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军某水面舰艇部队女性舰员生殖健康状况及相关知识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女性舰员生殖健康状况及生殖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有针对性开展医疗专科保障及科普宣教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4月便利选取53名海军某水面舰艇部队女性舰员,采用自制的生殖健康状况问卷(包括一般资料、生殖系统疾病及症状、生殖健康素养及生殖健康科普需求)进行调查。结果:53名女性舰员中,月经不调、痛经、尿路感染和生殖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37.3%、34.0%、11.3%和9.4%;部分女性舰员对于一些重要的女性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了解,目前舰艇上的生活卫生条件和医疗保障服务尚未能完全满足女性舰员的需求,全体女性舰员都认同生殖系统疾病对于女性身体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同时积极要求在部队开展与女性健康密切相关的常见生殖系统疾病和症状知识的科普宣教。结论:女性舰员群体中,生殖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应得到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殖健康科普宣传工作,同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的全流程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全流程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9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生育力保存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全流程管理。生育力保存患者管理要点包括初诊决策支持、就诊专人接待、保护隐私,检查全程陪同,促排卵阶段人性化管理,预防感染,心理评估及疏导,提供专业的健康教育等。结果:经过全流程精心治疗和护理,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生育力保存,且均未发生感染、取卵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为生育力保存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情况,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对提高产后避孕落实率和生殖健康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对提高产后避孕落实率和生殖健康的作用。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分娩的产妇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避孕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避孕知识、产后避孕落实率以及生殖健康情况。结论:干预后观察组避孕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产后避孕落实率高于对照组,生殖健康问题子宫穿孔、生殖系统感染、宫腔粘连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互联网+"317护"手机APP信息化平台宣教干预可显著提升产妇产后避孕知识掌握度,提高产妇产后避孕落实率,对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与死亡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与全因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06—2020年期间开滦队列中首次诊断为恶性肿瘤且基线无ASCVD病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 079例,利用患者确诊恶性肿瘤后最近一次健康体检的数据,根据患者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达标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危险因素达标≤1项(407例)、达标任意2项(865例)、达标≥3项(807例)。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达标数量与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的关系。结果:2 07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为(60.4±10.4)岁,男性占71.2%(1 480例),随访时间[ M( Q1, Q3)]为2.95(1.38,5.12)年。随访期内共出现600例全因死亡,63例ASCVD相关死亡,314例肿瘤相关死亡事件。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食盐摄入、体育锻炼、体质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和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以及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后,与危险因素达标≤1项的患者相比,达标数量≥3项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ASCVD死亡风险、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均降低, HR(95% CI)值分别为0.68(0.54~0.86)、0.35(0.16~0.77)、0.60(0.43~0.82),均 P<0.05。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达标数量增加,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均呈现下降趋势(均 P趋势<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60岁、男性、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危险因素达标数量与ASCVD死亡、肿瘤相关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相关(均 P<0.05)。 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数量越多,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ASCVD相关死亡以及肿瘤相关死亡结局的改善越好,且老年、男性、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改善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云南省暗娼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暗娼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 trachomatis,CT)和淋球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 NG)感染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2021年1—6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暗娼人群共2 627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采集尿液样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云南省暗娼人群的CT感染率为14.4%(379/2 627),NG感染率为3.6%(94/2 627),CT和NG混合感染率为2.2%(59/2 6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滇东南地区( OR=3.225,95% CI:1.946~5.345)、≤25岁( OR=2.411,95% CI:1.579~3.681)、在本地工作1~<6个月( OR=1.658, 95% CI:1.216~2.261)、最近一年被诊断出性病( OR=7.558, 95% CI:4.017~14.221)是暗娼CT感染危险因素;滇东南地区( OR=3.219,95% CI:1.232~8.411)、少数民族( OR=1.982,95% CI:1.238~3.172),以及在本地工作<1个月( OR=1.945,95% CI:1.060~3.571)是暗娼NG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云南省暗娼人群CT和NG感染率较高,滇东南地区、年龄≤25岁的本地工作人员易感染CT,而滇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易感染NG。