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术后眼压升高的原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 211例(2 860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高眼压的原因。结果:术后高眼压127眼(4.44%);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为1.74%(32/1836),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发生率为10.00%(11/110),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发生率为11.92%(62/520),外伤性白内障发生率为7.93%(10/126)。高眼压发生原因:黏弹剂残留42眼(33.07%),炎症反应39眼(30.71%),后囊破裂、皮质残留15眼(11.81%),玻璃体脱出10眼(7.87%),前房积血5眼(3.94%),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4眼(3.15%),人工晶状体嵌顿、移位、脱位3眼(2.36%),晶状体核坠入玻璃体3眼(2.36%),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1.57%),囊袋阻滞综合征1眼(0.79%),其它原因3眼(2.36%)。根据术后高眼压的原因进行相应处理。结论:黏弹剂残留和炎症反应是引起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的主要原因。合并有糖尿病、陈旧性葡萄膜炎及眼外伤患者比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容易出现术后高眼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2例(5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行改良巩膜扣带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49例(94.23%);未复位的3例中,1例再次行巩膜扣带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术后6个月,视力优于术前( t=8.476, P=0.000)。术后平均眼压为(13.35±2.24) 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62, P=0.084)。随访期间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嵌顿、眼内炎、白内障进展或角膜水肿等并发症。 结论:改良式巩膜扣带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操作简便,优势明显,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间18岁以下儿童开放性眼外伤132例(132眼)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分为病例组44眼(眼内炎组)和对照组88眼(非眼内炎组)。分析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的发生率,眼内炎的发生与损伤区域、创口处虹膜和(或)玻璃体嵌顿、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或后囊破裂等的相关性。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手术前后BCVA(logMAR)。结果: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44眼,占本院同期开放性眼外伤住院的患儿的10.68%(44/132),其中男28眼,女16眼,男、女比例为1.75∶1。在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发现:创口处虹膜和(或)玻璃体嵌顿( OR=8.36,95% CI: 2.832~24.702, P<0.001)、外伤性白内障( OR=4.09,95% CI:1.334~12.536, P=0.014)、晶状体前囊或后囊破裂( OR=10.39,95% CI 3.261~33.133, P<0.001)是眼内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BCVA[1.30(0.80,2.30)、1.20(0.45,0.20)],较手术前[2.00(1.20,2.60)、1.70(0.95,2.30)]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 Z=-4.27, P<0.05;对照组: Z=-6.08, P<0.05)。 结论: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男性多于女性。虹膜和(或)玻璃体嵌顿创口、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或后囊破裂均是儿童开放性眼外伤致眼内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型眼内异物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大型眼内异物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眼内异物580例(580只眼)中大型异物62例(62只眼)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2年。观察大型眼内异物的临床特征,分析预后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大型异物(长≥10 mm或宽≥4 mm或厚≥3 mm)占同期眼内异物的10.69%(62/580)。男58例,女4例。年龄范围1~62岁,平均(39.7±11.7)岁。其中磁性异物41例(66.13%)。在工作场所受伤者最多,共45例(72.58%)。一期行眼内容摘除术者2例,其余60例均行二期眼内异物摘出联合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摘出及硅油填充等手术。术后最终取出硅油并保存眼球者37例(59.68%),未取出硅油者20例(32.26%),三期行眼内容摘除术者3例(4.84%)。最终视力:无光感者8例,光感~手动者19例,数指~0.04者11例,0.05~0.25者22例,≥0.3者2例,总体视力(logMAR)优于术前( t=7.703, P=0.000)。最终视力与术前视力有相关性( r=0.516, P=0.000)。异物长度与最终视力无相关性( r=-0.227, P=0.096),异物宽度和伤口长度均与最终视力有相关性( r=0.375, 0.453; P=0.003,0.000)。按有无虹膜脱出/嵌顿、晶状体脱出、后极部视网膜伤口、视网膜坏死及视网膜脱出分别分组,具有相应伤情组的最终视力较无相应伤情组差( P<0.05)。 结论:大型眼内异物的预后与术前视力、异物宽度、伤口长度及视网膜损伤程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圈套器法取眼球内巨大非磁性异物3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病例1:患者,男,46岁,以"右眼被铁渣击伤8 d"为主诉入院。2021年1月24日10时患者不慎被铁渣击伤右眼,即感眼球疼痛、视物不见,伴血性液体流出,当地医院急诊行"右眼球破裂伤修补术"7 d后转入我院。眼部检查:右眼视力光感,眼压7 mmHg(1 mmHg=0.133 kPa),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10:00—6:00可见一斜形裂伤口,长约7 mm,缝线在位,颞上方及鼻下方周边前房深度1/2CT,余前房消失,瞳孔欠圆,虹膜后粘连,晶状体皮质溢出,向后窥不入;左眼未见异常。眼眶CT示:右眼球内异物(见图1A)。入院诊断:①右眼球内异物;②右眼外伤性白内障;③右眼创伤性脉络膜脱离。治疗:术中切除晶状体和玻璃体后,见全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1、5、7点位不规则小裂孔形成,黄斑区上方视网膜变性,视盘下方视网膜可见一金属异物嵌顿,异物为铁质,大小10 mm×4 mm(见图1B),异物周围视网膜裂开,导光辅助眼内圈套器(见图2)将异物自视网膜上拔出,注入重水保护后极部视网膜,行角膜缘切口,圈套器将异物自角膜缘切口送出,间断缝合角膜缘切口,行裂孔处激光光凝,注入硅油5 ml,术后2个月复查视力为光感,术后半年复查视力为指数/1 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视网膜切除术预防严重眼外伤术后视网膜增生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视网膜切除术预防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严重开放性眼外伤48例(48只眼)。