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脊竹蝗对10种禾本科植物的取食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草地和森林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掌握黄脊竹蝗的食性偏好可为其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取10种禾本科植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苏丹草 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扁 穗雀麦 Bromus cartharticus Vahl.、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玉米 Zea mays L.、青皮竹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箬竹 Indocalamus tessellatus(Munro)Keng f.、刚竹 Phyllostachys sulphurea(Carr.)A.'Viridis'、箭竹 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研究黄脊竹蝗不同龄期的跳蝻及成虫取食能力、取食偏好、取食频率与时间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脊竹蝗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跳蝻喜食禾本科牧草,2~5龄跳蝻取食最多的禾本科植物为白茅,3龄时开始出现暴食,5龄时达到取食峰值;成虫多喜食竹类和玉米,其中,取食偏好玉米和青皮竹,且成年雌性取食量高于雄性;黄脊竹蝗的活动时间与一天的温度与光照有密切关系,一天内取食频率会出现两个高峰期(即上午10:00-12:00,下午15:00-18:00).研究结果为黄脊竹蝗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黄脊竹蝗的人工饲养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7种榕属植物叶片的理化性质及对朱红毛斑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探究相较于其余5种榕属植物,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偏好小叶榕Ficus concinna及垂叶榕F.benjamina的原因.本文通过测量比较7种常用的园林绿化榕属植物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以及物理性状,采用室内饲养观察与调查统计的方法评估朱红毛斑蛾在小叶榕和垂叶榕上的发育历期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发现,与黄葛树、无花果、对叶榕、高山榕和印度榕相比,小叶榕和垂叶榕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98.47 μg/g与65.21 μg/g;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4.18 mg/g与0.95mg/g;含水量分别为0.84%与0.95%;叶片厚度分别为3.59 mm与2.65 mm;硬度分别为3.91 mN与3.49 mN;朱红毛斑蛾仅在小叶榕和垂叶榕上能完成生活史;与垂叶榕相比,取食小叶榕后的幼虫、蛹和成虫的生长发育历期更短,分别为50.25 d、11.48 d和4.28 d,种群存活率和繁殖率更高,且自然死亡排除控制指数为1.68,低于垂叶榕.说明小叶榕和垂叶榕叶片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较低含量的次生代谢物质、较小的叶片硬度,导致朱红毛斑蛾偏好小叶榕和垂叶榕,并能完成生活史.因此在基于榕树植物的园林绿化造景过程中,应注意树种的搭配,降低朱红毛斑蛾对城市园林景观和生态效益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寄主植物对美国白蛾幼虫取食行为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常见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依据寄主植物中次生物质的含量及美国白蛾幼虫乙酰胆碱酯酶和解毒酶活性来探明美国白蛾对寄主植物的取食策略.[方法]以北京地区美国白蛾危害程度不同的8种植物(桑Morus alba、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白榆Ulmus pumila、黑杨Populus nigra、垂柳Salix babylonica、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和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为寄主,通过室内饲养,测定美国白蛾4龄幼虫对不同寄主植物叶片的取食量、选择率及营养效应指标,划分其对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对8种寄主植物中类黄酮、总酚、单宁含量以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叶片的美国白蛾4龄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解毒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美国白蛾4龄幼虫对不同寄主植物具有选择差异,选择率大小则为洋白蜡和臭椿>桑>白榆>西府海棠、垂柳和金银木>黑杨.寄主植物叶片中类黄酮的含量与幼虫的取食量呈显著负相关(r=-0.657,P=0.017).不同寄主植物对美国白蛾具有不同的营养效应.金银木饲喂组近似消化率(0.97%±0.01%)最高,相对取食量(2.92±0.49 g/g·d)也较高,但食物利用率(0.005%±0.01%)、食物转化率(0.005%±0.008%)和相对生长率(0.007±0.02 g/g· d)最低;西府海棠饲喂组相对生长率(0.34±0.04 g/g·d)最高,近似消化率(0.72%±0.10%)、食物利用率(0.16%±0.叭%)、食物转化率(0.24%±0.06%)和相对取食量(2.19±0.38 g/g·d)均处于较高水平.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美国白蛾幼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昆虫细胞色素P450 (P450)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o.o1).