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例分析及治疗建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不良后果严重,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体,通过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为临床治疗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对北京医院4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的危险因素、治疗方案、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结果:病例存在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抗生素治疗、长期住院、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抗菌药物治疗是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重要危险因素.4个案例属于艰难梭菌轻中度至重度感染,口服万古霉素进行治疗后好转.病例存在用药疗程不足、未及时停用止泻药及质子泵抑制剂等问题.结论:以往甲硝唑是轻度至中度艰难梭菌的首选药物,现已被万古霉素取代.由于万古霉素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粪便中浓度高,可口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治疗标准疗程应为10~14 d或抗生素治疗结束后1周.同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止泻剂及不必要的质子泵抑制剂,尽量使用风险较低的抗生素,减少患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文献病例的甲硝唑致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截至2019年9月收录的文献,收集文献中甲硝唑与急性胰腺炎因果关系明确、临床资料相对完整的病例,并提取患者以下信息:国籍、性别、年龄、原发病、合并疾病、甲硝唑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急性胰腺炎发生情况(发生时间、症状、主要实验室和胰腺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处理及转归。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患者12例,美国8例,希腊、法国、爱尔兰和土耳其各1例;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22~63岁;原发病为阴道炎者5例,为克罗恩病、吸入性肺炎、溃疡性结肠炎、伪膜结肠炎、牙周脓肿、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艰难梭菌结肠炎、艰难梭菌结肠炎者各1例;有消化性溃疡既往史者1例。12例患者共发生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24例次(发生1、2、3、4次者分别为4、5、2、1例),口服用药23例次,静脉用药1例次;单用甲硝唑16例次,联用其他药物8例次。12例患者首次应用甲硝唑至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时间为(3.9±2.8)d,其中8例患者再次应用甲硝唑至再次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时间为(3.0±2.5)d,范围均为12 h~8 d。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其他药物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类似。12例患者出现的24例次急性胰腺炎中,临床表现为腹痛者24例次,恶心21例次,呕吐20例次。诊断急性胰腺炎后均停用甲硝唑,17例次有治疗措施描述,其中11例次给予禁食、镇痛、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停用甲硝唑后2~22 d,12例患者急性胰腺炎均痊愈。结论: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多发生在用药8 d内,主要症状为腹痛,可出现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一般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项中国幽门螺杆菌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耐药在中国是一个愈发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 H. pylori感染的治疗。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需要根据当地或个体的抗生素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数据以指导个体化的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CCHpMM)郜恒骏教授团队牵头进行了这项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调查中国 H. pylori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研究从中国5个地区(9个CCHpMM分中心)的 H. pylori感染者的胃活检样本中分离培养 H. pylori菌株进行抗生素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检测,并评价了两者的一致性。该研究成功分离和培养了4 242株 H. pylori,成功率为84.43%。耐药表型结果显示 H. pylori对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的原发和继发耐药率分别为37.00%和76.93%、34.21%和61.58%、2.20%和6.12%、1.61%和3.11%、1.18%和3.31%、87.87%和93.48%。甲硝唑/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的双重耐药率分别为43.6%、38.4%和26.1%。 H. pylori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基因型主要是23S rRNA第2 143和2 143位碱基、gyrA基因第87和91位氨基酸的突变,与耐药表型的Kappa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0和0.78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牙龈卟啉单胞菌持留菌通过上调叉头盒转录因子1信号通路诱发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Pg)持留菌(Ps)对巨噬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g(ATCC 33277)悬浮培养和生物膜培养至对数末期(72 h)后,不使用药物处理以及使用高浓度甲硝唑(100 mg/L)和(或)阿莫西林(100 mg/L)处理不同时间,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甲硝唑组、阿莫西林组、甲硝唑+阿莫西林组,采用血平板计数法检测Ps生成数量,细菌活死染色检测Ps的生存状态;使用Pg和甲硝唑处理的PgPs(M-PgPs)刺激巨噬细胞,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Pg组、M-PgPs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菌进入细胞内部的情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内炎症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通过RT-qPCR检测巨噬细胞叉头盒转录因子1(FOXO1)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利用共聚焦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测FOXO1在巨噬细胞内的分布情况。