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的体外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制备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载吲哚菁绿(ICG)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ICG-PLP),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超声法制备ICG-PLP,并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及zeta电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其包封率,在808 nm近红外光(2 W/cm2)照射下考察其光热性质,用SDS-PAGE观察血小板膜蛋白保留情况,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制剂被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及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小鼠乳腺癌细胞4T1摄取的情况,用MTT法检测ICG-PLP光毒性,通过考察溶血率及细胞相容性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在健康SD大鼠体内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考察ICG、载ICG脂质体和ICG-PLP的体内循环时间.结果 成功制备了ICG-PLP,其平均包封率为(97.68±0.01)%,平均粒径为(109.77±0.76)nm,平均zeta电位为(-21.23±0.84)mV,多分散系数为0.22±0.01.ICG-PLP很好地保留了血小板膜上的蛋白质,并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血小板膜能促进仿生纳米粒被A549、B16-F10、4T1等肿瘤细胞摄取,并减少巨噬细胞对仿生纳米粒的吞噬.ICG-PLP展示出良好的光热治疗效果,能杀伤肿瘤细胞,且有良好的安全性.静脉给药后,ICG-PLP能延长ICG在健康SD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结论 成功构建了ICG-PLP,其在药物靶向递送和肿瘤光热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多巴胺改性胶原膜复合材料的构建、表征及其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考察聚多巴胺改性胶原膜复合材料对软骨组织的黏合力及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制备胶原膜材料,通过吸附法构建聚多巴胺改性的胶原膜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差示热分析仪、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分别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热学性质、多孔结构和表面元素组成等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表征;通过力学试验机测试聚多巴胺改性的胶原膜与新鲜软骨组织间的黏附力;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考察复合材料对兔软骨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结果:复合材料结构和表面元素组成随聚多巴胺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变化,聚多巴胺吸附量随复合时间延长而增加;聚多巴胺的复合对胶原膜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热学性质无明显的影响;复合材料对软骨组织的黏附力随聚多巴胺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强;复合材料对软骨细胞具有时间相关性地促进作用。结论:聚多巴胺改性胶原膜复合材料在关节软骨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用于关节软骨修复之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优化复合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放射性核素污染伤口去污膜的研制与表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发一款适用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去污膜,对其物理性质、核素清除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考察。方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基质膜,负载复方洗消剂配方制备去污膜。通过将去污膜置于生理盐水中,测试其溶胀性能;通过拉力机测试去污膜的断裂应力与应变。以生理盐水、基质膜、1%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五钠(DTPA-5Na)基质膜组作为对照组,在豚鼠完整皮肤与伤口模型上检测去污膜对铀、铯、钴、铈和锶的清除效果。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测试去污膜的浸提液对小鼠上皮样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将去污膜的浸提液注射到Kunming (KM)小鼠体内,测试其全身急性毒性。将去污膜覆盖于新西兰兔背部测试皮肤刺激性。结果:去污膜成膜时间为1.5 min,溶胀率为(134.96 ± 3.49)%,断裂应力为(393.88 ± 53.53)kN/m 2,断裂应变为(163.00 ± 35.29)%。在完整皮肤上,去污膜对铀的清除率为(95.38 ± 0.23)%,对铯为(96.57 ± 0.49)%。在伤口模型上,去污膜对铀、铯、锶、钴和铈的清除率分别为(92.16 ± 0.52)%、(90.44 ± 1.16)%、(92.03 ± 0.87)%、(92.79 ± 0.51)%和(92.85 ± 0.82)%,均优于生理盐水、基质膜与1% DTPA-5Na基质膜组( t = 3.81 ~ 4 498.55, P<0.001)。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去污膜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 结论:去污膜能够快速成膜且对多种核素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安全性良好,适用放射性核素污染人员的完整皮肤或伤口去污,有望为核污染区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银杂化的载辛伐他汀PLGA微球合成及性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纳米银(AgNPs)杂化的载辛伐他汀(SIM)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评价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SIM的PLGA微球。