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频火针与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炎性皮损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射频火针与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炎性皮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治的6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其中30例接受了射频火针治疗,30例接受了光动力治疗,两组年龄、性别分布、痤疮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射频火针组采用射频火针治疗,每4周治疗1次,共2次;光动力组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每2周治疗1次,共3次;两组均口服多西环素治疗8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疼痛度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治疗8周后,射频火针组有效率(93.33%,28/30)与光动力组(86.67%,2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74, P = 0.389)。射频火针组疼痛度评分(4.80 ± 2.08)与光动力组(4.13 ± 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32, P = 0.194),两组疼痛程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Z = -1.13, P = 0.260)。射频火针组出现灼烧感3例(10.00%),肿胀疼痛4例(13.33%),红斑2例(6.67%),干燥脱屑2例(6.67%),未见反应性痤疮和色素沉着;光动力组出现灼烧感10例(33.33%),肿胀疼痛9例(30.00%),红斑8例(26.67%),反应性痤疮11例(36.67%),色素沉着2例(6.67%),干燥脱屑11例(36.67%)。射频火针组灼烧感、红斑、反应性痤疮、干燥脱屑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光动力组( χ2 = 4.81、4.32、13.47、7.95,均 P < 0.05);两组间肿胀疼痛、色素沉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46、2.07,均 P > 0.05)。 结论:射频火针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疗效与光动力疗法相比同样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皮肤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皮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皮肤斑块的大体和镜下形态学特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T618I突变情况。结果:本例为62岁男性患者,反复白细胞升高5年,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以中、晚、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为主,BCR-ABL融合基因为阴性。晚期出现皮肤斑块和皮疹。镜下见真皮内大量成熟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核碎裂,未见围皮肤附件分布表现,未侵犯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件。皮肤标本检测到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T618I突变,进一步证实这些貌似正常的中性粒细胞为肿瘤性病变。结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极其罕见,多在血液科诊断,本例因病变累及皮肤而偶然为病理医师所见,在临床病史不明的情况下极易漏诊、误诊,希望能引起病理医师的关注和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含二硫化硒洗发水对中-重度头皮脂溢性皮炎外用糖皮质激素/水杨酸治疗后的疗效维持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皮、面部和躯干等皮脂腺分布丰富的部位。头皮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红斑和片状鳞屑,程度从轻度鳞屑到弥漫性大片黏着性鳞屑不等,伴有明显的瘙痒,并容易反复发作。目前认为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亲脂性马拉色菌定植增加以及遗传、环境和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上述因素共同导致皮脂腺代谢活动异常、皮脂成分改变、表皮屏障功能障碍,最终加重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含水杨酸和辛酰水杨酸的面部精华和面膜改善痤疮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寻常痤疮临床上多表现为脓疱、丘疹、开放性和闭合性粉刺等炎性和非炎性皮损,其病理过程涉及皮脂腺的异常调节和皮脂成分紊乱等多个环节。轻度痤疮患者可出现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皮肤含水量下降、皮脂分泌增加。此外,炎症后红斑(PIE)和炎症后色素沉着(PIH)也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指南中已将外用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壬二酸以及联用不同外用制剂、口服药物、物理与化学治疗纳入痤疮推荐治疗方案,但针对PIE和PIH的临床研究还比较有限,也缺乏联合应用护肤品的临床效果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三角形脱发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先天性三角形脱发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厦门市儿童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诊治的10例先天性三角形脱发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皮肤镜特征。结果:10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2个月至6岁4个月。6例患儿出生时或者出生后1月内发现脱发,4例为4个月至6岁。脱发情况:5例位于左侧额颞部,3例位于右侧额颞部,2例位于头顶部。患儿脱发区均可见毳毛样毛发,拉发试验均阴性,其中1例毳毛样毛发区散在正常毛发。皮肤镜检查:脱发区边界较清,可见大量毳毛样毛发,周围为正常毛发,未见黄点征、黑点征及感叹号状发。7例曾因脱发就诊于皮肤科,其中5例被诊断为斑秃,2例被诊断为皮脂腺痣。结论:先天性三角形脱发常见于儿童,好发部位为左侧额颞部。脱发区正常毛发被细的毳毛样毛发代替是该病的特点,皮肤镜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石榴皮多酚对金黄地鼠皮脂腺斑及AKT/Sox9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石榴皮多酚对金黄地鼠皮脂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基质组和0.48%、0.96%、1.92%石榴皮多酚软膏组及维A酸乳膏组,每组6只,分别于双侧皮脂腺斑处涂抹1 g相应的软膏或乳膏连续4周,每日2次,于干预后第0、7、14、21、28天测量双侧皮脂腺斑,以最大纵径×最大横径来计算皮脂腺斑面积,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脂腺斑AKT/sox9信号通路表达水平。