[结论]美国白蛾幼虫对不同寄主植物存在取食选择和营养效应差异,幼虫灵活的取食策略以及解毒代谢调节能力可能是其适应不同寄主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牧草盲蝽危害对寄主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了明确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危害对不同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及保护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牧草盲蝽偏好度不同的10种寄主植物(6种偏好寄主,偏好性依次为: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棉花Gossypium hirsutum;4种非偏好寄主:碱蓬Suaeda glauca、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和宽叶独行菜Lepidium latifolium)受其危害后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结果]结果表明,受牧草盲蝽为害后,不同寄主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反枝苋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最低,仅2.6%;紫花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最高,达26.21%.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各异,木地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率最高,达24.05%,且与对照(未受害株)间存在显著差异;灰绿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上升68.92%,与对照差异极显著.除反枝苋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38.87%,其余寄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各寄主植物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有所下降,反枝苋中下降率最低,仅2.96%.不同寄主中受害后叶片POD活性均呈增强趋势,马齿苋受害后叶片POD活性增幅最高,达74.23%.受害后寄主叶片CAT活性有增有减,灰绿藜、紫花苜蓿和田旋花叶片CAT活性增高,分别增加45.07%,30.95%和22.47%;马齿苋与天蓝苜蓿受害后叶片CAT活性下降显著.反枝苋、天蓝苜蓿受害后叶片SOD活性下降,其余寄主叶片中SOD活性上升,但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寄主受害后,叶片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与牧草盲蝽偏好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变化无规律性或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寄主植物的功能性状对桑寄生寄主专一性的影响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寄主多样性和寄主功能性状对桑寄生植物的寄主专一性的影响,调查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桑寄生和寄主植物种类.结果表明,桑寄生植物共有2科5属6种1变种,感染隶属于58科190属286种寄主植物1323株.桑寄生在不同生境的寄生强度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单一种植园的寄生强度最高,而在森林的分布最少.不同种类桑寄生的寄主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专一性程度(H?)为1.92~7.05,多度较高的植物更容易被感染.冗余分析表明,寄主植物的胸径、树皮含水量和树皮粗糙度对不同桑寄生的寄主利用差异有显著影响,而木质密度和树皮pH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不同种类桑寄生在热带植物群落的寄主专一性程度有较大差异,对寄主植物特定功能性状的偏好能解释部分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6种寄主果实对南瓜实蝇和瓜实蝇产卵选择 及其子代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南瓜实蝇和瓜实蝇对不同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及其与子代生长发育的关联度,采用生态测定方法,研究2种实蝇对南瓜、 黄瓜、 姜柄瓜、 西葫芦、 丝瓜和苦瓜6种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以及幼虫取食6种寄主后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在产卵选择性试验中,2种实蝇对6种寄主的产卵选择性较为一致,均偏向于在丝瓜和黄瓜上产卵.在非产卵选择性试验中,南瓜实蝇在黄瓜和姜柄瓜上的产卵量较多;瓜实蝇在丝瓜和姜柄瓜上的产卵量较多;2种实蝇都对姜柄瓜有一定的偏好.在气味诱导的产卵选择性试验中,南瓜实蝇在姜柄瓜和黄瓜上的产卵量较多;瓜实蝇在黄瓜和丝瓜上的产卵量较多;2种实蝇都对黄瓜气味有一定的偏好;且南瓜实蝇和瓜实蝇都不偏好在苦瓜上产卵.南瓜实蝇分别取食黄瓜、 苦瓜时,其幼虫期、 蛹期较短;取食姜柄瓜时,蛹重最大;分别取食南瓜和黄瓜时的化蛹率、 羽化率最高.瓜实蝇取食西葫芦时,幼虫期较短;取食丝瓜时,蛹期较短,且蛹重最大;分别取食黄瓜和南瓜时的化蛹率、 羽化率最高.南瓜实蝇和瓜实蝇对不同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寄主外部物理性状对实蝇的产卵选择有显著影响,2种实蝇对6种寄主果实产卵选择性和幼虫生长发育适应性的相关性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取食习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明亚洲飞蝗食物选择机制及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对比称重法、 取食频数测定和人工饲喂方式,对亚洲飞蝗不同龄期食量变化、 对不同寄主植物喜食程度及主要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日取食量分别为0.39±0.02、0.50±0.02、0.75±0.07 g/d.