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两年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2年临床效果,探究其相关技术特点。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64.2±9.3)岁。所有患者均于下颌植入4枚种植体后,使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将专用钛杆坚固焊接于种植体基台套管上,形成钛合金修复体支架;通过个性化预成修复体重衬于该支架上,完成下颌全牙弓即刻修复体。累计15例下颌骨(共60枚种植体)完成基台水平的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焊接支架-基台就位密合状态影像学检查、种植体存留情况、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生物学并发症、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状况、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随访时间范围为24~55个月,平均34.9个月。结果:15例焊接支架-基台就位顺利,临床及影像密合度良好,修复体连接固定顺利,至2年复查时60枚种植体中2枚种植体(2例患者)因骨结合丧失被取出,余58枚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7±0.2)mm。存留的58枚种植体观察期内牙龈出血指数<3,未见明显牙龈红肿和瘘管等炎症表现。种植体无折裂变形等机械并发症,15件即刻固定修复体中6件发生人工牙脱落或修复体折裂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度不良,软垢评分(3.4±0.4)分。结论: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短期临床效果可预测,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影响种植体间稳定连接的修复机械并发症,其即刻修复体有可能作为长期修复体使用,远期效果需继续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牙区种植过渡修复体的负荷时机和种植修复体穿龈形态设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种植过渡修复体的负荷时机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意义不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可使软组织获得更好的支撑,有利于维持软硬组织形态;早期种植、延期种植以及二期手术同期戴入过渡修复体,可引导软组织按设计愈合成熟,获得符合美学需求的穿龈袖口形态;对于常规二期手术病例,则应通过过渡修复体将软组织调整至理想的美学状态后再制作永久修复体。种植修复体的穿龈形态指修复基台从种植体颈部平台延伸至穿出软组织边缘的结构形态。在可能的情况下,种植修复体唇侧穿龈形态应首选微凹型形态,以获得更大厚度的软组织,继而更易长期维持软组织高度,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种植修复体其他各面的穿龈形态可根据局部条件和临床需要选择微凹型、微凸型或平直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螺纹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即刻负荷的初始稳定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2
背景:螺纹结构的锥形种植体具有良好控制微动的能力,有利于即刻负荷,但有关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锥形种植体对即刻负荷后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和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探讨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种植体在下颌磨牙区即刻负荷时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界面生物力学分布的影响.方法:①三维有限元分析:利用锥形束CT扫描1名志愿者下颌骨及第一磨牙,建立下颌骨基准模型,将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种植体分别与下颌骨模型组装,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即刻种植(或延期种植)即刻负荷种植体模型(共4组模型),对每个模型牙冠中央窝处分别加载轴向、舌颊45°向、近远中向、颊舌4个方向的载荷(100 N),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种植体位移和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情况.②体外实验:在口腔种植机器人的辅助下,将双螺纹锥柱状和锥形柱状种植体分别植入相同的人工骨块上,建立种植体即刻种植(或延期种植)即刻负荷体外模型(共4组模型),用Osstell共振频率分析仪及配套的SmartPeg传感器测量前、后、左、右4个垂直方向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评估其初始稳定性,验证有限元分析结果.结果与结论:①延期种植即刻负荷时,锥形柱状种植体和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的位移相差较小,但锥形柱状种植体-骨界面最大应力值大于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骨界面;即刻种植即刻负荷时,种植体周围骨的最大应力值和最大位移量均出现在近远中向施加载荷时,其中锥形柱状种植体应力值达到了298.84 MPa,最大位移量为0.31 mm,均大于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②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均大于锥形柱状种植体;③与锥形柱状种植体相比,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在即刻负荷时具有较高的初始稳定性,提示临床上即刻负荷时可优先考虑使用双螺纹锥柱状种植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 ±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 ±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 ±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 ±0.34) mm和(0.95 ±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后唇侧软组织形态三维变化的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口内扫描的软组织形态三维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后唇侧软组织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连续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并满足单颗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适应证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34.3±12.0)岁.患者拔牙后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术后6个月行永久修复.口内扫描直接获取术前与术后1年患者上颌前牙区数字化模型,在分析软件中构建种植体唇侧软组织形态三维变化量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27例完成1年随访.