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例分析及治疗建议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不良后果严重,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体,通过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为临床治疗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对北京医院4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例的危险因素、治疗方案、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结果:病例存在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抗生素治疗、长期住院、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抗菌药物治疗是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重要危险因素.4个案例属于艰难梭菌轻中度至重度感染,口服万古霉素进行治疗后好转.病例存在用药疗程不足、未及时停用止泻药及质子泵抑制剂等问题.结论:以往甲硝唑是轻度至中度艰难梭菌的首选药物,现已被万古霉素取代.由于万古霉素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粪便中浓度高,可口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治疗标准疗程应为10~14 d或抗生素治疗结束后1周.同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止泻剂及不必要的质子泵抑制剂,尽量使用风险较低的抗生素,减少患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和诊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与继发性肠道菌群紊乱所致肠道碳水化合物和胆汁酸代谢降低及条件致病菌感染等机制相关,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和危重症住院患儿是高危人群。本文着重介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儿科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知和防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Ⅰ型糖原贮积病的消化道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Ⅰ型糖原贮积病(Ⅰ型GSD)的消化道特征,为临床多学科联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6月至12月收集经基因检测确诊为Ⅰ型GSD,年龄为0~18岁临床数据完整的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河北、浙江、江苏、陕西、安徽、黑龙江的儿童患者。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式。结果:总计回收52份问卷,符合纳入标准并有完整资料43例,其中Ⅰa型9例,Ⅰb型34例;男30例(69.8%),女13例(30.2%);年龄为1~18岁;家中兄弟姐妹同样确诊为Ⅰ型GSD 7例(16.3%),均为Ⅰb型。消化道表现为反复腹泻26例(60.5%),肛周病变(红斑、溃疡、脓肿)25例(58.1%),腹痛/腹胀24例(55.8%),恶心/呕吐22例(51.1%),黏液便/血便14例(32.6%);至少2个以上消化道症状者38例(88.0%);反复口腔炎及口腔溃疡者33例(76.7%)。血常规白细胞总数<4.0×10 9/L者24例(55.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 9/L者19例(44.2%),其中<0.5×10 9/L 10例(23.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者均为Ⅰb型GSD患儿。血小板(PLT)>300×10 9/L 30例(69.8%)。18例Ⅰb型GSD患儿行胃肠镜检查,诊断GSD相关性肠病16例。饮食添加生玉米淀粉39例(90.7%);麦芽糊精3例(6.9%);特殊医学配方19例(44.2%)。Ⅰb型GSD患儿因粒细胞低下及功能障碍需要反复应用抗生素20例,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例,其中11例诊断为GSD相关性肠病。 结论:儿童Ⅰ型GSD的消化道症状常见,尤以Ⅰb型GSD显著,此型患儿GSD相关性肠病发生率高,应用G-CSF不能避免肠病的发生,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饮食疗法是Ⅰ型GSD的一线治疗,多学科联合管理,有助于减少患儿的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ERAS)对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术后肠功能及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及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一科、甲状腺外科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性D2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是否为ERAS处理分为2组( n=40):ERAS组和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第1次排气及排便时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及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比例。收集术前、术后第1次、术后1、2周及1月的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的方法进行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种类的鉴定,比较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及益生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比例的变化。 结果:ERAS组肠鸣音出现时间、第1次排气及排便时间[(16.25±6.41)h、(23.95±6.02)h、(34.95±9.34)h)]显著小于传统处理组[(22.3±6.49)h、(28.45±7.12)h、(48.1±15.6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比例在传统处理组(3/40)比ERAS组(1/4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组和传统处理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比例(1/10, 3/40),ERAS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Chao1及shannon指数)及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所占比例,术前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0.05),术后第1次、第1周、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ERAS组较传统组均高( P<0.05);在术后各时间点,传统组下降较ERAS组明显,术后第1次降低值最大( 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益生菌比例逐渐回升,至术后1个月,两组均未恢复至术前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状态及比例。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促进了胃癌患者术后肠道早期运动功能的恢复,没有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或增加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比例,维持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平衡和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口服万古霉素致红人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车祸全身多处骨折和创伤手术后合并脓毒症和肺部感染曾使用包括注射用万古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大疱样皮疹,致敏药物不详。