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胃胶囊对肝郁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炎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平胃胶囊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核因子κB(NF-κB)/p65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食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饥饱失常+夹尾刺激制备大鼠肝郁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平胃胶囊组(低、中、高剂量)、枳术宽中胶囊组、莫沙必利组,每日2次,共4周.镜下及肉眼观察评价食管的组织病变,ELISA法、Western Blot、Rt-qPCR法检测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平胃胶囊可显著改善模型大鼠食管的黏膜炎症,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IL-6及食管组织中NF-κ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p65、环氧化酶2蛋白的水平,升高NF-κB抑制蛋白α(IKBα)表达.结论 平胃胶囊通过抑制胃组织中IKKβ/IκBα/NF-κB通路,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慢性胃炎大鼠的胃黏膜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十二指肠结扎对大鼠胃食管反流及博莱霉素肺纤维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结扎对大鼠胃食管反流及博莱霉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trl)组、十二指肠结扎(GER)组、博莱霉素(BLM)组和十二指肠结扎+博莱霉素(BLM+GER)组。于d0,GER组和BLM+GER组开腹后在幽门下方1.0 cm处将十二指肠结扎30%;Ctrl组和BLM组行假手术。于d14,BLM组和BLM+GER组经气管滴入BLM 5 mg/kg,Ctrl组和GER组滴入生理盐水。d28和d42处死动物,肺组织行HE、Masson和TUNEL染色,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BALF细胞因子和胃蛋白酶原含量,蛋白印迹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肺组织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GER组肺组织轻度炎性细胞浸润。BLM组表现为明显的肺泡炎和纤维化,而BLM+GER组肺泡炎和纤维化较之更为严重。Ctrl组、GER组、BLM组和BLM+GER组d28平均每个200倍视野下肺组织凋亡细胞数分别为(5.6±3.0)、(6.4±5.3)、(15.4±5.3)、(18.4±9.1)( P=0.008)。d42时肺组织Masson蓝染区域比例(%)分别为(21.5±2.8)、(23.4±2.5)、(34.0±5.8)、(41.3±2.9) ( P<0.05),HYP(μg/ml)分别为(0.77±0.01)、(1.26±0.01)、(2.02±0.01)、(2.39±0.01) ( P<0.01),MDA(μmol/L)分别为(0.51±0.09)、(0.87±0.12)、(1.40±0.31)、(1.71±0.12) ( F=23.448, P<0.01),Ctrl或GER组与BLM组或BLM+GER组相比,d42这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Ctrl组相比,GER组d28 和d42时胃蛋白酶、pH、白细胞介素(IL)-1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DA、HY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BLM组相比,BLM+GER组d42时BALF的胃蛋白酶及pH值以及d28和d42时TGF-β1、HYP、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分子3(p-Smad3)、波形蛋白、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活化caspase-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LM与Ctrl组相比、BLM+GER组与GER组相比,d28和d42时胃蛋白酶和pH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结扎十二指肠引起胃食管反流,活化肺部炎症和纤维化信号,显著加重BLM肺损伤和纤维化。同时,肺纤维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反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内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或口腔导致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GER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在临床上难以准确筛查出对抗反流治疗敏感的患者,这使得GERC的总体治疗效果不佳。抑酸药物治疗是GERC的一线治疗方法,其余治疗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促动力药、神经调节剂、上食管括约肌外部加压带和内镜下抗反流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输入襻结石性肠梗阻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65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疼痛48 h入院。右上腹呈间歇性胀痛,进食后症状明显,伴恶心,无呕吐。2008年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2011年因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在本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查体:中上腹部可见20 cm陈旧性手术疤痕,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无肌卫,肠鸣音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93×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4%、C-反应蛋白24.09 mg/L。肝功能:ALT 68 U/L。腹部CT平扫+增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改变,部分肠管扩张积气,扩张的肠管局部密实,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肝内胆管扩张积气(图1)。临床诊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输入襻梗阻。经禁食、抗感染、解痉等治疗9 d,症状无缓解,行剖腹探查见:右上腹与腹壁广泛粘连、予以分离,依次解剖出横结肠肝曲及其系膜,见输入襻穿出横结肠系膜处无狭窄,顺着输入襻肠壁向近侧游离至横结肠上区,见胆肠、胰肠吻合处空肠桥襻扩张、充血水肿,距肠肠吻合口约10 cm处小肠内可触及质硬肿块,推挤可移动,判断为结石,结石远端肠管相对狭窄,将其向远侧推挤,远离胆肠吻合口,后纵行切开肠壁,取出结石,经肠管切口处置入胆道镜探查肝内胆管及肠襻无结石残留,肠管切开处横行缝合,留置引流管关腹。