术后1年种植体龈缘顶点较健侧中切牙龈缘顶点退缩(0.23±0.39) mm.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所有患者种植体唇侧软组织均存在一定程度塌陷;唇侧软组织形态的唇腭向平均变化距离为(0.62±0.22) mm,近远中最大宽度为(11.03±1.74) mm,冠根向最大高度为(6.82±1.52) mm.龈缘顶点根方0、1、2、3、4、5 mm处唇侧软组织形态的唇腭向变化距离分别为(0.54±0.48)、(0.87±0.62)、(1.03±0.46)、(0.96±0.52)、(0.90±0.52)、(0.89±0.57) mm.结论 基于口内扫描进行种植体唇侧软组织形态三维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切实可行.与健侧中切牙龈缘相比,即刻种植即刻修复1年后种植体唇侧龈缘无显著退缩,唇侧软组织形态的唇腭向平均塌陷约0.62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牙齿拔除的同时将种植体立即植入新鲜拔牙窝的种植方式,其具有减少手术次数和整体治疗时间、充分利用现有骨量、具有理想的美学效果等优点.然而,即刻种植同样存在本身固有的缺点,由于拔牙窝的存在,创口的关闭较困难;由于种植体的尺寸与拔牙窝不匹配,较难达到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并且存在软组织退缩的风险.本文就上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的成功率、适应证及其扩展、手术要求、并发症及其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 表明,即刻种植的5年成功率高于95%.其适应证包括:拔牙窝完整;唇侧骨壁厚度至少为1 mm;厚龈生物型;种植位点无急性感染;根尖区足够骨量以提供良好初期稳定性.同时近年来随着种植外科技术的改良和骨替代材料性能的改善,即刻种植已成为口腔种植诊疗中的常规手段之一,并且其适应证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但其也有并发症,包括种植体植入位置不佳,牙龈退缩造成美学效果欠佳.此外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和常规负荷表现出相似的结果 ,并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但关于即刻种植软组织美学的长期稳定性和患者满意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Zimmer单颗种植体微创种植即刻负荷技术在牙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将Zimmer单颗种植体微创种植即刻负荷技术用于牙齿修复中,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使用Zimmer种植体,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00例(200颗)牙齿修复患者分组研究,以数字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于拔牙后3个月行单颗牙切开翻瓣种植术,观察组于拔牙后即刻行单颗牙微创种植即刻负荷技术,对两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牙槽嵴骨吸收量、牙周袋深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为98.00%,与对照组89.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immer单颗种植体微创种植即刻负荷技术在牙齿修复中效果理想,且手术时间较短,可减少牙槽骨吸收,提升种植修复成功率,值得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磨牙即刻种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即刻种植因其可缩短治疗周期、简化治疗程序成为研究热点.多项研究表明磨牙即刻种植植体生存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但磨牙区存在上颌窦及下牙槽神经等解剖结构,且磨牙拔牙窝比常规植体更宽,骨量不足等各种因素导致磨牙区的即刻种植获得初期稳定性较为困难,需要临床医生严阵以待.进行磨牙即刻种植首先应严格选择适应症,在拔除牙根时应谨慎处理,以保存完整的牙槽间隔从而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上颌窦底的骨皮质也可为种植体提供良好的硬组织支持,同时植体植入时磨牙牙根可辅助植体定位.磨牙即刻种植时,翻瓣与否不会影响种植体的生存率、成功率及边缘骨吸收,并且牙槽窝内的反应性软组织可使角化龈的变化得到改善;对于植体植入后与拔牙窝之间的间隙内是否植入骨粉,众位学者众说纷纭,但无论植骨与否,均可获得良好的植体生存率.植体植入后,多数学者仍然建议磨牙即刻种植最好行常规负荷,常规负荷的时间一般为3-6个月.在前牙区根盾技术开展如火如茶的今天,磨牙区根盾技术也开始被研究,但仍建议有一定经验的临床医生进行操作.在本文中针对以上所述方面进行了展开叙述,为开展磨牙即刻种植的临床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数字化导板引导下全口种植即刻负重可行性与精准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数字化导板引导下全口种植即刻负荷的可行性,根据影像学数据评价导板引导的种植精准度,探讨可能影响植体位置精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照准入排除标准,收集2017年至2019年使用数字化导板引导下的全口种植即刻负重固定修复患者16例(98枚植体),跟踪随访患者评价长期的临床修复效果.利用CBCT数据测量30颗植体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在三维空间上的偏差,评估植入精准度.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精准度相关因素.结果 种植体1年留存率98.98%(97/98),红色美学评分(PES)(9.53±1.68)分,白色美学评分(WES)(7.05±1.10)分,患者满意度为(9.15±0.84)分.种植体颈部偏差量为(1.40±1.07)mm,根部偏差量为(1.54±1.13)mm,深度偏差量为(1.10±1.09)mm,角度偏差量为4.41°±2.68°.不同品牌植体的偏差值存在显著差异,种植时机、手术导板支持方式、放射导板制作方式、牙位未对植入精准度造成显著影响.结论 数字化全口种植固定修复是一种临床效果好、可重复性高的牙列缺失治疗方案,值得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数字化技术辅助完成全牙列即刻种植即刻固定修复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全牙列固定种植修复是为无牙颌或牙列大部分缺失患者修复治疗的新技术,此技术将4- 6颗种植体分布在整个牙弓,并采用临时修复实现即刻负荷.大量研究证明这种修复方式安全可靠,即美观又可有效减少牙槽骨吸收,并且相比传统的可摘局部义齿,更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咀嚼功能,咬合功能与天然牙列相似[1, 2],而且大大缩短了缺牙和治疗周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并且成功率很高[3].但全牙列的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从方案设计、手术实施、到修复操作都相对复杂,需要术者临床经验丰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数字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种植修复中,帮助医师优化方案,提高精度,规避风险[4],本文报告一例数字化工具辅助完成全牙列即刻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