感染好转后停用抗菌药物,给予氯雷他定10 mg口服、1次/d治疗,皮疹逐渐消退。创伤恢复期再次发生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静脉滴注、1次/12 h。治疗后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症状加重,逐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给予万古霉素0.5 g口服、1次/6 h治疗。口服万古霉素第4剂约1 h后,患者从颈部起开始出现皮肤红斑,迅速蔓延至上胸部,无发热、瘙痒。皮肤科医师会诊考虑口服万古霉素引起的红人综合征。停用万古霉素,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1次,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1次,继续服用氯雷他定。停药4 d后红斑开始消退,腹泻次数减少;停药7 d后,患者腹泻好转,皮肤红斑基本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胆汁酸抗艰难类梭菌感染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艰难类梭菌感染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国内艰难类梭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对公共健康造成了威胁。肠道菌群衍生的代谢物被认为是菌群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关键介质之一,对宿主生理有着复杂的影响。胆汁酸代谢是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之一。胆汁酸是宿主与肠道微生物沟通的重要信号分子,并且多项研究发现不同胆汁酸影响着艰难类梭菌的菌体生长、芽孢萌发和毒素产生。本文对胆汁酸在艰难类梭菌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探讨胆汁酸对艰难类梭菌感染治疗新选择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艰难梭菌感染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一种肠道条件致病菌,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儿童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最新数据显示,儿童CDI病例更多发生在医院以外,主要与社区感染相关。依靠传统的检测技术很可能会造成儿童CDI的过度诊断及治疗,新的检测技术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促炎细胞因子和粪便代谢物的测定有望提高儿童CDI的诊断水平。儿童CDI一线治疗推荐甲硝唑和万古霉素,对于多次复发的儿童CDI,粪菌移植术有很好的治疗前景,但其长期安全性仍然未知,尚需进一步研究。该文对近年来儿童CDI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在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微生态与肿瘤治疗相关消化系统并发症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生菌组成,影响新陈代谢、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肠道微生物群可在机体防御感染中发挥作用,化疗可造成机体微生物群组成的破坏,从而增加微生物侵入性感染的风险,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是降低该风险的潜在治疗策略。消化系统微生态改变在肿瘤治疗中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型肿瘤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以及抗生素耐药的日益普遍,对于肿瘤治疗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精细化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厌食以及严重的口腔及肠道黏膜炎、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是实体瘤及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常与化学药物的剂量及毒性密切相关;患者高龄、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及骨髓抑制尤其合并特殊致病微生物感染可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甚至影响疗效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临床综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以临床常用药物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例,探索微生态制剂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和药品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推动合理用药。方法:基于系统检索文献获得的研究资料,利用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等卫生技术评估基本方法,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对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评价。结果:有效性方面,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继发腹泻,便秘,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显著疗效;且可应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安全性方面,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常为轻中度、一过性的症状。经济性方面,相对于单用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美沙拉秦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 743.2,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相对日治疗费用低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与地衣芽孢杆菌制剂联用(1.87~2.80元比2.08~5.78元)。创新性方面,该药有多项专利,并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适宜性方面,该药的使用适宜性和药品技术特点适宜性整体良好,在剂型、体系适应性等方面可进一步改善。可及性方面,该药的价格水平稳定,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可负担且可及。结论:从现有证据而言,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临床有效性得到支持,安全性良好,可及性良好,适宜性可进一步优化,创新性良好,但在不同临床应用中的经济性、创新性等方面需要更深入和更针对性的研究,在药品适宜性方面也有优化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艰难梭菌感染诊断团体标准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艰难梭菌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在欧美引起暴发流行,造成沉重疾病负担。然而我国艰难梭菌感染调查缺乏统一的诊断原则和检测技术规范,我国艰难梭菌感染率和疾病负担尚不明确。因此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联合全国其他11家单位撰写《艰难梭菌感染诊断(T/CPMA 008-2020)》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以“合法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为原则,给出了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旨在提高临床感染性腹泻中艰难梭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指导监测工作开展,明确我国艰难梭菌感染的风险和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