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田牧草盲蝽三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寻求科学、准确、有效的棉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发生规律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棉田牧草肓蝽的预测预报、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整体目测法、局部目测法、扫网法3种方法调查了棉田牧草盲蝽的种群数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对牧草盲蝽种群动态,扫网法相较于整体目测法和局部目测法成虫有两个发生高峰期且发生初期提前1周;整体目测法和局部目测法较扫网法若虫初发期和高峰期均提前1周左右,局部目测法和整体目测法若虫发生趋势基本一致.(2)不同调查方法牧草盲蝽种群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整体目测法获得的若虫及成虫和若虫种群密度均显著高于扫网法和局部目测法;2015年扫网法和整体目测法间的成虫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局部目测法,2016年扫网法成虫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整体目测法.[结论]扫网法能够准确反应牧草盲蝽成虫的发生情况,整体目测法则适合若虫的种群调查,建议实际调查中使用整体目测和扫网相结合的方法,能为该虫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牧草盲蝽危害对寄主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了明确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危害对不同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及保护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牧草盲蝽偏好度不同的10种寄主植物(6种偏好寄主,偏好性依次为: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棉花Gossypium hirsutum;4种非偏好寄主:碱蓬Suaeda glauca、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和宽叶独行菜Lepidium latifolium)受其危害后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结果]结果表明,受牧草盲蝽为害后,不同寄主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反枝苋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最低,仅2.6%;紫花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最高,达26.21%.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各异,木地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率最高,达24.05%,且与对照(未受害株)间存在显著差异;灰绿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上升68.92%,与对照差异极显著.除反枝苋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38.87%,其余寄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各寄主植物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有所下降,反枝苋中下降率最低,仅2.96%.不同寄主中受害后叶片POD活性均呈增强趋势,马齿苋受害后叶片POD活性增幅最高,达74.23%.受害后寄主叶片CAT活性有增有减,灰绿藜、紫花苜蓿和田旋花叶片CAT活性增高,分别增加45.07%,30.95%和22.47%;马齿苋与天蓝苜蓿受害后叶片CAT活性下降显著.反枝苋、天蓝苜蓿受害后叶片SOD活性下降,其余寄主叶片中SOD活性上升,但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寄主受害后,叶片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与牧草盲蝽偏好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变化无规律性或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寄主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对牧草盲蝽若虫在9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 存活率等进行研究,以探讨牧草盲蝽对不同寄主植物适合度,明确不同寄主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牧草盲蝽若虫在花椰菜和四季豆上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16.56 d和17.60 d,存活率最高,分别为76%和74%.田旋花上牧草盲蝽若虫历期最长为22.12 d,存活率最低仅35%.用花椰菜、 四季豆喂养牧草盲蝽成虫体重最大,分别为0.083 g和0.069 g.用9种不同寄主对牧草盲蝽进行室内饲养,仅在花椰菜、 四季豆上孵出若虫.由此可见,花椰菜、 四季豆是牧草盲蝽生长发育最适寄主植物,田旋花适合度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牧草盲蝽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筛选出适合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在不同条件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方法]选取编码牧草盲蝽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肌动蛋白、延伸因子、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A、泛素、转录起始因子TFIID亚基、谷胱甘肽S-转移酶、核糖体蛋白L32及TATA盒结合蛋白的10条基因为候选内参基因,采用qRT-PCR技术测定其在牧草盲蝽不同性别成虫、成虫不同组织、不同龄期、对功夫菊酯不同抗性成虫、不同温度及不同杀虫剂分别处理后的成虫共6类样品中的表达量;采用BestKeeper,geNorm,NormFinder及RefFinder 4种计算程序对各候选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依据获得的有效qRT-PCR数据前提,利用不同计算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在牧草盲蝽成虫不同组织中和对功夫菊酯不同抗性成虫中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均为RPL32;不同温度处理、不同性别成虫中、不同杀虫剂处理和不同龄期牧草盲蝽中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分别为UBQ,SDHA,β-tubulin和TAF.通过geNorm软件判断配对变异数确定的内参基因最佳数目,结合RefFinder对基因表达稳定性综合排序的结果可得:牧草盲蝽不同成虫组织中、不同性别成虫中、不同龄期、对功夫菊酯不同抗性成虫中、不同温度及杀虫剂分别处理的成虫等各组的最优内参基因组合分别为RPL32+ TAF,SDHA+ GST,TAF+ GST+ UBQ,RPL32+GST,UBQ+ ACT+ β-tubulin和β-tubulin+TAF+ RPL32.[结论]本研究获得的牧草盲蝽在不同条件下表达最稳定及最适内参基因组合,都可用于后续的基因定量表达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疆南部绿洲农田牧草盲蝽季节性寄主转移规律及迁移能力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牧草盲蝽在新疆南部绿洲农田区的季节性寄主转移规律和迁移能力,本研究测定了2000 mg ? L-1 RbCl溶液喷施不同次数后铷元素(Rb)在苜蓿植株内和取食喷施处理的苜蓿后在牧草盲蝽体内的滞留时间及含量变化趋势.通过春季在主要虫源地(苜蓿田)喷施,标记牧草盲蝽由春季虫源地向棉田转移的规律和迁移距离及春季和秋季的寄主转移规律.结果表明:喷施2次Rb溶液可以有效增加其在苜蓿植株及牧草盲蝽体内的Rb含量,有效滞留时间可达10 d以上;在苜蓿-棉花邻作模式下,牧草盲蝽成虫由春季主要虫源地(苜蓿田)向棉田迁移的最大距离达750 m,且虫口密度越大向棉田的迁移距离越长;春季牧草盲蝽由苜蓿田主要转移至灰绿藜、红花、向日葵和棉花等寄主上,秋季由棉田迁出主要转移至藜科杂草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牧草盲蝽在绿洲农田的转移和扩散规律,为不同季节牧草盲蝽的种群动态监测和迁移提供直接依据,为棉田牧草盲蝽综合防治和生态调控提供重要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牧草盲蝽CYP6 A13和钠离子通道LPVSSC基因的克隆及参与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主要是解毒酶活性的增强和钠离子通道的敏感度降低所致.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P450 CYP6A13基因(GenBank登录号:MN782520)及钠离子通道LPVSSC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MW821485).其中CYP6A13基因全长2003 bp,开放阅读框1503 bp,编码50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57.2 kDa,主要位于细胞内质网,等电点为5.77,无跨膜区和信号肽,存在血红素结合保守功能区.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牧草盲蝽的CYP6A13与分类学关系上较为接近的昆虫同源蛋白间高度相似.钠离子通道序列LPVSSC开放阅读框6072 bp,编码202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228.94 kDa,等电点为4.99,无信号肽,有多个跨膜区域,4个同源结构域(I~IV),每个结构域有6个跨膜片段(S1~S6),存在MFM基序.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CYP6A13在牧草盲蝽成虫头部的表达量高于胸、腹部;室内筛选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R14、R6品系的CYP6A13表达量是敏感品系的18.74和5.45倍;CYP6A13表达量在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发育期基因表达量为:初羽化成虫>5龄若虫>4龄若虫>3龄若虫>2龄若虫>1龄若虫.测序比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与敏感品系的钠离子通道序列IIS4~IIS6区域,未发现存在可能导致靶标抗性的氨基酸突变.结果表明CYP6A13基因过表达可能导致了牧草盲蝽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为深入解析CYP6A13基因介导抗药性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