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支持固定修复前后唇部美学区软组织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固定修复治疗前后鼻唇部软组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3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行上颌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50例.收集患者修复前后的病史、CBCT和三维面部扫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患者戴牙前后软组织的改变,将各变化量与患者基本信息、种植方案和剩余骨相关参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使用赤池信息准则选择各软组织指标变化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种植固定修复后,上唇长(sn-sto)、上唇红长(ls-sto)、上唇红面积(UVA)显著增加(P<0.01),上唇凸点到E线的距离(ls-E)显著减少(P<0.01),鼻唇角(∠cm-sn-ls)显著减小(P<0.01),人中长(sn-ls)无显著改变(P>0.05).除sn-sto和sn-ls外,其余软组织改变量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P<0.01),其余骨组织参数、种植方案、性别与各软组织改变量无显著相关性.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各软组织变化量与年龄和术前软组织情况广泛相关,个别与骨形态相关.结论: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固定修复后鼻唇部软组织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唇红部扩大和突出.面部软组织变化主要与患者年龄及原有软组织条件广泛相关;患者年龄越大、原有软组织形态越凹陷萎缩,丰满度改善越明显,唇部凸度改变量与剩余骨形状也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体组织面菌斑附着及患者口腔清洁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患者修复体组织面菌斑附着情况及口腔清洁状况,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并完成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63.0±10.8)岁;修复体共40件,上颌18件,下颌22件],在永久修复满6个月后复诊时对修复体组织面进行菌斑染色并拍照,评价软垢指数,使用ImageJ软件分析菌斑面积百分比,记录修复体组织面清洁状况及患者口内清洁情况,调查患者义齿清洁习惯和满意度,比较义齿不同清洁习惯分组间菌斑附着的差异。结果:40件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体组织面软垢指数为3.28±0.75,菌斑面积百分比为(51.6±19.0)%;下颌修复体软垢指数(3.50±0.80)和菌斑面积百分比[(58.7±20.4)%]均显著大于上颌修复体[分别为3.00±0.59和(43.0±13.1)%]( P<0.05),下颌修复体前牙区舌侧有牙石附着;修复体组织面清洁间隙处菌斑附着较其他部位更多。义齿不同清洁习惯分组间菌斑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清洁项目满意度得分较低。 结论: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患者修复体清洁不良,下颌修复体更甚,特别是下颌前牙区;未见义齿不同清洁习惯对菌斑附着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成年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形态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面部偏斜患者的颌面部结构进行锥形束CT三维扫描成像并测量,分析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的结构特征以及空间位置。方法:选取面部偏斜的患者61例为研究组(男7例,女54例),年龄(23.97±5.80)岁,选取15例个别正常 患者为对照组(男2例,女13例),年龄(22.47±5.49)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所选取研究对象进行颅面部锥形束CT成像,利用三维测量软件(Invivo5)的3D分析功能描绘测量相关解剖标志点,比较两组患者下颌骨形态与位置差异。 结果:①研究组偏斜侧下颌升支高度(54.78±6.30) mm与偏斜对侧(56.22±5.25) mm ( P=0.004),偏斜侧下颌体总长度(116.15±6.00) mm与偏斜对侧(117.96±6.20) mm ( P=0.001),偏斜侧髁突高度(23.34±3.80) mm与偏斜对侧(24.50±3.40) mm ( P=0.001),偏斜侧上颌尖牙垂直向位置(24.72±4.35) mm与偏斜对侧(25.29±4.32) mm ( P=0.028),偏斜侧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位置(22.60±4.51) mm与偏斜对侧(23.13±4.12) mm ( P=0.041),偏斜侧下颌升支内倾角度84.21°±3.16°与偏斜对侧82.87°±3.81° ( P=0.01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偏斜侧与偏斜对侧下颌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年面部偏斜患者双侧存在多部位解剖结构的不对称性,偏斜侧的下颌升支高度、髁突高度更小,牙弓平面更高,下颌升支内倾角度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腭中缝评估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上颌快速扩弓是解决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常用方法,腭中缝是上颌扩弓过程中产生阻力的关键区域之一,扩弓的时机、疗效以及扩弓装置的选用与腭中缝状态息息相关。目前,临床上评估腭中缝状态的方法较多,包括年龄、骨龄、上颌前部 片、CT与超声等。本文回顾现有文献中对腭中缝状态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以为正畸医师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拔牙治疗骨性Ⅱ类双牙弓前突成人患者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35岁,汉族。主诉:"嘴突、牙不齐"。无正畸治疗史、拔牙史及外伤史。否认系统性疾病、家族史和不良习惯,全身状况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牙弓种植修复体 面重度磨耗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回顾全牙弓种植修复体 面重度磨耗情况,探究影响全牙弓种植修复体 面重度磨耗的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1994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完成全牙弓种植修复的无牙颌或潜在无牙颌患者。收集纳入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种植修复及 面重度磨耗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全牙弓种植修复体 面重度磨耗的危险因素。分别将可能影响全牙弓种植修复体 面重度磨耗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 P<0.10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全牙弓种植修复体 面重度磨耗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535例患者(699件全牙弓种植修复体),随访44.8(19.8,81.4)个月,共计114件修复体的 面发生重度磨耗, 面发生重度磨耗的时间为正式修复后61.4(33.3,89.4)个月。13件修复体 面重度磨耗发生于正式修复后≤2年,44件发生于正式修复后>2年且≤5年,44件发生于正式修复后>5年且≤10年,13件发生于正式修复后>10年。上颌固定义齿和覆盖义齿发生 面重度磨耗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3, P=0.303);下颌覆盖义齿发生 面重度磨耗的时间[79.2(51.3,119.1)个月]显著晚于固定义齿[48.2(31.2,80.2)个月]( Z=-2.93, P=0.003)。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对颌牙列为固定牙列、有夜磨牙症、正式修复体后牙 面为树脂材料,是影响全牙弓种植修复体 面重度磨耗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全牙弓种植修复体 面重度磨耗现象临床常见,对颌牙列为固定牙列、夜磨牙症患者、后牙 面为树脂材料的全牙弓种植修复体, 面重度磨耗现象发生更早、风险更大。