术中经鼻、胃肠吻合口向输出襻置入营养管。术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抗感染等治疗,恢复顺利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锡地区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江苏省无锡地区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耐药性的影响,为后续DGR患儿抗HP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因腹痛、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于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且接受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HP检查的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DGR组(217例)和不伴DGR的对照组(1 252例),对其年龄、性别、HP感染率及腹痛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 469例患儿,中位年龄11(9,14)岁,男808例(55.0%),女661例(45.0%)。HP感染共检出322例(21.9%)。DGR组患儿中位年龄高于对照组[13(11,15)岁比11(8,14)岁, P<0.001];不同年龄段间DGR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年龄段DGR发病率增加( χ2=45.963, P<0.001)。DGR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及是否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DGR组患儿检出HP阳性47例(22.0%),对照组检出HP阳性275例(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P分离培养阳性并行菌株体外药敏试验256例,发现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及盐酸四环素的单一及联合耐药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龄儿童更易发生原发性DGR。DGR对HP的感染及耐药性没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转流术后Petersen疝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5岁,上腹痛8 d,进食后疼痛,不剧烈,呈持续性,无放射,能耐受,无发热,无皮肤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可见多个手术瘢痕,无腹壁静脉曲张,上腹部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47.3 mg/L,总蛋白61.6 g/L,前白蛋白0.15 g/L,葡萄糖6.89 mmol/L,血红蛋白88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3.2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9.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3 g/L。当地医院CT检查怀疑胆囊结石收入我院微创外科,临床医生要求腹部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可见一大小约21.2 cm×8.2 cm×6.5 cm巨大囊性结构占据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外形呈不规则囊袋状,内透声差呈点状低回声,循其走行方向移动探测其右上为盲端,而左下似与扩张的肠管结构相延续,扩张的肠管可见"琴键征"(图1)。该囊性结构位于胆囊左下,胰腺前方,脾脏右下(图2,3)。以上发现提示该囊性结构可能为高度扩张的胃腔,但询问患者并无呕吐。为查明该巨大囊性病变的来源,嘱患者少量饮水,超声实时观察饮水后该囊性结构的变化以确定其与胃的关系。结果发现水并未进入该囊性结构内而是进入其浅侧的狭小管道内(图4),该简单试验说明最初胃扩张的推测是错误的。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曾有腹腔镜下Roux-en-Y胃-空肠吻合胃转流减重手术史,推测该囊性结构可能为旷置胃扩张,结合病史及超声表现认为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后内疝(Petersen疝?)造成的胆胰袢梗阻不能除外。CT检查提示胃十二指肠扩张积液,但X线钡餐造影显示上消化道通畅(图5)。根据以上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医生考虑Petersen疝不除外,决定进行腔镜下探查及治疗手术。术中发现了上腹部巨大囊性结构为扩张的旷置胃,循其出口即十二指肠端探查发现Roux-en-Y术式的胆胰端肠袢经Petersen间隙疝出形成了内疝伴不完全梗阻,但梗阻位于十二指肠与空肠端侧吻合口的近端,所以并不影响胃转流手术的新建通路,因而患者并未出现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腔镜下将疝出的肠管复位(图6)并缝合Petersen裂孔(图7)。术后患者排出大量墨绿色稀便,症状减轻,复查CT显示胃及十二指肠扩张积液消失,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3—2017年河南省城市地区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内镜筛查依从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2013—2017年河南省城市地区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依从性及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河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于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以郑州市、驻马店市和安阳市为研究地区,招募到43 423名当地40~74岁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采用患癌风险评估问卷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和习惯、心理和情绪、疾病既往史和癌症家族史以及女性的生理和生育史等信息;从项目参与医院获取参与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研究对象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内镜筛查参与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5.49±8.15)岁,男性占44.00%(19 105名);共有7 996名接受了内镜检查,总体参与率为18.