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不孕症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女性不孕症及生育力影响因素.方法 对 2021 年 7 月至 2023 年 6 月到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 776 例符合纳入条件的不孕女性进行一般情况、既往病史、辅助检查结果等相关数据采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不孕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女性不孕症患病率较高年龄段集中在 26~35 岁,病因复杂、相互影响,其中输卵管因素、排卵障碍、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为主要原因,分别占不孕患者的 48.32%、19.20%、10.57%,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孕患者上述3 类病因占比P值分别为<0.001,<0.001,0.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年龄(95%CI:1.14~1.21)、孕前体质指数(95%CI:0.74~10.83,1.28~2.30)、吸烟史(95%CI:1.27~17.66)、月经紊乱(95%CI:3.52~8.68)、人工流产史(95%CI:1.08~2.19,5.52~15.22)、泌尿/生殖道感染史(95%CI:3.74~6.42)和宫腹腔手术史(95%CI:3.99~7.40)是女性生育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女性不孕的首要影响原因是输卵管阻塞,其与不洁性生活史、流产及盆腔手术操作等有关;次要原因包括排卵障碍,其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生育延迟等有关.结论 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输卵管因素、排卵障碍及卵巢储备功能低下,同时,年龄、孕前体质指数、居住地、吸烟史、月经周期、人工流产次数、泌尿生殖道感染史、宫腹腔手术史和全身疾病史均是生育力的影响因素,需针对病因及影响因素,积极预防、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本刊对论文中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1998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本刊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要求在论文中说明以下事项:(1)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2)遗传背景或其来源;(3)微生物检测状况;(4)性别、年龄、体重;(5)质量等级及合格证书编号;(6)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7)健康状况;(8)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孕激素给药方式对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冻胚移植后妊娠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子宫内膜的冷冻胚胎移植(FET)周期中不同孕激素给药方式对妊娠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第1周期冷冻单囊胚移植并使用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患者3 357例,根据孕激素给药方式分为肌内注射黄体酮组(IMP组)749例、口服地屈孕酮联合阴道微粒化黄体酮胶囊组(DYD-VPC组)2 249例及口服地屈孕酮联合阴道黄体酮凝胶组(DYD-VPG组)359例.比较三组基本临床特征、孕产期并发症及妊娠分娩结局的差异.结果 三组年龄、BMI、不孕年限、未生育、患有原发性不孕症、窦卵泡数、获卵数、FET前子宫内膜厚度、PCOS患者比例、剖宫产史、移植胚胎发育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三组活产率、生化妊娠率、生化妊娠流产率、临床妊娠丢失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MP组剖宫产率高于DYD-VPC组和DYD-VPG组(83.42%vs 76.88%vs 73.41%,P<0.05).三组妊娠期和新生儿并发症如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肌内注射黄体酮与剖宫产风险增加相关.结论 在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子宫内膜的冻胚移植周期中,口服地屈孕酮联合阴道用黄体酮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与肌内注射黄体酮相同,但剖宫产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残角子宫妊娠1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残角子宫妊娠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及手术治疗后生育力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12例残角子宫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所有残角子宫妊娠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及手术后妊娠情况。结果:12例残角子宫妊娠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29岁(范围:24~37岁);8例残角子宫妊娠发生于Ⅰ型残角子宫,4例残角子宫发生于Ⅱ型残角子宫;其中5例术前超声检查误诊。所有患者均行残角子宫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9例患者有妊娠需求,5例成功受孕。5例再次妊娠者中,3例自然妊娠,2例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成功妊娠;4例剖宫产术活产分娩,1例孕早期自然流产;均未发生子宫破裂或异位妊娠。结论:残角子宫妊娠患者可通过超声检查进行早期诊断,但超声检查存在一定的误诊率,临床医师需根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并决策,一旦确诊积极手术治疗,必要时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探查。对手术后不孕的患者可积极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并警惕子宫破裂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较为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E-cervix宫颈弹性分析技术评价非孕期正常宫颈机能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运用E-cervix宫颈弹性分析技术分析非孕期正常宫颈机能,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11月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行阴道超声检查的213例孕前体检女性为研究对象,以宫颈正中矢状切面为初始切面,启动E-cervix技术软件包,自动获取弹性对比指数(ECI)、硬度比值(HR)、宫颈内口应变率(IOS)、宫颈外口应变率(EOS)、宫颈内外口应变比值(IOS/EOS)、宫颈长度(CL)六组参数,比较不同年龄、月经周期、BMI指数、生育史、分娩方式与各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各弹性参数与年龄无相关性( P>0.05),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各弹性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宫颈组织各弹性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体重过轻、正常、超重者各弹性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L与BMI呈正相关( r=0.225, P<0.05),其余参数与BMI无相关性( P>0.05);无生育史者与有生育史者各弹性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剖宫产女性的CL[(34.22±4.96)mm]高于顺产女性[(29.03±4.1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E-cervix技术获得宫颈弹性参数基本不受年龄、BMI指数、月经期、生育史、分娩方式的影响,可用于定量评价宫颈机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8~45岁已婚HIV感染者生育安全认知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18~45岁已婚HIV感染者生育安全认知现状,为艾滋病感染家庭生育安全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重庆市6个区和四川省自贡市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接受随访的18~45岁已婚HI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史、生育意愿、生育安全认知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Poisson回归分析研究对象生育安全认知的相关因素。结果:266名研究对象中,女性占58.3%(155/266),有生育意愿的HIV感染者占48.9%(130/266)。研究对象的生育安全知识知晓率为59.4%(158/266),生育安全知识知晓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生育安全知识知晓率是男性的2.14(95% CI:1.25~3.66)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生育安全知识知晓率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88(95% CI:1.08~3.27)倍;有生育意愿者生育安全知识知晓率是无生育意愿的1.88(95% CI:1.10~3.22)倍,接受过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者生育安全知识知晓率是未接受过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的9.06(95% CI:2.46~33.32)倍。