定期复诊、给予患者行为指导和适当的干预是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两年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2年临床效果,探究其相关技术特点。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64.2±9.3)岁。所有患者均于下颌植入4枚种植体后,使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将专用钛杆坚固焊接于种植体基台套管上,形成钛合金修复体支架;通过个性化预成修复体重衬于该支架上,完成下颌全牙弓即刻修复体。累计15例下颌骨(共60枚种植体)完成基台水平的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焊接支架-基台就位密合状态影像学检查、种植体存留情况、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生物学并发症、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状况、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随访时间范围为24~55个月,平均34.9个月。结果:15例焊接支架-基台就位顺利,临床及影像密合度良好,修复体连接固定顺利,至2年复查时60枚种植体中2枚种植体(2例患者)因骨结合丧失被取出,余58枚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7±0.2)mm。存留的58枚种植体观察期内牙龈出血指数<3,未见明显牙龈红肿和瘘管等炎症表现。种植体无折裂变形等机械并发症,15件即刻固定修复体中6件发生人工牙脱落或修复体折裂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度不良,软垢评分(3.4±0.4)分。结论: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短期临床效果可预测,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影响种植体间稳定连接的修复机械并发症,其即刻修复体有可能作为长期修复体使用,远期效果需继续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联合种植钉矫治成人双牙弓前突畸形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安氏Ⅱ类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横向宽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Class Ⅱ division 1,CⅡ 1)牙弓变化,分析变化部位和程度以及该变化与矢状向、垂直向异常的相关性,探讨CⅡ 1牙弓横向变化的特点。 方法:选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平均年龄(22.6±5.5)岁。实验组:CⅡ 1共60例,依据下颌平面角(FMA)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安氏Ⅰ类骨性Ⅰ类(Class Ⅰ,CⅠ)均角。每组20例。拍摄锥形束CT,使用Minics 18.0对上下颌尖牙至第二磨牙的牙弓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角组上下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61.45±3.47 mm, P=0.0076;上颌第一磨牙:U6FA=(56.65±4.61) mm, P=0.0371;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0.28±3.18) mm, P=0.004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43.4±4.44) mm, P=0.0059;下颌第二磨牙:L7FA=(58.7±3.4) mm, P=0.0029;下颌第一磨牙:L6FA=(53.32±2.47) mm, P=0.0001;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45.21±2.83) mm, P=0.0077;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37.71±2.19) mm, P=0.0008],均角组上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一磨牙:U6FA=(56.31±2.39) mm, P=0.0005;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1.66±2.17) mm, P=0.043];随着面高的增加,牙弓宽度越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 P=0.031;上颌第一磨牙:U6FA, P=0.016;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P=0.003;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P=0.001;下颌第二磨牙:L7FA, P=0.002;下颌第一磨牙:L6FA, P=0.000;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P=0.006;下颌第一磨牙:L4FA, P=0.002)。2.牙弓宽度与ANB角、FMA角呈负相关,其中与FMA角负相关更明显(上颌第二磨牙:U7FA r=-0.460, P=0.0492;上颌第一磨牙:U6FA r=-0.447, P=0.0483;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r=-0.473, P=0.035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r=-0.493, P=0.0271;下颌第二磨牙:L7FA r=-0.504, P=0.0234;下颌第一磨牙:L6FA r=-0.517, P=0.0478;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r=-0.682, P=0.0009;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 r=-0.448, P=0.0286)。 结论:1.与CⅠ相比,CⅡ 1低角上下颌、均角下颌无牙弓宽度的改变,CⅡ 1均角上颌、CⅡ 1高角上下颌均出现明显狭窄,随着面高的增加,狭窄的程度越大。2.CⅡ 1牙弓宽度可能与垂直骨面型呈负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呈弱的相关性,垂直向异常对横向宽度的影响要大于矢状向,垂直向是优先考虑的因素。3.CⅡ 1牙弓宽度变化可能与功能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用于简单病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制作的3D打印模型精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应用数字化的诊疗设计和3D打印制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从而解决简单牙列不齐等问题。评价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3D打印牙列模型的精确性,论证该数字化正畸流程可行性。方法:通过选取轻度间隙不调、扭转等不同类型的简单不齐病例20例,3shape Trios全称"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3shape Ortho Analyzer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在85个上下颌牙列数字化设计模型和对应3D打印模型上选取对应左右中切牙、尖牙和磨牙的牙冠高度、牙冠宽度、尖牙和磨牙间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分别进行软件及手工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重复测量信度进行评估;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两种模型在各测量指标上有无差异以检验模型精确性。 结果:软件测量数字化设计模型和手工测量3D打印实体模型结果的ICC均>0.95,测量者应用软件及手工测量的可重复性均较高。两种模型在除外牙冠高度的其他各测量指标上的一致性高,配对 t检验结果 P>0.05,整体偏差范围在(-0.01±0.12) mm至(0.11±0.31) mm之间。 结论: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以10 μm层厚精度3D打印的牙列模型精确性较高,可用于临床简单病例隐形矫治器制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