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45~64岁、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未婚/离异/丧偶、既往吸烟、正在饮酒、不经常体育锻炼、有反流性食管炎史、有浅表性胃炎史、有胃溃疡史、有十二指肠溃疡史、有胃息肉史和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的人群接受内镜检查依从性较好( P<0.05)。 结论:河南省城市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参与率较低。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态、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具有上消化道病史和癌症家族史与内镜筛查依从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袖状胃切除及联合手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袖状胃切除及联合手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RE)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行袖状胃切除及联合手术(空肠旁路术、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术)治疗代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4例,女96例;年龄为(32±8)岁,体质量指数为(38±7)kg/m 2。观察指标:(1)手术前后RE发生情况。(2)RE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3)影响术后发生RE的因素分析。(4)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根据临床指标中位值分组后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 结果:(1)手术前后RE发生情况。130例患者中,术前发生RE 5例[均为洛杉矶(LA)-A级];术后发生RE 35例(LA-A级26例,LA-B级8例,LA-C级1例),手术前后RE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RE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5例术前发生RE患者无明显烧心反酸症状,未进行治疗。35例术后发生RE患者中,22例合并烧心反酸症状,13例无症状。35例患者中,持续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10例,间歇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2例,饮食调整缓解症状10例,未进行治疗13例。95例术后未发生RE患者中,5例有典型烧心反酸症状,需持续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90例无烧心反酸症状未进行治疗。(3)影响术后发生RE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0分和术后烧心反酸是术后发生RE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7.84,47.16,95%可信区间为2.04~30.20,11.58~192.11, P<0.05)。(4)随访情况。1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7(12~60)个月。患者术后12个月体质量指数为(25±4)kg/m 2,总体质量减少百分比为31%±8%,糖尿病缓解率为84.6%(22/26),空腹血糖为(5.6±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5.9%±1.3%。 结论:袖状胃切除及联合手术存在增加术后发生RE的风险。术前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0分和术后烧心反酸是术后发生RE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食调整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可缓解RE症状,但无法治愈R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小肠血管瘤致消化道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5岁,因“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半月余”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术前MRI示:胆总管下段癌可能大,遂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中使用导管对黏膜法行胰肠吻合,胆肠使用可吸收缝线连续吻合,术中出血量约300 ml。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90.0 g/L。当晚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血压偏低,为88/53 mm Hg,心率:103次/min,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腔引流管均引出淡血性液体,胃管引出少量暗血性液体,急诊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9.0 g/L,急诊CT示:部分肠腔扩张伴高密度内容物。考虑输入襻出血可能性大(图1),保守治疗1 h后复查血红蛋白:58.0 g/L。急诊手术探查止血。腹腔内无明显积液、感染。首先打开胃肠吻合口,发现大量暗血性积液和暗血性血凝块,胃腔内无明显出血点,考虑出血来源于输入襻。打开胆肠吻合口,可见输入襻内大量鲜血及血凝块,但无明显吻合口周围出血,胆道内无出血。判断出血在输入襻内,但原因不明。拆除胰肠吻合,未见吻合口出血,切除输入襻,于对系膜缘切开输入襻,见一长径约5 mm动脉管壁(图2)。按照Child法重建,胰肠吻合采用Blumgart法,胰管内置入引流管,导管对黏膜无法吻合,采用两侧荷包将胰管引流管固定,并行外引流;胆肠吻合采用5-0 PDS线连续吻合,置入T管,长臂至肝管前方另戳孔引出。术后病理示:肠管黏膜扎线处部分区黏膜缺失,缺失处黏膜层至肌层可见局部血管样组织增生伴退变、炎性渗出、出血坏死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周围部分肠黏膜腺体增生,黏膜下纤维及血管组织增生伴充血、出血及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另见部分胃黏膜。术后出现胰瘘、胃排空延迟,无其他并发症,于初次术后第33天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香港前肠外科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肠是指胚胎时期的消化道上部,进一步发育成为食管、肺、胃、肝脏、胰腺及部分十二指肠等器官。在香港,针对治疗和研究前肠相关良性疾病的前肠外科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先进仪器配合,包括采用一系列的辅助检查方法,率先开展新颖的抗反流手术方式,如机器人辅助下食管裂孔疝修补、磁珠环括约肌增强术等。目前亚洲各地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前肠相关疾病,本文通过介绍香港前肠外科情况促进与国际进行学术交流合作,谋求与亚太地区进一步共同建设亚洲前肠相关协会,分享诊治经验和学术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