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测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与颅外疾病或心源性栓塞等病因相比,有症状ICAS(symptomatic ICAS, sICAS)的卒中复发风险较高,常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甚至死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影像学特征在预测sICAS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和个体化二级预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sICAS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影像学特征进行了综述,为识别sICAS卒中复发高危人群和有效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30%),技术成功率91.8%(45/49),11例(22.4%,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例(4.1%,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1例(2.0%,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性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安全性良好,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在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60)和对照组( n=60)。两组均给予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其中观察组术中应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血管狭窄程度,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术中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导管到位时间分别为(110.20±23.32)min、(11.32±2.01)min,明显少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支架到位率、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5.00%和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为(32.29±7.11)%,明显轻于对照组[(44.43±8.15)%, P<0.05]。术后1个月两组MoC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 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侧支循环闭塞、血管破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支架处再狭窄、颅内出血、再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 P<0.05)。 结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有较好的价值,有利于提高支架到位率和操作成功率,改善血管狭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是亚洲人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又是其最常见的部位。MCA狭窄可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目前的血管内治疗主要针对有症状狭窄。早期药物治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自然病程。文章从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治疗2个方面对有症状MCA狭窄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单中心前瞻性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诊断为ICAD、拟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的患者,共78例。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后(无支架置入等补救措施)血管残余狭窄率≤30%为手术成功。评估术后72 h症状性脑梗死、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术后90 d内靶血管区域卒中事件和靶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7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其中65例(83.3%)为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13例(16.7%)在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给予补救性支架置入(6例因血管夹层,7例因术中出现血管弹性回缩)。术后72 h,2例出现并发症(2.6%),其中1例为症状性脑梗死,1例为症状性脑出血。78例患者中,球囊扩张成形后靶血管出现夹层22例(28.2%),其中16例(20.5%)因前向血流良好,未给予补救处理,6例(7.7%)给予支架置入。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的65例患者中,90 d内1例(1.5%)出现靶血管区域的缺血性卒中事件,6例(9.2%)再狭窄,其中症状性再狭窄2例(3.1%),1例给予支架置入治疗;非症状性再狭窄4例(6.2%)。13例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的患者中,4例(30.8%)90 d内出现靶血管再狭窄,其中2例为症状性,2例为非症状性。结论: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ICAD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疗效较好。尚需要随机对照等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架置入术治疗大脑前动脉A2段狭窄所致反复发作性单侧肢体无力: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CAS)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之一 [1]。在亚洲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狭窄发病率较高,最常发生在A2段 [2,3]。根据梗死累及部位、体积及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可导致短暂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多数患者出现对侧下肢运动障碍症状 [4]。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强化危险因素管理和血管内治疗 [2,5,6]。研究表明,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治疗ICAS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加以证实以及严格的患者筛选 [7]。本文报告1例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慢性闭塞和ACA A2段狭窄的患者,单侧肢体无力反复发作,入院后强化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进行性加重,补救性支架置入后血流灌注恢复良好,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以改善。现结合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并进行文献复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入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入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行支架置入术且接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检查的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斑块特征、手术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通过HR-MRI观察斑块特征,分析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入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结果:共41例患者纳入分析,年龄(60.1±8.8)岁(范围49~77岁),男性31例(75.6%)。