使用丝素蛋白(SF)并通过其疏水作用对载SIM的PLGA微球表面进行改性;通过静电吸附用壳聚糖(CTS)及AgNPs进一步对微球表面进行改性,制备AgNPs吸附CTS修饰SF包覆的载SIM的PLGA微球。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能谱仪、Zeta电位仪对载药微球进行分析,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所制备的PLGA微球的平均直径约为9.67 μ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能谱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AgNPs杂化后的载SIM的微球;Zeta电位结果表明载药微球处于稳定的状态;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载药微球有较好的体外释放效果,能延缓药物释放速率并延长药物释放时间。结论:SF修饰的AgNPs杂化的载SIM的PLGA微球具有抑菌与成骨作用,且表现出较好的体外释放效果,可应用于口腔内的局部缓释给药,在牙周炎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解磷生物炭基肥料制备的优化及其对葡萄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以解磷菌株X-P18 为对象,通过优化炭基微生物肥料制备工艺,制备具有高菌活性的解磷炭基微生物肥料.同时,以"女皇"葡萄作为试验对象,分别设计了空白(CK)、生物炭、炭基肥和液体肥 4 个处理组,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采收期葡萄品质等指标,考察了炭基微生物肥料对葡萄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液与添加生物炭质量比为 3.0∶1.0,吸附时间为 6h,吸附时转速为 100 r/min,保护剂为质量分数 4%的海藻糖时,制备出的炭基微生物肥料活菌数最多.同时,果园实验表明:与CK组相比,炭基微生物肥料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的质量分数,可达 221.81%,并且碱解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达到了质量分数8.30%、20.61%和 39.54%,并且土壤培肥效果较好.炭基肥组处理的葡萄果形参数、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较空白组分别提升了 6.64%、8.81%和 14.95%,总酸度降低了 23.18%,固酸比显著增加,达 40.67%.由此说明:施用解磷生物炭基肥料能更好地增加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葡萄更好的生长和土壤质量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黄秋葵果实提取物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考察及其化学成分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黄秋葵果实提取物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并对其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方法 对小鼠侧脑室注射适量Aβ1-42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水提取物低、高剂量组,石油醚层、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水层低、高剂量组,每组 12 只,采用Y迷宫和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实验,ELISA法检测小鼠皮质和海马组织SOD活性和MDA水平.乙酸乙酯提取物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自发交替反应率降低(P<0.05),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P<0.01),寻找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乙酸乙酯层各剂量组小鼠自发交替反应率升高(P<0.05),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寻找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延长(P<0.05),脑内皮质和海马组织SOD活性升高(P<0.01),MDA水平降低(P<0.05,P<0.01).从中分离得到 6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N-反式阿魏酸酰酪胺(2)、N-反式对香豆酰酪胺(3)、槲皮素(4)、熊果酸(5)、β-谷甾醇(6).结论 黄秋葵果实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改善Aβ1-42诱导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小鼠脑内氧化应激水平的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共载吲哚菁绿与苦参碱温敏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制备一种可用于肿瘤内注射的温敏水凝胶.本研究设计以吲哚菁绿(ICG)为光敏剂,泊洛沙姆F127 和F68 为凝胶基质的共载吲哚菁绿与苦参碱(MAT)的温敏水凝胶(MAT-ICG-gel),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冷溶法,以胶凝温度和胶凝时间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MAT-ICG-gel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流变学特性、光热转换性能、溶蚀性、释放度及初步稳定性等进行考察.结果:MAT-ICG-gel的最优处方组成:F127∶F68=20∶3.5,MAT∶ICG=10∶1.采用最优处方制备MAT-ICG-gel的胶凝温度为(37.3±0.2)℃,胶凝时间为(181±3.6)s,且在 7d内稳定性良好.MAT-ICG-gel 在 37℃时黏度发生骤增,并于 42℃趋于稳定.在 808 nm 激光照射下,MAT-ICG-gel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与37℃相比,MAT-ICG-gel在42℃下的溶蚀速率和释药速率均更为缓慢.