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类典型生态破坏案件环境损害评估过程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国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同时,全国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司法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等在判罚生态环境损害案件时,面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实物量化、价值量化等难以确定的专业性问题,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不同阶段的差异性难以区分.研究按照损害程度对森林纵火和盗伐林木、违法建设和非法占地、非法采矿三类生态破坏案件进行分类讨论,统计分析了三类生态破坏案件的关键要素指标,阐明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三类案件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线选取对象上,三类案件可能涉及植被、土壤、地下水等指标的一种或多种;森林纵火和盗伐林木、违法建设和占地、非法采矿三类案件在植被破坏和土壤破坏两方面破坏程度都表现出逐渐加重的趋势,水平方向的损害范围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纵向从土壤表层向深层土壤破坏逐渐加深,恢复难度逐渐加大;在生态恢复工程选择上,除生态恢复外还需根据破坏程度额外考虑对地表建筑物或压占物清除或矿坑的回填及复垦;永久性损害或基本恢复不可实施时也可考虑其他替代性恢复方案,如认购"碳汇"等新手段.研究可为提高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祁连山东部地区不同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研究对比祁连山东部地区典型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变化规律及差异,以期为区域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云杉纯林、白桦纯林、云杉白桦混交林、云杉青杨混交林、白桦青杨混交林和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测、称量、室内浸泡等方法对林地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效应进行测定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选取林冠截留率、未分解层厚度、饱和导水率和土壤蓄水能力等8个指标,并采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林地水源涵养能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东部地区6种典型林分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都受到林分类型的影响.(1)不同林分类型林冠层植被截留能力表现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阔叶纯林;(2)枯落物的厚度和储量变化趋势一致,云杉纯林(针叶纯林)表现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其他林分类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阔叶纯林)均表现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3)土壤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整体上表现为混交林大于纯林,且针阔混交林更优.(4)6种典型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云杉白桦混交林(0.746)>白桦落叶松混交林(0.547)>云杉青杨混交林(0.504)>白桦青杨混交林(0.480)>白桦纯林(0.467)>云杉纯林(0.244).综合来看,针阔混交林可以作为区域林分结构调整和营造新林的目标林分类型,特别是云杉白桦混交林和白桦落叶松混交林,同时,在新造林时,应避免直接营造云杉纯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对降雨再分配变化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降雨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植被群落结构间存在的差异使其对凋落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黄土区油松人工纯林、刺槐人工纯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山杨-辽东栎天然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特征、凋落物储量、土壤有机碳(SOC)、总氮(STN)、总磷(STP)含量随林型的变化,分析了不同降雨分配特征对凋落物、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林分类型间降雨再分配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油松林、刺槐林、油松刺槐林、次生林累计穿透雨率分别为86.43%、85.37%、71.68%、64.77%,树干径流率为1.0%、1.6%、1.3%、3.2%,树冠截流率为12.48%、13.01%、27.00%、31.93%.(2)不同林分类型SOC、STN、STP以及凋落物养分释放效率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天然次生林养分含量整体上高于人工林.(3)4种林分类型中,刺槐林的土壤C∶N最低,其它3种林分的土壤C∶N无显著差异;天然次生林的土壤N∶P和C∶P最高,油松林和刺槐林的土壤N:P无显著差异.(4)穿透雨和林冠截流的变化能够影响土壤N、P组分和凋落物C、N、P元素释放率,但对土壤C组分影响较小.综上所述,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降雨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凋落物养分归还.天然次生林对改变降雨分配特征和土壤养分特征的潜力更大,自然恢复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山西省野生酸枣分布区划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山西省酸枣的分布区划,助力山西省酸枣产业的发展.方法 基于山西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所获酸枣样点经纬度等信息和中药资源空间信息网格数据库环境因子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最大熵(MaxEnt)模型筛选出影响山西省酸枣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进行分析.结果 影响酸枣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植被类型、最冷月最低温、11月份降水量、10月份降水量、海拔、坡度.从ArcGIS重分类的适生度栅格数据得出酸枣在山西省的高适生区面积约为0.73×104 km2,中适生区面积约为1.41×104 km2,低适生区面积约为4.33×104 km2,同时发现酸枣中、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中南部.结论 本研究得出酸枣最适生长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可为山西省酸枣资源开发利用和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随机森林模型的区域景观游憩服务潜在供应评估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游憩服务(RS)是自然对人类的贡献(NCP)之一,也是区域尺度下主要的人类需求,由于其具有无形、主观、非物质等特点,量化RS—直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既往研究的评估方法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认知,缺乏通用性,并多为对各类土地类型或植被的RS潜在供应能力进行"一刀切"式直接赋值,鲜有考虑地域特征.研究旨在探究景观特征及其要素如何影响RS供给,从而提出一种因地制宜的RS潜在供应量客观评估方法.以"亚热带湿润淮阳低山景观区"为例,首先将风景资源点分为5类,利用核密度分析量化各类RS实际供应;然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类评估景观特征的RS贡献度;再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对景观特征要素与RS潜在供应能力进行关联量化分析;最后测算出各景观类型的RS潜在供应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景观特征的RS贡献度具有差异,不同景观特征要素具备不同的RS潜在供应能力;(2)景观特征的RS贡献度和景观特征要素的RS潜在供应能力在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具有空间分异特征,应当因地制宜进行评估;(3)景观特征的贡献度和景观特征要素的RS潜在供应能力取决于RS的类型,在评估RS潜在供应量时,应对RS进行分类探讨;(4)由于景观类型是景观特征要素的聚类簇,基于景观类型测算RS潜在供应量可以反映出若干景观特征要素RS潜在供应能力的协同性.