其中21例(51.2%)为正性重构,20例(48.8%)为非正性重构;5例(12.2%)术后发生穿支卒中。正性重构组穿支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正性重构组(23.8%对0%; P=0.048)。穿支卒中组正性重构率显著高于非穿支卒中组(100.0%对44.4%; P=0.048)。 结论:血管正性重构的颅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更易发生穿支卒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euroform EZ支架与Enterprise 2代支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对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Neuroform EZ支架与Enterprise 2代支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治疗中的贴壁性、安全性以及探讨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分别采用Enterprise 2代支架治疗的143例sICAS患者(置入Enterprise 2代支架143枚)及采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202例sICAS患者(置入Neuroform EZ支架202枚)为研究对象,术中依据高分辨平板CT扫描重建图像评价支架贴壁情况,观察术后30 d内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术后6个月DSA或CTA随访结果评价支架通畅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支架释放后共有49例患者支架贴壁不全,其中Enterprise 2代组24例(包括Ⅰ型15例、Ⅱ型9例),Neuroform EZ组25例(包括Ⅰ型11例、Ⅱ型14例),2组患者间支架贴壁不全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334, P=0.248)。而当支架成角度数≥75°或狭窄处两端血管管径比≥1.30时,Neuroform EZ组中贴壁不全率(19.0%、10.3%)明显低于Enterprise 2代组(41.4%、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4.228, P=0.040; χ 2=4.531, P=0.033)。(2)术后30 d内共有17例患者出现与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其中Enterprise 2代组9例,Neuroform EZ组8例,2组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24)。获得随访的317例患者中共有20例出现与责任病变血管相关的远期脑卒中,其中Enterprise 2代组8例,Neuroform EZ组12例,2组患者间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95)。(3)共有298例患者获得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其中65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包括Enterprise 2代组29例、Neuroform EZ组36例,2组患者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09, P=0.5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 OR=2.714,95% CI:1.437~5.126, P=0.002)、支架贴壁情况( OR=3.435,95% CI:1.223~9.652, P=0.019)、狭窄处长度( OR=1.176,95% CI:1.065~1.300, P=0.001)及术后即刻血管残余狭窄率( OR=1.038,95% CI:1.004~1.074, P=0.029)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应用Enterprise 2代与Neuroform EZ支架治疗sICAS均具有较高的贴壁性和安全性,但在狭窄病变前后管径差别较大(管径比≥1.3)或支架成角度数较大(≥75°)的病例中Neuroform EZ支架的贴壁性更好。罹患糖尿病、支架贴壁不全、狭窄处长度较长及术后即刻血管残余狭窄率较高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几率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侧小脑中脚梗死10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学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因和潜在机制,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诊断为急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入院时社会人口学数据、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估其脑梗死的部位和特点,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评估其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血管情况。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评估脑梗死病因学分型和发病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双侧小脑中脚急性梗死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51.0~86.0(64.8±11.4)岁,入院时NIHSS评分为2.0~12.0(4.9±2.9)分。所有患者均有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常见的是高血压(10例)和脂蛋白代谢异常(8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10例),其次是共济失调(9例)和构音障碍(8例)。10例中4例为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6例合并其他椎-基底动脉供血脑区梗死,其中4例为合并小脑半球梗死,与临床症状相一致。所有患者脑梗死病因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V4段和小脑前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为最常见受累血管(9例);5例发病机制为低灌注/微栓子清除障碍,4例为动脉-动脉栓塞,1例载体动脉斑块阻塞穿支。结论: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是一类以眩晕、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罕见且呈高度异质性的脑血管病。梗死病因多为椎动脉V4段和小脑前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因责任血管的解剖变异性,发病机制涉及低灌注/微栓子清除障碍、动脉-动脉栓塞和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也使得梗死部位在影像学上呈现孤立性或合并小脑半球、脑干梗死等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前循环与后循环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stenosis, sICA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确诊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狭窄部位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分析sICAS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34例sICAS患者,男性82例(61.2%),女性52例(38.8%);年龄(60.28±11.46)岁;缺血性卒中115例(85.8%),TIA 19例(14.2%);前循环组92例(68.7%),后循环组42例(31.3%)。后循环组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饮酒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前循环组(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 1.1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9~1.379; P=0.019]、高血压( OR 4.073,95% CI 1.135~14.616; P=0.031)和糖尿病( OR 2.783,95% CI 1.149~6.738; P=0.023)与后循环sICAS独立相关。 结论:相对于前循环,高体重指数、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后循环s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