雄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的日取食量分别为0.30±0.06、0.41±0.03、0.71±0.11 g/d.同性别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日取食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选取小麦、 玉米、 芦苇、 早熟禾、 苜蓿、 冷蒿等植物,进行取食频数测定.亚洲飞蝗3龄蝗蝻喜食小麦和芦苇,少食苜蓿和早熟禾,偶食玉米,不食冷蒿.4龄蝗蝻嗜食玉米,喜食小麦,少食芦苇,偶食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5龄蝗蝻喜食小麦,少食芦苇、 玉米和早熟禾,偶食苜蓿,不食冷蒿.成虫喜食小麦和玉米,少食芦苇和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分别以小麦、 玉米、 芦苇及三者同比例混合物饲养亚洲飞蝗3龄、4龄、5龄蝗蝻后,不同龄期蝗蝻发育历期、 交配次数、 产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亚洲飞蝗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取食量逐渐增加,而亚洲飞蝗同一发育阶段雌性与雄性取食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亚洲飞蝗在每个年龄段对不同的寄主植物具有选择性,主要取食的寄主植物为小麦、 玉米和芦苇.与单种饲料饲养相比,以混合饲料饲养的亚洲飞蝗发育历期最短,交配次数最少,产卵次数最多.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防控研究进展及防控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原分布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害虫.该虫具适生区域广、 寄主范围宽、 增殖潜能强、 扩散速度快、 突发危害重等显著生物学优势,因此,防控难度很大.目前,该虫已分布至全球100个以上国家.2019年1月11日我国云南发现其入侵,至5月21日已在14省(自治省区、 直辖市)发现其危害,发生面积138.4万亩.草地贪夜蛾按寄主偏好性可分为"玉米型"和"水稻型","玉米型"偏好玉米、 高粱和棉花等,"水稻型"偏好水稻等,目前入侵我国的为"玉米型",尚未发现"水稻型".草地贪夜蛾的入侵将严重影响我国玉米、 甘蔗等种植业.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特点、 防控技术,并对该虫防控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有效防控该虫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寄主植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及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明确寄主植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及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利用实验种群生命表和二项产卵选择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棉花和桃等4种寄主植物对桃蛀螟种群生长发育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取食棉花的桃蛀螟幼虫存活率最低、幼虫历期最长,取食玉米的幼虫存活率最高、幼虫历期最短,取食桃和大豆的幼虫存活率和历期居于棉花处理组和玉米处理组之间;玉米处理组的桃蛀螟化蛹率、蛹重和蛹历期均为最高,棉花处理组为最低,大豆和桃处理组的这些参数均显著小于玉米处理组而大于棉花处理组;发育至成虫后,取食玉米的桃蛀螟羽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取食桃的桃蛀螟成虫寿命(雌虫和雄虫)及个体发育历期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组;同时取食桃的桃蛀螟单雌产卵量最高,其次是玉米处理组,两者均显著高于大豆和棉花处理组.二项产卵选择试验结果显示,桃蛀螟雌蛾在棉花和玉米处理组、玉米和大豆处理组或棉花和大豆处理组间的落卵量差异不显著;但在包含桃的处理组中,桃蛀螟在棉花、玉米或大豆处理区的落卵量均显著高于桃处理区.上述结果表明,供试4种寄主植物中,桃蛀螟偏好在棉花、玉米和大豆上产卵,其中玉米对桃蛀螟的适合度相对较高,棉花对桃蛀螟的适合度相对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解毒相关基因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近期在中国为害猖獗,由于繁殖速度快,迁飞能力强,在本土呈现爆发趋势,严重为害了我国农作物.与本地近缘物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相比,草地贪夜蛾更偏好玉米、水稻、小麦等禾本科农作物,且对多种化学杀虫剂及转基因Bt玉米产生抗性.寄主适应性以及杀虫剂抗性与解毒代谢相关蛋白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对这两种夜蛾科害虫的解毒代谢相关蛋白——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及ABC转运蛋白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系统的搜集和数目比较,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P450和GST部分基因扩张分支进行氨基酸差异位点分析.结果显示,在草地贪夜蛾中共鉴定出213个P450基因、58个GST基因、102个ABC基因,其中P450基因与GST基因数目远远多于斜纹夜蛾(116,37),而ABC基因数目与斜纹夜蛾(99)接近.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草地贪夜蛾P450在CYP6、CYP9以及CYP4功能簇,GST在部分进化分支上都发生了显著基因扩张,发生显著扩张的基因中有数个氨基酸突变,其中一些突变被预测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但出乎意料的是,ABC亚家族B和E在斜纹夜蛾聚集成簇并发生了显著的基因扩张现象.以上结果暗示入侵种草地贪夜蛾和本地近缘物种斜纹夜蛾在抗性方面可能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应对机制.本研究为解析草地贪夜蛾解毒抗性特征机制提供基因数据,为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治及抗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