岁)],对离体牙样本进行显微CT扫描和三维重建,其中下颌中切牙84颗,下颌侧切牙52颗,扫描层厚23 μm。记录下颌切牙从釉质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至根尖的牙根长度,按长度将牙根分为根上1/3、根中1/3和根尖1/3,并记录根管数量。单根管下颌切牙测量根管每毫米横截面的最大径、最小径和面积,并计算最大径与最小径的比值和圆度进行形态分析;多根管下颌切牙记录从CEJ至根尖的横截面上根管分叉及汇合位置。结果:藏族人下颌中切牙单根管的横截面最大径与最小径比值在根中1/3最大[1.99(1.31,2.79)],与根上1/3及根尖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P=0.003);圆度在根中1/3最小[0.47(0.31,0.66)],与根上1/3及根尖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P=0.001);多根管发生率为40.5%(34/84),在根中1/3检出率为32.1%(27/84)。藏族人下颌侧切牙单根管的横截面圆度在根尖1/3最大[0.61(0.49,0.71)],与根上1/3及根中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多根管发生率为34.6%(18/52),均在根尖1/3检出。 结论:藏族人下颌中切牙的根管横截面形态在根中1/3狭长,多根管好发;下颌侧切牙根管横截面形态在根尖1/3接近圆形,但形态仍不规则,且有根尖分叉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技术辅助设计腓骨瓣修复上颌骨肿瘤切除后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辅助设计腓骨瓣修复上颌骨肿瘤切除后缺损并行种植义齿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上颌骨良性肿瘤患者资料。术前采用数字化技术模拟肿瘤切除和腓骨重建,打印模型并制作导板,同时在模型上预成形钛板和手工塑形个性化钛网,术中根据截骨导板切除病变组织,依据手术计划和塑形导板引导腓骨塑形,使用游离腓骨瓣联合个性化预成形钛网重建上颌骨缺损。骨移植后6~9个月置入Straumann种植体,种植后3~4个月进行上部烤瓷冠修复,以恢复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术后对面部外形、咀嚼功能和种植体周围炎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0~55岁,中位年龄36岁。其中骨化纤维瘤3例,成釉细胞瘤7例,牙源性黏液瘤2例。根据James Brown分类法,Ⅱb型4例,Ⅱc型3例,Ⅱd型3例,Ⅲb型2例。12例患者的肿瘤切除和腓骨重建手术过程顺利,游离腓骨瓣全部成活,患者颌面部对称,种植修复后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和吞咽功能恢复正常。种植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开口度2.8~3.3 cm,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设计腓骨瓣修复上颌骨肿瘤切除后缺损并进行种植义齿修复,不仅能较好地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而且能重建患者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上前牙重度骨缺损患者成骨效果的长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骨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骨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骨块片切成2块皮质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骨壁,两骨片间充填自体碎骨,整个植骨区域覆盖异体胶原骨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骨增量前骨缺损大小及骨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骨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骨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骨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重建三维骨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骨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牙周联合正畸早期介入治疗重度牙周炎松动牙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度牙周炎造成的牙松动、移位常伴 创伤,而持续的 创伤又可进一步加剧牙松动。牙周联合正畸早期介入治疗可起到固定松动牙、便于去除菌斑、控制炎症的目的。在牙周再生性手术修复牙槽骨缺损过程中,可通过正畸压入移动获得角形骨缺损,为牙周再生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本文报道1例牙周联合正畸早期介入治疗重度牙周炎松动牙的全过程,纵向观察4年,在保存重度牙周炎松动牙、恢复牙周组织健康、重建咬合功能等方面均效果满意,为牙周联合正畸保存天然牙提供临床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使用改良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上颌后牙区牙槽嵴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拔牙后牙槽嵴缺损(alveolar ridge defect,ARD)可影响剩余牙齿的正畸移动。自体骨移植已被证明是牙槽嵴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用于固定自体骨块的固位钉需要通过二次手术移除,可增加患者的不适。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患者,在拔除右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后,拔牙位点愈合后存在严重的ARD。对本病例通过游离龈移植术增宽角化龈后,进行自体皮质骨片移植并联合脱蛋白牛骨骨粉和可吸收胶原膜进行牙槽嵴增量,重建患区软硬组织,术中采用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术后2周开始正畸加力移动牙齿。术后36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患者右上后牙区牙周软硬组织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自觉美学和功能均较满意。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有效增加了患者的牙槽嵴骨量,使正畸治疗可以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牙种植患者上前牙牙龈形态与牙槽骨形态相关性的数字化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数字化方法探讨后牙种植患者上前牙唇侧牙龈形态和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为前牙修复设计和美学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种植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6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25.6±3.3)岁;按牙周表型分为薄龈型(29例)和厚龈型(35例)。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Geomagic和Mimics软件进行测量并记录上前牙唇侧牙冠宽度和高度、龈乳头高度、龈缘角度、骨乳头高度、骨缘角度。结果:所有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冠宽长比为0.85±0.08、0.80±0.08和0.86±0.09( F=10.71, P<0.01);上颌中切牙间、中切牙与侧切牙间、侧切牙与尖牙间龈乳头高度分别为(3.93±0.86)、(3.47±0.84)和(3.38±0.91)mm( F=7.44, P<0.01),其下骨乳头高度分别为(3.44±0.88)、(3.12±0.75)和(2.72±0.63)mm( F=14.26, P<0.01);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角度分别为88.3°±7.7°、84.7°±8.9°和81.2°±6.6°( F=13.15, P<0.01),骨缘角度分别为103.2°±13.1°、99.5°±11.2°和110.6°±13.0°( F=13.25, P<0.01)。薄龈型受试者牙冠宽长比(0.81±0.08)、龈缘角度(82.2°±7.4°)、骨缘角度(99.4°±12.9°)均显著小于厚龈型受试者(分别为0.85±0.09、86.5°±8.6°、108.5°±11.4°)( t=-2.79、3.63、5.20, P<0.01);龈乳头高度[(3.93±0.81)mm]和骨乳头高度[(3.43±0.80)mm]显著大于厚龈型受试者[分别为(3.34±0.84)和(2.85±0.71)mm]( t=-4.89、-5.36, P<0.01)。上前牙龈乳头高度与骨乳头高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 r=0.66, P<0.01);牙冠宽长比与骨缘角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 r=0.42, P<0.01);上前牙龈乳头高度与骨缘角度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r=-0.58, P<0.01),骨乳头高度与骨缘角度呈高度负相关( r=-0.82, P<0.01)。 结论:上前牙不同牙位的牙冠形态、牙龈形态与牙槽骨形态各不相同;不同牙周表型患者上前牙牙冠宽长比、龈乳头高度、骨乳头高度、龈缘角度、骨缘角度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