所有患者已行清创缝合术,二期玻璃体切除术中接受预防性切除僵硬、破损或嵌顿的视网膜。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BCVA,logMAR),PVR发生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前后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92, P<0.001),术后6个月视力为1.83±0.60,优于术前的2.62±0.24( P<0.001)。随访期内14例(29.17%)发生PVR,其中10例因PVR而致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术中切除病变的视网膜是预防术后发生PVR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特殊类型眶壁骨折伴上斜肌嵌顿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男,9岁.因“左眼被拳头打伤12天”于2016-11-29入院.患者12天前左眼被拳头打伤,伤后即感觉左眼胀痛,视物重影,无畏光、流泪、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于外院就诊并行眼部CT检查,诊断为“眶壁骨折(左)”,未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门诊医生检查后以“眶壁骨折(左)”收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眶病与眼整形科.眼部查体: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压:右眼:20 mmHg,左眼:18mmHg.右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外上斜位,眼球转动受限,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房水清,虹膜纹理清晰,瞳孔正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眼底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视网膜血管走行大致正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射清.眼球突出度(Hertel):右眼:16 mm,左眼16 mm,眶距:100mm.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示右眼未见异常,左眼潜伏期未见延迟,振幅较右眼降低.视野检查未见异常.复象检查示左眼上斜肌功能障碍.仔细阅读患者眼眶CT:左眼眶内、上壁夹角处线性骨折,软组织嵌顿,筛窦内软组织影,双侧上颌窦炎症(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晶状体切除联合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的长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眼经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观察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53例(77眼),所有患眼均接受一期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经巩膜缝线固定IOL植入术.对术后最终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术眼出现的主要并发症进行系统性的临床观察.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77例接受一期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经巩膜缝线固定IOL植入术的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眼,术后随访时间为(38±26)个月,最短12个月,最长130个月.术前BCVA(LogMAR)为0.84±0.55,术后为0.26±0.43,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t=8.55,P<0.001).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1眼(1.3%)术中视网膜脱离,2眼(2.6%)术后早期前房积血,2眼(2.6%)术后早期切口玻璃体嵌顿.术后远期并发症包括:6眼(7.8%)视网膜脱离,发生于术后(22±12)个月,1眼(1%)IOL移位或脱位,发生于术后5年.术后不良主诉包括:32例(60.4%)术后随访时主诉干眼症状,6例(11.3%)主诉眩光现象.结论: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经巩膜缝线固定IOL植入术可以显著提高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视力.远期随访中,视网膜脱离及IOL脱位是尤其需要警惕的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IOL睫状沟植入联合IOL光学部周边后囊孔嵌顿术对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外伤性白内障摘出术后不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临床疗效,寻找更优的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60眼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1~14岁,平均(5.99±2.80)岁.60例患儿均在全身麻痹下行手术治疗,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均行外伤性白内障摘出+IOL植入+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根据后囊膜损伤情况将患者分为2个组,联合手术组患者30例30眼行IOL睫状沟植入联合IOL光学部周边后囊孔嵌顿手术,单纯手术组患者30例30眼行单纯IOL睫状沟植入手术,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3±1.2)个月.对比分析2个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轴区混浊程度、IOL偏斜度、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联合手术组和单纯手术组术后不同BCVA患眼比例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手术组:x2=7.548,P<0.05;单纯手术组:x2=5.579,P<0.05).2个组患儿中央视轴区不同分级混浊患眼数量及不同BCVA患眼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2,P>0.05).联合手术组中IOL偏斜度较大患眼数量少于单纯手术组,术后不同IOL偏斜度患眼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58,P<0.05).联合手术组中并发症患眼数量少于单纯手术组,2个组不同并发症患眼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00,P<0.05).2个组不同手术操作时间患眼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8,P>0.05).结论 IOL睫状沟植入联合IOL光学部周边后囊孔嵌顿术对于治疗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更为有效,并发症少,IOL偏斜度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眼外伤后交感性眼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患儿男,10岁,因右眼外伤后眼红、痛伴视物模糊半月,加重5 d,于2017年10 月9 日入院.患儿及其家属无法准确表述受伤时间及受伤经过,且未予重视,5 d后右眼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右眼陈旧性角巩膜穿孔伤.患儿既往体健,入院专科检查:视力右眼0.15,左眼0.8,右眼结膜混合充血,7点位角膜缘葡萄膜嵌顿,表面机化膜覆盖,角膜略水肿,KP(-),房水闪光(++),瞳孔不圆,对光应迟钝,晶状体轻度浑浊,玻璃体及眼底朦胧欠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