生育安全措施知晓率为5.3%(14/266),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育安全措施知晓率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8~45岁已婚HIV感染者生育安全认知水平较低,存在家庭内夫妻间和母婴传播HIV的风险,应加强针对性生育安全健康教育和干预,从而降低因生育造成的HIV家庭内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6至2020年我国口腔医师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016至2020年我国口腔医师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进一步优化口腔医师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分别收集2016、2018和2020年国内及国际上相关口腔医师资源的数据资料以及相关各省份人口、地区面积等数据资料,运用卫生资源集聚度(health resources agglomeration degree,HRAD)和人口集聚度(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degree,PAD)等数值分析相关的数据。结果:2010至2019年国际范围内我国每万人口口腔医师数排第46位,国内口腔医师卫生资源数量呈上升趋势,性别分布较均衡,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5~44岁;专业技术层面中初级所占的比例可达全体人员的79.5%~83.0%。按地理面积和人口密度算出的口腔执业(助理)医师HRAD与PAD比值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省份的HRAD与PAD比值均大于1,中部和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该比值均小于1,东部地区配置过剩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足。结论:我国口腔医师资源配置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国家层面要继续培养优质口腔医学人才,加大对基层和偏远地区的扶植力度;全面提高在职在岗人员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推动和规范口腔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口腔健康人才的合理流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妊娠间隔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间隔(IPI)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14个省区市共21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2011—2018年间两次妊娠均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经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重、IPI、既往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资料。根据不同IPI分为4组:<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根据WHO的推荐,以24~59个月组作为参照,比较各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一步根据年龄、妊娠期糖尿病(GDM)史、巨大儿分娩史和早产史进行分层分析,探讨不同特征经产妇中IPI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经产妇8 026例,其中<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别为423、623、5 512和1 468例。(1)<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的妊娠年龄、本次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剖宫产史比例、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均逐渐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经产妇相比,≥60个月组经产妇的早产、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 OR=1.42, 95% CI为1.07~1.88, P=0.015)、46%( OR=1.46, 95% CI为1.13~1.88, P=0.004)和64%( OR=1.64, 95% CI为1.13~2.38, P=0.009),其他组均未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 P均>0.05)。(3)根据妊娠年龄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高龄经产妇≥60个月组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OR=2.87, 95% CI为1.41~5.83, P=0.004);非高龄经产妇<18个月组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OR=1.59, 95% CI为1.04~2.43, P=0.032),≥60个月组胎膜早破( OR=1.58, 95% CI为1.18~2.13, P=0.002)和早产( OR=1.52, 95% CI为1.07~2.17, P=0.02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根据有无GDM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GDM史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 OR=5.34, 95% CI为1.45~19.70, P=0.012),无GDM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4, 95% CI为1.10~1.90, P=0.009)。根据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剖宫产术分娩的比例显著增加( OR=4.11, 95% CI为1.18~14.27, P=0.026),无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6, 95% CI为1.12~1.89, P=0.005)。根据有无早产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无早产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OR=1.47, 95% CI为1.13~1.92, P=0.004)。 结论:IPI≥60个月或<18个月均会造成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应通过对育龄期妇女孕前咨询和产后保健的健康教育,指导育龄期妇女再次妊娠时保持适宜的IPI,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视全面营养管理,提升女性生殖健康水平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数不断降低。促进生育需多方面努力,除改善育儿大环境、促进生育意愿外,提升生育力、保护女性生殖健康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对女性妇科年龄、生育力、妊娠安全及子代生殖健康均有不良影响。目前公众对于营养和生殖健康的认识较为有限,营养失衡问题普遍存在,由此衍生出许多生殖损害。为此,应充分重视全生命周期全面均衡营养的健康生活方式:(1)从儿童保健开始即需重视营养管理,减少营养不良、过剩和各类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带来的风险;(2)备孕期重视重要营养素补充,保证适宜营养状况,降低生育风险;(3)妊娠期进行科学体重管理,注重均衡膳食,纠正营养素摄入不足/过量、膳食摄入比例不均衡等问题。通过不懈努力,制定个性化精准营养方案,以减少生殖损害,全面提升女性生殖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雌激素受体在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婚育因素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在中国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婚育因素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女性原发性ESCC患者11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ESCC组织中ERα、ERβ蛋白表达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ERα、ERβ表达与患者婚育因素(经期状态、初潮年龄、初次生育年龄、妊娠次数)及临床病理特征(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的关系;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ERα、ERβ蛋白在女性E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7.3%(41/110)、64.5%(71/110)。ERβ表达与肿瘤部位( χ2=6.999, P=0.030)、肿瘤分期( χ2=11.097, P<0.01)和妊娠次数( χ2=6.304, P=0.012)有关。妊娠次数>3次( HR=2.553,95% CI 1.051~6.203, P=0.039)、ERβ阳性( HR=2.580,95% CI 1.966~3.386, P<0.01)是患者生存独立保护因素;ERα阳性( HR=0.530,95% CI 0.384~0.739, P<0.01)、淋巴结转移( HR=0.663,95% CI 0.512~0.858, P=0.002)是患者生存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ERα和ERβ表达可预测女性ESCC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