强调了景观特征及其要素在RS评估方面的关键作用,所提出的量化方法突破了主观性的局限,具有客观优势,最终可为全域旅游规划和风景资源点建设选址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西藏横断山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横断山脉北部生物多样性丰富,最近10多年,有许多关于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考察报道.考察队于2023年6-8月在横断山北部开展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结构调查,获得了不少新的考察成果.[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对植物进行采集和拍照,制作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报道采自西藏横断山北缘昌都察雅地区的8个西藏新记录种.分别为矮麻黄(Ephedra minuta Florin)、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炉霍杜鹃(Rho-dodendron luhuoense H.P.Yang)、长柱直枝杜鹃(R.orthocladum var.longistylum Philipson et M.N.Philip-son)、千里香杜鹃(R.thymifolium Maxim.)、南方雪层杜鹃(R.nivale Hook.f.subsp.australe Philipson et M.N.Philipson)、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细穗藜[Chenopodiastrum gracilispicum(H.W.Kung)Uo-tila].[结论]新分布植物的发现对于补充西藏横断山区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凭证标本保存于宜宾学院植物标本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森林结构复杂度对单木分割精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单木分割对于森林资源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结构复杂度的森林单木分割算法的选择以及分割参数的选取对分割精度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山东田横岛为研究区,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与激光雷达数据,首先提取海岛森林典型植被二维与三维特征,然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不同树种的树木进行分类,最后基于分类后的点云数据,选取不同结构复杂度的森林样地,对比分析聚类算法、层堆叠算法、分水岭算法在不同复杂度林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算法结合单木二维、三维特征可有效对混交林树木进行分类,模型总体的精度为 94.51%,Kappa系数为 0.9038;(2)聚类算法对结构简单的林区具有更高的分割精度(F=96.41),但依赖于分割参数的选取;面对复杂单木集群,分水岭算法总体得分波动最小(ΔF=14.56),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3)混交林预先进行树种分类可有效改善单木分割环境,相比于直接进行单木分割,聚类算法、层堆叠算法、分水岭算法的分割精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ΔF1=10.06,ΔF2=9.51,ΔF3=12.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柴达木盆地植物群落样方数据集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高原型巨大封闭盆地,植被以荒漠为主,兼具沼泽湿地、盐生草甸和山地草原等.为更精细地展示柴达木盆地地区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分布格局,该研究利用2022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及2014年青藏高原资料匮乏区综合科学考察的野外数据,共157个样地,458个样方,整合为柴达木盆地植物群落样方数据集.通过数据的整理与汇编,共得到185条物种信息,其中物种数最多的科依次为菊科(39种)、禾本科(33种)、豆科(17种)、苋科(16种)及十字花科(10种),包含物种数最多的属依次为针茅属(Stipa)、蒿属(Artemisia)、黄耆属(Astragalus)、棘豆属(Oxytropis)和风毛菊属(Saussurea)等.植物生活型组成以草本居多,占78.37%;区系地理成分以亚洲中部种占优势,占41.62%.基于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157个样地可以归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40个群系.该数据集可为深入研究柴达木盆地植被特征、《中国植被志》编研、青藏高原及全国植被图绘制提供最原始的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芦芽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构建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6
原生动物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和还原者的双重角色,担负着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健康以及能量流动枢纽等重要功能.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特征及其构建过程,对认识各类生态系统中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芦芽山森林、灌丛、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原生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构建机制.结果表明:芦芽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分属于9界、23门、58纲、117目、215科、335属和1,979个可操作性分类单元.芦芽山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α多样性在森林与草地、灌丛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植被类型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具有差异.冗余分析结果发现,土壤总磷和含水量是决定不同植被类型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零模型结果表明,芦芽山3种植被类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构建过程均以随机性过程占主导.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显示,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复杂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草地、灌丛和森林.研究结果揭示了影响芦芽山森林、草地和灌丛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在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初步探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复杂性及其构建机制,为深入了解土壤各营养级生物类群落的相互关系及其构建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北方城市绿地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削减作用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尽管城市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但由于实践中缺乏统一的绿地分类系统,很难从优化绿地植被结构的角度出发调节城市空气质量.因此,为了探究北方城市不同绿地削减大气颗粒物浓度效果的差异,构建了一套融入植被结构因子和物种组成的绿地分类系统,基于该分类系统,在北京、西安、宝鸡选取了 5类共同常见的植被结构绿地类型,通过卫星图像判读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不同本底环境、植被结构、植物多样性、气象因子和时间因子对大气颗粒物浓度(PM2.5与PM10)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绿地率对大气颗粒物浓度造成显著影响,绿地率越高的本底环境内颗粒物浓度越低,即多绿本底<灰绿参半本底<灰色本底;(2)植被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水平显著影响绿地的滞尘能力,北方城市中半开敞绿地的滞尘能力最好,其次为半闭合绿地与闭合绿地,开敞绿地滞尘能力最弱,植物多样性的增加将导致绿地内颗粒物浓度增加;(3)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受气象因素的显著影响,随温度和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随湿度的增大而增大;(4)北方城市绿地大气颗粒物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一年内大气颗粒物浓度在夏季最低,冬季最高;一天之内颗粒物浓度在8:00-10:00最低.上述研究结果以期为今后不同本底环境下以削减大气颗粒物浓度为导向的北方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