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诊为后巩膜炎的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后巩膜炎的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病例。患者男,64岁,因“左眼胀痛、视力下降6 d”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就诊,初诊眼底检查发现左眼鼻侧视盘边界模糊,眼B超示视盘鼻侧筋膜囊水肿,疑诊为左眼后巩膜炎。2 d后上述症状加重伴上睑下垂及眼球突出,眼球基本固定不动,进一步完善眼科检查及眼眶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少见的左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确诊后及时治疗,左眼眶蜂窝织炎得以控制,但视力无明显提高。因此,针对初发表现为后巩膜炎的眼眶蜂窝织炎患者,应当高度警惕视网膜血管阻塞的发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免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起源的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对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FPCA)起源的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PCoAA)的治疗效果以及转归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和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中心接受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的伴有FPCA的破裂PCoAA患者。在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估患者转归,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女性98例(82.35%),年龄(61.59±11.52)岁(范围32~78岁),30例(25.21%)患者转归不良。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 2.93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117~5.391; P=0.012]、高血压( OR 2.016,95% CI 1.568~4.335; P=0.023)、Hunt-Hess分级( OR 2.408,95% CI 1.326~5.068; P<0.001)、改良Fisher分级( OR 3.034,95% CI 2.201~5.517; P<0.001)、动脉瘤大小( OR 1.793,95% CI 1.427~2.622; P=0.009)、术前颅内血肿体积( OR 1.246,95% CI 1.055~2.153; P=0.011)和手术时机( OR 2.152,95% CI 1.316~3.240; P=0.006)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能有效治疗伴有FPCA的破裂PcoAA。年龄>65岁、有高血压史、高Hunt-Hess分级、高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7.65 mm、术前颅内血肿量>19.02 ml且较晚手术的患者需要加强术后管理以改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1980年至2018年眼眶横纹肌肉瘤36例(36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5个月~14岁,平均(6.54±3.79)岁。眶上象限为其好发部位。就诊的主要症状为眼球突出。B超检查,肿瘤显示为低或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探查,肿瘤内可见动脉频谱,血流丰富。28例行CT扫描呈软组织密度影,其中骨质破坏6例。10例行MRI检查,8例T1WI显示为中等或中等偏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36例中眶内容摘除4例,前路开眶切除肿物32例。病理学检查显示:亚型中胚胎型20例(55.6%),腺泡型9例(25.0%),多形型7例(19.4%)。结论:眼眶横纹肌肉瘤属高度恶性肿瘤,传统的B超、CT、MRI结合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指导诊断、治疗,监测复发与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改良头皮拉钩在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头皮拉钩在神经外科眶上外侧入路开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到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业组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眶上外侧入路开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32例,研究对象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头皮拉钩组和改良头皮拉钩组,每组16例。比较两组之间术中调整拉钩次数、切口的长度、术后头皮缺血坏死情况、术后7 d切口愈合等级、术后神经外科术者对头皮拉钩的满意度评分及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评分。结果:改良头皮拉钩组术中调整拉钩的次数显著小于传统头皮拉钩组[(10.1±2.2)次比(14.2±3.6)次, P<0.05],切口的长度也显著短于传统头皮拉钩组[(10.1±1.0) cm比(13.9±0.9) cm, P<0.05],术后神经外科术者对改良头皮拉钩的综合表现满意度也显著高于传统头皮拉钩组[(8.1±0.9)分比(6.0±0.9)分, P<0.05)]。改良头皮拉钩组的术后头皮缺血坏死率、术后7 d切口愈合等级与传统拉钩组无明显区别( P>0.05)。 结论:改良头皮拉钩在同等充分暴露颅内动脉瘤眶上外侧入路术野的情况下,手术切口更小,改良头皮拉钩可以减少术中调整拉钩的次数,节省手术时间消耗,优于传统头皮拉钩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单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技术,探索单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SSNHL)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改变。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32例单侧SSNHL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数据,其中男7例,女25例,年龄17~73(44.9±14.4)岁。按耳聋发生位置不同分为左侧SSNHL(L-SSNHL)组(18例)与右侧SSNHL(R-SSNHL)组(14例)。从社会招募无耳聋的健康志愿者34名作为对照组,男14名,女20名,年龄24~68(46.2±14.4)岁。