使用FOXO1抑制剂(Fi)和激活剂(Fa)处理巨噬细胞后,用Pg和M-PgPs刺激巨噬细胞,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Pg组、M-PgPs组、Fi组、Fi+Pg组、Fi+M-PgPs组、Fa组、Fa+Pg组和Fa+M-PgPs组,通过RT-qPCR和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内炎症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悬浮培养和生物膜中的Pg经过高浓度的甲硝唑和(或)阿莫西林处理后,均无法被完全杀灭,且存活的Ps可重新生长形成菌落;Pg和M-PgPs均可进入巨噬细胞内部且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量[Pg组分别为(2 392±188)、(162±29)、(5 558±661)、(789±155)μg/L;M-PgPs组分别为(2 415±420)、(155±3)、(5 732±782)、(821± 176)μg/L]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485±140)、(21±9)、(2 332±87)、(77±7)μg/L](均 P<0.01)。同时,Pg和M-PgPs均可促进巨噬细胞内FOXO1入核,巨噬细胞内FOXO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FOXO1、B细胞淋巴瘤6和Krüppel样转录因子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均 P<0.05)。另外,Fi+Pg组IL-1β、IL-6、IL-8和TNF-α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 081±168)、(70±8)、(1 976±544)、(420±47)μg/L]均显著低于Pg组[分别为(4 411±137)、(179±6)、(5 161±929)、(934±24)μg/L](均 P<0.05);Fi+M-PgPs组IL-1β、IL-6、IL-8和TNF-α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 032±237)、(74±10)、(1 861±614)、(405±32)μg/L]均显著低于M-PgPs组[分别为(4 342±314)、(164±17)、(4 438±1 374)、(957±25)μg/L](均 P<0.05)。相反,Fa+Pg组IL-1β、IL-6、IL-8和TNF-α蛋白表达量[分别为(8 198±1 825)、(431±28)、(8 919±650)、(2 186±301)μg/L]以及Fa+M-PgPs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8 159±2 627)、(475±26)、(8 995±653)、(2 255±387)μg/L]均显著高于Pg组和M-PgPs组(均 P<0.05)。 结论:PgPs对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表现出高度耐药性;M-PgPs通过上调FOXO1信号通路诱发巨噬细胞的免疫炎症反应,该作用与未经药物处理的Pg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菌性阴道病益生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细菌性阴道病(BV)是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BV的主要特征是阴道微生态失调,乳杆菌减少的同时厌氧菌大量增多。传统的BV治疗方法是使用甲硝唑等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过多使用不仅副作用多,且治愈后易复发,而大量研究表明,通过益生菌的干预有助于恢复正常阴道菌群,缓解BV症状,减少复发。本文荟萃了近年来益生菌制剂在针对BV治疗上的不同方案,为以后应用于临床提供一定的依据。经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益生菌可单独治疗BV,同时使用益生菌制剂和抗菌药物对BV的治疗效果更好,抗菌药物与益生菌联用比单独使用抗菌药物可显著降低BV的复发率,益生菌与其他物质如雌激素、乳铁蛋白或噬菌体联合也可治疗B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经验性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MeSH Terms])AND( "Cephalosporins*" [MeSH Terms])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SH Terms])、腹腔感染、继发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头孢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8年5月。纳入评价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对比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对照组患者给予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结局指标: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R 3.6.2软件随机贝叶斯模型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轨迹图法、密度图法、杠杆图法对模型收敛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8篇。18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6 792例,其中试验组3 402例,对照组3 390例。(2)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临床治愈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 OR)=0.46,0.61,95%可信区间( CI)为0.26~0.81,0.38~0.97, 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临床治愈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03,95% CI为0.59~1.80, P>0.05)。②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OR=0.84,0.41,95% CI为0.73~0.98,0.23~0.74, 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微生物清除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76,95% CI为0.27~1.80, P>0.05)。③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甲硝唑、替加环素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喹诺酮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OR=0.13,0.13,0.14,0.13,0.15,0.13,95% CI为0.03~0.50,0.02~0.98,0.02~0.75,0.02~0.59,0.02~0.78,0.02~0.57, P<0.05)。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OR=0.96,1.00,1.10,95% CI为0.52~1.60,0.31~3.50,0.49~2.30, P>0.05)。(3)疗效与安全性等级排名:①临床治愈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临床治愈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51.73%、35.72%、22.57%、31.37%、24.98%、32.82%、34.69%、29.05%、72.36%。②微生物清除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微生物清除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89.62%、77.01%、38.60%、20.94%、26.26%、26.39%、22.22%、20.19%、62.55%。