各组间不同时间点皮脂腺斑面积大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0.96%石榴皮多酚组金黄地鼠皮脂腺斑面积为(50.48±2.41)mm 2,1.92%石榴皮多酚组为(48.24±2.56)mm 2,维A酸组为(48.31±2.76)mm 2,均明显小于基质组(57.99±3.29)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69、3.98、3.65, P值分别为0.012、0.001、0.001)。1.92%石榴皮多酚组(0.39±0.04)和维A酸组(0.38±0.03)Sox9表达水平低于基质组(0.44±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各组间AKT表达水平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 F=1.645, P=0.199)。 结论:石榴皮多酚可以减小金黄地鼠皮脂腺斑面积,抑制皮脂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ox9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建腔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建腔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66例,年龄22~58岁。采用可视穿刺器建腔四步法联合加长Trocar建腔技术35例为观察组;采用分离棒钝性分离法建腔技术3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全乳晕入路建腔完成时间、皮下分离面积及不良事件(Trocar通道出血,以及术后皮肤感觉异常、皮脂腺囊肿形成、脂肪液化、局部淤血瘀斑等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建腔,术后均获随访3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甲状腺全切术、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观察组建腔完成时间为(10.5±2.2)min,短于对照组的(30.5±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7, P<0.001);观察组皮下分离面积(65.05±5.04)cm 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0.06±8.08)c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32, P<0.001)。观察组患者发生Trocar通道出血1例(2.86%,1/35);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11例(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6, P=0.002)。 结论: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应用于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可以帮助术者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地建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牛奶对金黄地鼠皮脂腺斑及IGF-1/SREBP-1/ACC-1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牛奶对金黄地鼠皮脂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全脂牛奶组予全脂牛奶灌胃,脱脂牛奶组予脱脂牛奶灌胃,2.5 ml/次,2次/d,连续4周;于干预开始后第0、7、14、21、28天测量金黄地鼠双侧皮脂腺斑最大横径及纵径,计算皮脂腺斑的面积;末次灌胃24 h后剪下各组金黄地鼠双侧皮脂腺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脂腺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信号通路表达水平。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成组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金黄地鼠各组间皮脂腺斑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0.96, P= 0.417)。脱脂牛奶组IGF-1表达(0.39 ± 0.03)显著高于空白组(0.35 ± 0.03)及全脂牛奶组(0.33 ± 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62、3.82, P值分别为0.021、0.002);与空白组(0.36 ± 0.02)相比,脱脂牛奶组SREBP-1表达显著升高(0.42 ± 0.04, t= 2.64, P= 0.021);与空白组ACC-1表达(0.34 ± 0.03)相比,全脂牛奶组(0.40 ± 0.03)及脱脂牛奶组(0.40 ± 0.05)均显著升高( t值分别为2.39、2.47, P值分别为0.031、0.026)。 结论:牛奶可能通过IGF-1/SREBP-1/ACC-1信号通路促进金黄地鼠皮脂分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唐山地区儿童毛发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唐山地区儿童毛发疾病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确诊为毛发疾病的246例儿童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毛发疾病病种构成及其临床特点.结果 唐山地区儿童毛发疾病占皮肤科就诊儿童的1.12%.皮脂腺痣(7.72%)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病因,斑秃(56.10%)、头癣(14.63%)和拔毛癖(8.94%)是最为常见的获得性病因.斑秃138例中,以多灶、轻症性脱发为主,且女性患儿居多(53.62%),少数病例有家族遗传史(3.62%),部分病例合并其他病症,如变应性疾病(17.39%)、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2.90%)和甲损害(2.90%)等,男女患儿各方面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癣36例中,男性患儿占多数(69.44%),白癣为最常见类型(75.00%),其中乡村患儿多于城区,多数患儿有宠物饲养史(特别是犬),真菌镜检和培养阳性率高.拔毛癖22例中,以头顶(59.09%)和颞部(22.73%)最为多见,且男性患儿居多(68.18%),男性患儿中单胎家庭发病率(73.33%)高于多胎家庭(26.67%),而女性患儿则相反(单胎家庭14.29%,多胎家庭85.71%).结论 唐山地区儿童毛发疾病以斑秃、头癣、拔毛癖、皮脂腺痣多见,且呈现地域性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误诊为面部体癣的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21岁男性患者,面部反复出现红斑、脓疱伴瘙痒6个月.皮肤科情况:面部可见融合的大片红斑,中间有消退倾向,边界尚清,红斑上散在分布1~2 mm大小的毛囊性红色丘疹、脓疱,无压痛.面部皮损活检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的毛囊皮脂腺、血管、汗腺周围可见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及少量的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内嗜酸性微脓肿形成,小部分毛囊皮脂腺结构受破坏.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治疗:给予醋酸泼尼松20mg每日1次口服,外用0.1%他克莫司乳膏,5d后醋酸泼尼松逐渐减量,治疗约3个月皮损基本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