采用CereFlow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各个脑区的脑血流量(CBF)参数。使用基于MATLAB的Brainnetome Atlas软件包进行可视化。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单侧SSNHL组与健康对照(HC)组脑血流灌注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脑灌注改变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L-SSNHL组左侧眶回5区、颞下回7区和右侧眶回5区、颞下回1区、颞下回7区、海马旁回3区的CBF值均高于对照组[(49.1±8.8)比(31.6±10.9)ml·100g -1·min -1,(42.8±14.3)比(27.1±13.6)ml·100g -1·min -1,(51.8±9.4)比(27.2±11.2)ml·100g -1·min -1,(38.8±5.7)比(28.0±9.2)ml·100g -1·min -1,(38.4±13.8)比(23.6±10.3)ml·100g -1·min -1,(42.4±9.4)比(30.1±12.6)ml·100g -1·min -1;均 P<0.05];左侧额上回7区、额中回3区的CBF值均低于对照组[(48.2±7.9)比(59.3±13.7)ml·100g -1·min -1;(46.4±10.3)比(59.3±16.9)ml·100g -1·min -1;均 P<0.05]。R-SSNHL组左侧眶回5区和右侧眶回5区、颞下回1区、颞下回7区的CBF值均高于对照组[(50.6±7.0)比(31.6±10.9)ml·100g -1·min -1;(50.9±8.8)比(27.2±11.2)ml·100g -1·min -1;(38.0±7.2)比(28.0±9.2)ml·100g -1·min -1;(35.7±8.5)比(23.6±10.3)ml·100g -1·min -1;均 P<0.05];右侧脑岛4区的CBF值低于对照组[(44.2±6.1)比(54.4±11.3)ml·100g -1·min -1, P=0.018]。L-SSNHL组左侧额上回7区、右侧眶回5区的CBF值与耳鸣响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呈负相关( r=-0.83、-0.81,均 P<0.05),右侧眶回5区的CBF值与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呈负相关( r=-0.75, P=0.013)。其余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通过3D pCASL技术发现单侧SSNHL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脑血流灌注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葡萄膜黑色素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1岁9个月,因右眼视物偏斜2周于2020年5月6日至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患儿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及手术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足月生产,产后无窒息、缺氧病史,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0.50 DS/-0.25 DC×13°→0.6。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9.9、12.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前后节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手持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浅,虹膜后粘连,晶状体混浊,有少许不规则缝隙状透明区,瞳孔变形呈细梭形,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图1);眼底窥不见。扩瞳后采用第3代新生儿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行眼底检查,右眼瞳孔不能扩大,眼底窥不见。眼部B型超声检查显示,玻璃体腔内见17 mm×14 mm大小实性中低回声团,几乎充满整个玻璃体腔,边界尚清晰,内回声欠均匀,可见点片状强回声,基底回声偏低,后伴声影(图2),提示右眼内实性占位病变(性质待定)。2020年5月8日,行眼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显示,右侧眼球内可见不规则短T1短T2信号,T2压脂呈弱信号,大小约20 mm×16 mm×17 mm;病变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其后方及下方见条片状短T1长T2信号(图3)。头颅MRI检查显示,眼外肌及视神经未见异常,肌锥内外间隙未见异常信号影,眼上、下静脉及眼动脉未见扩张。初步诊断: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眶区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及动脉等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具(16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额颞眶颧入路行弧形切口逐层显露颅眶区解剖,观察颅眶交界区解剖结构、测量眶上裂相关数据;观察眼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并测量经眶上裂进入眼眶的神经直径。结果:颅眶交界区位于前床突下方,视神经管沟通颅内与眼眶,眶上裂连接眼眶和中颅窝,8具尸头标本的眶上裂外侧缘、内侧缘、上缘长度分别为(18.4±6.2)mm、(7.7±1.6)mm、(16.4±5.6)mm,左、右侧眶上裂宽度分别为(3.64±0.86)mm、(3.69±0.88)mm。眶壁由额骨、颧骨、筛骨、泪骨、蝶骨、腭骨和上颌骨7块骨性结构构成;眼眶处存在顶壁、底壁、内侧壁和外侧壁,除内侧壁外,其他各壁的骨性结构呈对称排列。眼眶肌肉由上睑提肌、上斜肌、下斜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7条肌肉构成。眼眶内神经主要由视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的3个分支(额神经、泪腺神经、鼻睫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上、下支)共7根神经构成;除视神经由视神经管进入眼眶外,其他6根神经的7个分支均由眶上裂进入眼眶,依上述次序直径分别为(0.86±0.42)mm、(1.51±0.53)mm、(0.71±0.36)mm、(0.82±0.47)mm、(1.23±0.41)mm、(1.29±0.48)mm、(1.82±0.48)mm。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同视神经一起由视神经管入眶,8具标本中共观察到16支眼动脉,其中1具为双干眼动脉,其上、下干的距离为11.2 mm;其余7具均为单干眼动脉,并根据其在眼动脉眶内走行中的眼动脉角和眼动脉弯将眼动脉眶内段依次分为3段。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位置关系基本固定。