应对暗娼人群持续进行健康教育并增加干预频次,避免重复感染带来不良的健康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甘肃省汉、回、藏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甘肃省汉族、回族、藏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7290例40~5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以问卷方式调查人口学特征、婚育月经史,并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进行评估。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为(47.43±3.99)岁,其中回族女性最早,为(47.08±4.29)岁;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地,三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 P=0.005);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回族为58.85%(246/418),藏族为44.16%(136/308),汉族为41.06%(2695/6564),三个民族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相关症状汉族轻度人员占比最多,回族、藏族中度人员占比最多,三个民族之间轻度和重度的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事重体力劳动是三个民族女性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共同的危险因素。 结论:促进和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改变落后生活劳作模式,加大教育及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强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针对各民族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逐项改善,将有助于围绝经期综合征预防和诊治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各民族女性健康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院-校联动式的生殖健康与婚恋课程的构建与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院-校联动式的生殖健康与婚恋课程的构建及对大学生婚恋与生育观念的影响.方法 于2022年2月至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高校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实际需求及政策导向,采用院-校联动模式开展生殖健康与婚恋课程教育干预,分析其对高校生生殖健康知信行及对自身婚恋与生育计划的影响,探讨课程改革优化方向.结果 干预后,93.33%的大学生综合成绩达到优良水平,84.00%具备了生殖健康素养,其婚恋与生殖意愿更加贴合我国的婚育政策倡议,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较满意.结论 院-校联动式的生殖健康与婚恋课程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对生殖健康与自身婚恋的认知及对相关婚育政策的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绝经对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北京市社区女性队列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绝经分期、年龄等相关因素对北京市社区女性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基于社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北京协和医院中年女性卵巢衰老队列”中完成2次及以上抑郁焦虑症状评价、已绝经、未使用激素治疗、35~64岁之间的受试者纳入本研究的资料分析。主要结局变量为受试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通过医院抑郁焦虑量表进行评价。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结果:经由2006至2014年的随访,最终纳入430例受试者、2 533次随访资料。在生殖衰老分期的各分期阶段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高于焦虑症状;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与生育期晚期[分别为14.5%(19/131)和3.1%(4/131)]相比,在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均升高,+1c期最高[分别为20.6%(155/751)和8.8%(66/75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本研究未发现绝经分期与抑郁焦虑症状有统计学相关性( P均>0.05)。抑郁症状发生率在≥60~<65岁年龄段最高[20.8%(74/355)],焦虑症状发生率在≥50~<55岁年龄段达到最高[8.2%(62/754)],但年龄与抑郁焦虑症状也无关( 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指数高、低教育水平、健康状态差是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健康情况差、失眠、早醒是焦虑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1)。 结论:抑郁和焦虑症状在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比生育期晚期更常见,其中抑郁症状比焦虑症状更普遍。有必要对围绝经期女性筛查和评估抑郁焦虑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不良结局及预防措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它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性活跃人群、男男性行为人群和性工作者是高危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会导致不孕不育、盆腔炎、尿道炎、早产和死产等不良结局,早发现和早治疗是预防不良结局发生的关键。本文就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不良结局和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循环改进健康教育对人工流产患者术后生殖保健及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对进行人工流产的患者使用循环改进健康教育是否可以改善其创伤后恢复状况及生殖保健结局.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人工流产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72)和对照组(n=7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接受PDCA循环改进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评分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重复流产率及术后备孕成功率,分析循环改进健康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结果 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PTGI量表中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精神变化和对生活的欣赏四个维度评分及总分,以及术后6个月长效可逆避孕措施使用率增高(P<0.05),术后辅助生殖就诊率增高(95.24%vs 72.73%,x2=7.990,P=0.005),新发不孕症率降低(50.00%vs 84.38%,x2=9.268,P=0.002).结论 PDCA 循环改进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人工流产患者生殖保健意识、改善创伤后成长,减少不孕不育的发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