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白藤叶中绣球酚的分离及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牛白藤叶中的绣球酚进行分离鉴定并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为牛白藤药材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牛白藤叶中绣球酚的含量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HPLC,使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磷酸二氢铵(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33:67,流速1.0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350 nm.结果 绣球酚在0.412~10.30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平均回收率为99.09%(RSD=0.53%);精密度及重复性均良好,RSD均小于1%.不同产地及批次牛白藤叶中绣球酚含量为0.03%~0.38%,其中广西产含量最高.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牛白藤叶中绣球酚的含量测定;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牛白藤叶中绣球酚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广西、广东产牛白藤中绣球酚含量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福建棕榈科原生植物资源分布与保护
编辑人员丨2023/8/6
棕榈科植物应用广泛,对其展开原生资源调查,有助于对其进行更为合理的保护与利用.该研究经过野外调查、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确定福建原生棕榈科资源为8属10种,其中鱼尾葵(Caryota maxima)为福建分布新记录.福建省棕榈科植物呈全省分散分布,南部种类更加丰富,以漳州市为最多(有8种),其次是龙岩、福州(各有4种).棕榈、毛鳞省藤在福建省各市均有分布,属福建省广分布种;大叶蒲葵、鱼尾葵、刺葵、变色山槟榔、白藤仅见漳州分布,属福建省狭分布种.福建原生棕榈科植物大部分生长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林缘、山谷水沟旁等地,人为采伐利用或生境丧失是其导致濒危主要因素,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相关科学研究等是当前主要的保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指标综合评分结合正交试验法优选瑶药牛白藤的提取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选瑶药牛白藤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齐墩果酸含量、熊果酸含量和干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对牛白藤三种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回流提取法)进行筛选;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以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溶剂倍量为考察因素,优选牛白藤的提取工艺.结果:提取方法以回流提取法最优,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120 min.结论:该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提取率高,可为牛白藤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藤梨根体外抗肿瘤作用部位筛选及总三萜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筛选白藤梨根体外抗肿瘤作用部位并测定总三萜含量.方法 采用RTCA DP实时细胞分析系统研究白藤梨根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筛选其抗肿瘤作用的活性部位;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藤梨根活性部位中总三萜的含量.结果 白藤梨根各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白藤梨根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乙醇部位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0.15,3.8 mg·mL-1,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75,7.6,71 μg·mL-1;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白藤梨根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总三萜含量高达45%.结论 白藤梨根体外抗人肺癌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的主要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其中总三萜为其主要抗肿瘤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藤梨根提取物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白藤梨根提取物体内外抗肿瘤的活性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人肺癌A549细胞培养考察白藤梨根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体内采用S180实体瘤裸鼠实验考察白藤梨根对S180肉瘤、体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以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白藤梨根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0.39mg/ml;体内可显著抑制S180肉瘤的生长(P<0.01),其平均抑制率为30.8%,显著降低脾脏指数,但对胸腺无明显抑制作用;白藤梨根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降低Bcl-2蛋白(P<0.05),升高Bax蛋白(P<0.01),使Bax/Bcl-2的比值升高.结论:白藤梨根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体内能抑制荷瘤裸鼠S180肉瘤的生长,并通过调节Bax/Bcl-2的比值来诱导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抑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岛低地雨林恢复对棕榈藤分布及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棕榈藤是一种重要的非木质森林资源,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热带雨林恢复过程及林分结构对棕榈藤分布生长的影响,应用样方调查和排序分析法,对海南岛甘什岭3种不同恢复阶段的次生雨林进行调查.