结论:颅眶区域解剖复杂,空间狭小,熟悉该区域显微解剖及其位置关系,有利于临床医生在外科手术中对重要解剖结构的保护,尤其存在双干眼动脉时对其下干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lport综合征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23岁,2018年10月14日因双眼视物模糊3年于外院就诊,双眼裸眼视力0.5,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25 DS/-0.50 DC×5=0.6,左眼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2 mmHg;考虑诊断为"双眼视神经病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检查示右眼正常,左眼异常。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额叶少许脑缺血灶,双眼眼眶未见异常。未检测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3个原发突变位点mtDNA11778、mtDNA14484和mtDNA3460,初步排除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及压迫性视神经病变。2019年6月29日患者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眼前节照相示双眼晶状体前圆锥样改变(图1A,B);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证实双眼晶状体前圆锥(图1C,D)。角膜地形图检查示双眼角膜偏薄,右眼瞳孔中心、顶点和最薄点厚度分别为471、470和466 μm,左眼分别为471、471和466 μm,最薄点均在颞下方,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较规则,两子午线曲率差异在正常范围(图1E,F)。右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六边形细胞比例分别为2 683.7个/mm 2和61%,左眼分别为2 552.7个/mm 2和70%。彩色眼底照相可见双眼黄斑周围点状色素改变(图2A,B);OCT血流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示双眼黄斑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不规则;右眼黄斑旁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51.5%、46.3%、46.0%和44.1%,左眼分别为53.9%、51.3%、51.2%和50.6%;右眼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黄斑旁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1、242、275和253 μm,左眼分别为291、238、268和247 μm。双眼黄斑颞侧视网膜明显变薄,主要累及内层(图2C,D)。听力检测:右耳音平均听阈54 dB,骨导纯音平均听阈52 dB,左耳音平均听阈56 dB,骨导纯音平均听阈54 dB,提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结合患者病史经查阅文献后初步考虑为Alport综合征。2019年7月11日尿常规检测显示红细胞148个/μl、血尿(++)、蛋白尿(+);尿渗透压+尿位相结果示尿红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为49 500个/ml;尿蛋白定量为0.8 g/24 h。2019年7月25日于肾内科行右侧肾脏穿刺活检术,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特殊染色三项(PAS、PASM和Masson染色)显示部分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轻度增生伴局灶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略增厚,毛细血管襻基底膜染色不均一,少数肾小球球囊周纤维化,其内毛细血管襻缺血皱缩,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及颗粒变性,多灶状及片状萎缩,肾间质可见较多泡沫样细胞,多灶状及片状炎症细胞浸润伴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刚果红、氧化刚果红、油红O染色均呈阴性(图3A~D);免疫荧光未见免疫复合物沉积;α1阳性对照正常;α3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表达缺失;α5肾小球包曼氏囊表达节段性缺失,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表达缺失(图3E~G);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示,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一,基底膜致密层增厚,部分呈撕裂状和蛛网状,足突弥漫融合,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图3H~J)。明确诊断:Alport综合征。患者尿蛋白/肌酐比明显上升,尿白蛋白增加,经过控制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0 mg,每天1片)和护肾治疗(复方α-酮酸片,每次4片和尿毒清颗粒,每次5 g,均为每天3次)后尿蛋白/肌酐比和尿白蛋白均有下降。目前继续控制血压和护肾治疗,定期门诊复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额部自体脂肪注射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额部自体脂肪注射填充的安全解剖层次及注意事项。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2例(郑州黄河科技大学解剖学实验室提供),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47.5±11.7)岁。通过常规解剖和显微解剖相结合,观察额部各组织层次的形态学特点,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血管内径及组织厚度。结果:额部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脂肪组织、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疏松结缔组织及骨膜。额部有3个位于皮下的浅层脂肪室,浅层中央脂肪室宽度为(2.17±0.27) cm,长度为(4.16±0.38) cm,左侧脂肪室宽度为(2.09±0.31) cm,长度为(3.65±0.39) cm,右侧脂肪室宽度为(2.14±0.29) cm,长度为(3.18±0.55) cm。深层脂肪室有3个,边界类似于浅层脂肪室,为无血管区。眉部深层在眶上缘外侧2/3的区域有眼轮匝肌后脂肪垫,厚度为(2.58±0.03) mm,长度为(2.55±0.05) mm。额部供血是由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提供,内径分别为(1.01±0.16) mm、(0.85±0.12) mm和(1.35±0.15) mm。结论:额部自体脂肪注射应以额部深层乏血管脂肪室为主,浅层脂肪室不宜注射过多脂肪,避免产生不自然的"面具脸";额部浅层中央脂肪室及上睑区域有潜在的通道,应避免术后按摩塑形而导致上睑及眶周形成迁移性脂肪肉芽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