结论:MAT-ICG-gel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生物可降解性以及温度依赖的药物缓释特性,可为苦参碱联合光敏剂新剂型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磷脂酶A2-重活化剂复合物治疗有机磷中枢中毒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利用磷脂酶A2(PLA2)开放血脑屏障(BBB)的特性,促使抗毒药物酰胺磷定(HI-6)进入中枢起效,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 通过体外释放和体外稳定性实验等方法,对复合物(PLA2+HI-6)的组分进行物理性质表征.利用荧光素钠模拟水溶性药物进行荧光染色,通过评价脑组织荧光病理,定性考察复合物的中枢递送能力.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碘化丙啶染色,定性观察PLA2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建立梭曼染毒小鼠模型,评价复合物对抗有机磷中枢中毒效果:(1)测定小鼠脑乙酰胆碱酯酶重活化率;(2)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切片;(3)统计不同处理组小鼠生存时间.分别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评价PLA2的安全性.结果 体外释放和体外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加入PLA2并不影响HI-6的释放和降解.在动物水平,PLA2有助于荧光素钠进入脑组织被细胞摄取,表现出良好的中枢递送能力.PLA2与HI-6药物组合将染毒小鼠脑内乙酰胆碱酯酶的重活化率提升至50%,相比于单独给药HI-6,提高约12倍.小鼠脑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复合物能有效对抗神经毒剂中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并在3倍染毒致死剂量下显著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同时明显缓解中枢中毒症状.递送机制研究发现,复合物通过增加细胞膜通透性,经跨细胞途径实现中枢递送.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安全性实验表明,PLA2在该研究中的使用剂量安全可靠,未造成不良反应.结论 该研究以PLA2为开放材料和小分子药物HI-6组合,成功构建一种能够有效穿透BBB的复合物PLA2-HI-6.该复合物具备一定中枢靶向性,能显著提高神经毒剂中毒后脑中乙酰胆碱酯酶重活化率,为解决有机磷中枢中毒救治难题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紫草银纳米粒的绿色合成及抗浅部真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以紫草提取液为还原剂,以硝酸银为银源,简单快速地合成银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抗浅部真菌作用研究.方法:以合成银纳米粒的吸光度为指标,考察紫草提取液用量、AgNO3溶液浓度、反应pH对紫草银纳米粒(ZC-AgNPs)合成的影响,应用响应面优化筛选最佳合成条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动态激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紫草-银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化学银纳米粒(C-AgNPs),利用微量稀释法测试ZC-AgNPs和C-AgNPs对浅部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ZC-AgNPs的最佳工艺为硝酸银浓度10mmol/L、紫草提取液体积1.7mL、反应pH为10.8.所得ZC-AgNPs形状为球形,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平均粒径约为12.59 nm,分布均匀、性质稳定.抗浅部真菌实验结果显示ZC-AgNPs均优于C-AgNPs,ZC-AgNPs对红色毛癣菌MIC为62.5 μg/mL、对须癣毛癣菌MIC为125 μg/m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15.63μg/mL;C-AgNPs对红色毛癣菌MIC为250μg/mL,对须癣毛癣菌MIC为500 μg/m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250μg/mL.结论:ZC-AgNPs制备方法稳定、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抗浅部真菌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茯苓佐剂多糖PCP-Ⅱ酸水解条件优化、产物分离及理化性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研究3个最佳酸水解条件对茯苓佐剂多糖PCP-Ⅱ进行水解,以期获得3个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多糖片段产物[重均分子量(Mw)接近1.0 ×104,5.0 × 103和2.5 × 103],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方法:首先进行不同三氟乙酸(TFA)浓度、不同水解温度和不同水解时间的单因素考察.采用L9(34)正交设计进行三因素和三水平的实验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3个最合适的酸水解条件.采用Sephadex凝胶柱色谱对水解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获得3个相对分子质量均一多糖片段(PCP-Ⅱ-hy-1,PCP-Ⅱ-hy-2和PCP-Ⅱ-hy-3);采用薄层色谱法分析水解产物中的单糖组成变化.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得到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和毛细管电泳法测定3个多糖片段的单糖组成.结果:3 种酸水解条件(0.25 mol·L-1 TFA,80 ℃,2 h,0.25 mol·L-1 TFA,80℃,3 h 和 0.25 mol·L-1 TFA,80℃,6h)可用于3种目标水解产物的制备;多糖片段PCP-Ⅱ-hy-1的Mw为9.51 × 103,单糖组成摩尔比为岩藻糖∶甘露糖∶半乳糖=1.00∶1.54∶9.05;PCP-Ⅱ-hy-2的Mw为6.39 × 103,单糖组成摩尔比为岩藻糖∶甘露糖∶半乳糖=1.00∶2.04∶14.36;PCP-Ⅱ-hy-3的Mw为1.80×103,单糖组成摩尔比为岩藻糖∶甘露糖∶半乳糖=1.00∶4.55∶27.59.结论:3种酸水解条件适合目标多糖片段的产生.3个多糖水解片段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甘露糖和半乳糖比例逐渐增大,特别是PCP-Ⅱ-hy-3主要由半乳糖组成,推测PCP-Ⅱ骨架结构可能是半乳聚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