③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96.21%、30.46%、21.09%、25.27%、27.26%、19.45%、31.69%。 结论:中、低危腹腔感染时,推荐经验性使用头孢菌素+甲硝唑替代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毒型艰难梭菌在炎症性肠病患儿中的感染率及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儿产毒型艰难梭菌的感染率及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30例IBD患儿及同医院健康体检的30名对照儿童的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检测其艰难梭菌毒素基因,并分析毒素基因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IBD组30例(UC组、CD组各15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阳性6例(UC 3例、CD 3例),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为20%。基因型为艰难梭菌毒素A(tcdA)+艰难梭菌毒素B(tcdB)-5例,tcdA+tcdB+1例;健康对照组30名,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1例,感染率为3%,基因型为tcdA+tcdB-。两组儿童均未检测到二元毒素基因。IBD组粪便标本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43, P=0.044)。UC组缓解期未检测出艰难梭菌毒素基因(0/1),轻度活动期中艰难梭菌毒素基因阳性1例(1/11),中度活动期阳性2例(2/3),不同疾病活动度之间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00, P=0.046)。6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阳性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及便血,复发型者有突然加重的特点;所有阳性标本均检测到tcdA,1例合并tcdB+者黏液脓血便表现更重;5例完善结肠镜检查,未发现黄白色隆起或伪膜斑等艰难梭菌肠炎特异性表现;3例有抗菌药物暴露史;6例均对甲硝唑抗艰难梭菌治疗敏感;随访3个月,6例患儿均病情平稳,未复发。 结论:IBD患儿较健康儿童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高。tcdA+tcdB+者临床表现更重。结肠镜检查无特异性表现。临床上应加强对IBD患儿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检测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锡地区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江苏省无锡地区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耐药性的影响,为后续DGR患儿抗HP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因腹痛、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于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且接受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HP检查的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DGR组(217例)和不伴DGR的对照组(1 252例),对其年龄、性别、HP感染率及腹痛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 469例患儿,中位年龄11(9,14)岁,男808例(55.0%),女661例(45.0%)。HP感染共检出322例(21.9%)。DGR组患儿中位年龄高于对照组[13(11,15)岁比11(8,14)岁, P<0.001];不同年龄段间DGR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年龄段DGR发病率增加( χ2=45.963, P<0.001)。DGR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及是否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DGR组患儿检出HP阳性47例(22.0%),对照组检出HP阳性275例(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P分离培养阳性并行菌株体外药敏试验256例,发现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及盐酸四环素的单一及联合耐药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龄儿童更易发生原发性DGR。DGR对HP的感染及耐药性没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00年以来国内和国外关于幽门螺杆菌耐药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为消化系统疾病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方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中、英文文献,时间跨度为2000年—2021年。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Citespace.6.1.R2软件中,对作者、国家和机构、关键词、被引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2 824篇,英文文献1 885篇。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为胡伏莲和Gisbert JP,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分别是北京大学第一医学院和美国贝勒医学院。中文文献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有克拉霉素、根除率、耐药性、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被引文献分析中,观察到马斯特里赫特共识报告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结论: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直观地阐述了关于幽门螺杆菌耐药性方面的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PINK1及 CFTR双基因变异致儿童遗传性胰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女,10岁3月,以"呕吐、腹痛2 d"入院。2 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非喷射状,为黄绿色胆汁,量中,伴腹痛,左上腹为主,家长自行予口服"庆大霉素、炎宁消炎片"等治疗1 d,经治疗腹痛稍减轻,但仍间断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急性胰腺炎、脾脏外缘、双肾周间隙、胃壁周围、双侧结肠旁沟渗出液,腹腔积液,脂肪肝",后住院治疗,入院后予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抗感染,奥美拉唑、生长抑素、腹腔穿刺引流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1 d后转诊至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以"急性胰腺炎"收住PICU。自发病以来,患儿无发热,无抽搐,无咳嗽、咳痰,无腹泻,禁食水中,小便稍减少。既往史: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及类似疾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