结果 表明:(1)棕榈藤多度在恢复中前期最高(74±43),中期次之(32±37),前期最低(0±0),棕榈藤频度分布整体表现为中前期>中期>前期.中期的杖藤(13.62±.8.39 mm)、小钩叶藤(8.01±3.05 mm)、多果省藤(6.54±7.52 mm)和黄藤(3.62±2.52 mm)地径生长大于中前期(7.52±3.75,6.72±3.33,4.73±5.20,3.51±2.4 mm),白藤(1.32±0.53 mm)小于中前期(7.87±6.45mm);中期林分的杖藤(131.35±62.72 cm)和黄藤(23.93±15.23 cm)高生长大于中前期(90.02±92.13,23.72±17.93 cm),但白藤(8.31±0.85 cm)、多果省藤(32.43±30.91 cm)和小钩叶藤(31.62±8.74 cm)小于中前期(54.30±50.77,48.46±78.11,34.35±7.10 cm).(2)棕榈藤多分布在恢复中前期和中期林分中,灌丛群落不利于棕榈藤分布,黄藤、杖藤、多果省藤和白藤倾向于分布在恢复中前期的群落中,小钩叶藤多分布在恢复中期的群落中.(3)平均树高与棕榈藤多度均呈正相关,立木密度与棕榈藤多度呈正相关,最大胸径、平均胸径与小钩叶藤多度呈正相关.建议资源保护要加强对热带雨林的保护,资源培育利用要根据不同藤种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或者选择适宜林分结构进行近自然培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棕榈藤空间点格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大白藤(C.faberii)、华南省藤(C.rhabdocladus)、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和小钩叶藤(Plectocomia microstachys)5种棕榈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棕榈藤种内和种间空间分布格局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棕榈藤种群的空间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尺度上,5种棕榈藤种群都更倾向于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长,各棕榈藤种群主要趋向于随机分布,形成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2)各藤种间的空间关联情况在整体尺度上表现出明显负关联的是白藤和黄藤、白藤和大白藤,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对生存空间及养分的需求相同或相似,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3)华南省藤和大白藤在整体尺度上表现出明显正关联,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庇护,用于抵御动物捕食和热带雨林内多变的外部环境.(4)黄藤和小钩叶藤以及白藤和小钩叶藤呈现出明显不相关,这说明它们对环境和生存空间的依赖没有冲突性,能做到和平共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光照和水分对白藤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路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以2年生白藤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试验,设置4个光强梯度——S0(对照,全光照)、S1(75%~80%全光照)、S2(45%~50%全光照)、S3(20%~25%全光照)和3个水分梯度——W0(对照,RSWC85%)、W1(中度干旱,RSWC55%)、W2(重度干旱,RSWC25%),定期测定幼苗生长特性(株高、地径、叶片数),叶片光合能力[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及吸收能力(根、茎、叶生物量),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探讨光照和水分对白藤幼苗生长特性影响过程,为白藤育苗及资源恢复提供理论支撑.结果 显示:(1)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幼苗生长特性与吸收能力、光合能力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先增加后减少;在45%~50%光强条件下,幼苗株高、地径、叶片数,根、茎、叶和总生物量及叶片Pn、Gs、t和Ls均达最大值.(2)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幼苗株高、地径及茎和叶生物量均逐渐减少,而根、根冠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光合能力方面的Pn、Ci、Tr比对照分别显著降低23.65%、20.61%和25.40% (P<0.05),Gs和WUE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L.比对照显著升高170.00%(P<0.05).(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光照主要通过影响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水分主要通过影响根系生物量来实现影响幼苗生长特性的作用.研究表明,SEM模型能有效对影响白藤幼苗生长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定量解释环境因子影响的路径过程,光照和水分通过光合能力和吸收能力传递对生长特性的影响,且光照因子影响力大于水分因子,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89和0.56;在白藤幼苗生长特性指标中,地径标准因子载荷为0.85,能够有效反映白藤幼苗生长特性;白藤幼苗培育在适度遮阴(45%~50%)和正常供水(RSWC85%)环境下生长最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甘什岭白藤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幼苗更新能力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究海南甘什岭地区白藤土壤种子库的储备状况及幼苗更新能力,按公里网格设置样地30块(20 m×20 m),于各样地内沿对角线设置7个1 m×1 m小样方,对白藤种子和天然更新幼苗(≤40 cm)的分布状况进行调查,比较不同样地环境条件下种子储备和幼苗更新能力的大小,并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影响种子和幼苗数量的立地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甘什岭地区白藤土壤种子分布不均匀,土壤种子库种子主要集中在枯落物层;白藤更新幼苗中Ⅰ级(0~9 cm)幼苗占比最高,达61.63%,是更新幼苗的主体,但Ⅰ级幼苗、Ⅱ级幼苗间的转化率较低(39.18%),是制约白藤幼苗天然更新关键环节;立地环境因子中,林冠高度、林分郁闭度、凋落物厚度和林分密度是影响种子分布和幼苗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之,在自然状态下,白藤天然更新能力不足,应采用人工干预和调控措施促进更新;在白藤更新抚育过程中,应通过林内疏枝除冠、间苗等措施,调节立地环境因子,改善种子的着地环境,提高白藤幼苗转化率,达到促进白藤自然更新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